3月12日港北龍舟表演賽 海南日報記者張惠甯攝
如果不是在農曆的端午節或者“二月二龍擡頭”時到萬甯和樂鎮,就很難欣賞到當地最知名的龍舟大賽了。在萬甯舉辦的龍舟大賽,是中華龍舟賽的首站,是全國唯一一處在鹹淡水交彙處的内海潟湖舉行的龍舟大賽。但即使不能在舉辦龍舟賽的時候來欣賞當地漁民賽手的精湛技藝,比賽舉辦的地點——港北小海,随時來也絕對不會讓人失望而歸,因為這裡是美食的集中地。
鹹淡水交彙的小海海鮮鮮美,和樂蟹和港北對蝦自不必說,早就聞名。而港北一帶漁家人,還會駕着大船駛出港北港到外海去捕魚,拉回新鮮的漁貨,每天下午從外海裡和小海裡打出的新鮮的漁貨一上岸,就直接擡進了100米外碼頭對面的港北餐館酒樓街。槍鱿魚、黃鳍帶魚、石翁魚、馬鲛魚、紅淵魚、彩眉魚……在港北,可以品嘗到多種多樣的鮮活的野生魚蝦。
鱿魚筒 海南日報記者張惠甯 攝
“在港北做廚師,比的主要是刀工等,在擺盤上下功夫。”和樂港北龍之舟海洋民宿的“90後”廚師馮啟銘說,因為港北海鮮很鮮甜,烹調方法反而簡單,比如和樂蟹就是以清蒸為主的,雖然也有香辣蟹、咖喱蟹和“金沙炒蟹”(用鹹蛋黃炒)等多種做法。再比如“鮮魚湯”也是來和樂必吃的海鮮風味,就是一鍋湯,享受的就是一個“鮮”字。
鱿魚筒
不過,對海鮮的理解以及蒸的時間把握的不同,還是能體現出廚師烹調的不同感覺的。即使是用同樣的食材,做本地流行的風味,每個師傅也還是有自己的獨門秘籍,各家的味道會有稍許區别。比如和樂的傳統海鮮美味——鱿魚筒。
鱿魚筒的美味是和樂人成長的記憶。“小時候在家時,爸爸媽媽買回來小鱿魚,把裡面的黑色的‘污點’去掉,然後把椰子絲和韭菜用鹽抓着入味,塞入鱿魚肚裡,然後再蒸熟吃。”一位和樂的大姐回憶說,“一口一個,很好吃!”
椰子飯 海南日報記者張惠甯 攝
一個民宿如果沒有好吃的美食相伴,是難以在“江湖上立足”的。龍之舟海洋民宿2018年開張,就位于港北港的對面,是和樂兩家民宿之一,受到鎮委鎮政府的關注,希望民宿能帶旺一方旅客流量,傳播和樂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曆史,這其中當然少不了美食。民宿在吃的方面下足了功夫,專做港北風味,體現和樂的特色美食。
廚師馮啟銘做的鱿魚筒選的是新鮮的槍鱿魚,鱿魚長有二三十厘米,“手工刨椰子絲、切碎,放韭菜,再混合調味,塞進鱿魚,蒸8分鐘出鍋。”馮啟銘說,鱿魚筒當地的做法就是這樣,體現各家不同的是最後往熟鱿魚上淋的汁,“放點椰漿下點鹽,再勾芡,我做的是白汁。”他說。
有沒有讓人一見就想啖的欲望,擺盤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鱿魚筒恰到好處地放入一個魚形的竹碟裡,端上桌來,立刻引起一陣拍照熱。裹在鱿魚肚子時蒸熟的椰絲韭菜,有魚香、椰香和韭菜的香氣,咬一口,“不虛此行,感受到了當地的特色風味!”食客們說。
配椰子飯吃的鹹蛋 海南日報記者張惠甯 攝
椰子飯
在大啖海鮮的時候,當地的椰子飯也是不可不嘗的一道主食。在和樂鎮,本地人家幾乎家家都會做椰子飯,因為這是當地的一個習俗。和樂鎮港北港上村40多歲的村民李玉嬌告訴記者,她從小就跟奶奶和媽媽一起做椰子飯,“在和樂,農曆的七月十五中元節(鬼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做椰子飯,祖祖輩輩都是這樣。晚飯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配上五花肉和鹹鴨蛋。”她說。
當地的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對記者說,在和樂鎮,中元節有給過世的先人燒紙紀念的習俗,海南話把燒紙悼念叫“gong po gui”,而椰子飯用海南話叫“a ji gui”,當地有一個諺語,去世的人要“gong po gui”,子孫就要“a ji gui”,諺語海南話直譯過來就是“公婆想要公婆飯,子孫想要椰子飯。”這裡的公婆指過世的先人,公婆飯就是指中元節燒給祖先的祭品。
中元節時吃椰子飯既是對亡人的悼念,也是期冀能得到先人庇護的心願吧。
港北漁村鮮魚湯 莫澤錦 攝
時光流轉,椰子飯在當地已是家常的主食,想吃就做,不再隻是中元節時的食物。但同樣有做椰子飯的習俗,和樂鎮的椰子飯和萬城地區的椰子飯做法還有區别。
李玉嬌說,刨出老椰子的椰絲,用刀砍碎;炒好花生米,去皮搗碎備用;備好小蔥。油燒鍋熱,蒜頭爆香,放入椰絲炒幾分鐘顔色呈金黃色,放鹽入味,而後把事先煮好的米飯倒進鍋裡(米飯最好硬一點),繼續翻炒,稍加一點鹽,炒得差不多時加入花生碎翻炒,出鍋前加進小蔥增香,這樣經過十幾分鐘,一鍋噴香的椰子飯就做好了,再用手抓成飯團,即可上桌了。“有花生的香味,是和樂椰子飯的特色。”她說。
近幾年,萬甯市和樂鎮政府在港北打造龍舟風情小鎮,硬化了防波堤,架設觀禮台,完善了賽場,而2019年開始的萬甯小海生态恢複工程,全部拆除了港北小海裡的魚排網箱,港北小海變得更美了,要打造成休閑度假、生态觀光、旅遊商業和濱海社區為一體的新活力區。展望未來,将會有更多的遊客和市民光顧和樂港北,在欣賞賽事和美景的同時,一定要嘗嘗當地的美食哦。(張惠甯)
來源:海南日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