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腦脊液檢查的特點

腦脊液檢查的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1 02:15:13

腦脊液檢查的特點(臨床筆記一文讀懂腦脊液常規及臨床意義)1

腦脊液是充滿腦室、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腦脊液細胞形态學檢驗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腦膜癌病、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及腦血管病等疾病的診斷、鑒别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後評估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檢查患者腦脊液中各種細胞數量、形态和比例的變化,分析腦脊液細胞學反應類型,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影像檢查和實驗室相關檢查結果等綜合分析,做出細胞學診斷,可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鑒别診斷、治療效果和預後評估提供檢驗診斷依據。腦脊液标本主要通過腰椎穿刺術獲得。一般采用第3管腦脊液用于細胞計數及細胞形态學檢查,标本量不少于2 ml為宜。

腦脊液檢查的特點(臨床筆記一文讀懂腦脊液常規及臨床意義)2

腦脊液常規

1.顔色:正常腦脊液為無色透明液體。

(1)紅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見于穿刺損傷、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出血。

(2)黃色:常因腦脊液中含有變性血紅蛋白、膽紅素或蛋白量異常增高引起,見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膽紅素超過256 μmol/L或腦脊液中膽紅素超過8.6 μmol/L時,可使腦脊液黃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腫瘤)、多神經炎和腦膜炎時,腦脊液中蛋白質含量升高(>1.5 g/L)而呈黃變症。

(3)乳白色:多因白細胞增多所緻,常見于各種化膿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

(4)微綠色:見于綠膿杆菌、肺炎鍊球菌、甲型鍊球菌引起的腦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見于腦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腦脊液清晰透明。

(1)微混:常見于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腦膿腫(未破裂者)。

(2)混濁:常見于化膿性腦膜炎、真菌感染等。

(3)毛玻璃狀:常見于結核性腦膜炎。

(4)凝塊:見于化膿性腦膜炎、神經梅毒、脊髓灰質炎等。

3.凝固物:正常腦脊液不含有纖維蛋白原,放置24 h後不會形成薄膜及凝塊。當有炎症滲出時,因纖維蛋白原及細胞數增加。可使腦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塊。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時,腦脊液靜置1~2 h即可出現凝塊或沉澱物;結核性腦膜炎的腦脊液靜置12~24 h後,可見液面有纖細的薄膜形成。蛛網膜下腔阻塞時,由于阻塞遠端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常高達15 g/L,使腦脊液呈黃色膠胨狀。


4.壓力:正常成人卧位時腦脊液壓力為0.78~1.76 kPa(80~180 mmHO),随呼吸波動在10 mmHO之内。兒童壓力為0.4~1.0 kPa(40~100 mmHO)。若壓力超過200 mmHO,放出腦脊液量不應該超過2 ml,若壓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動力試驗,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


腦脊液壓力增高見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顱内各種炎症性病變;腦腫瘤、腦出血、腦積水等顱内非炎症性病變;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顱外因素;還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滲溶液的靜脈注射等。腦脊液壓力減低主要見于腦脊液循環受阻、腦脊液流失過多及腦脊液分泌減少等因素。

腦脊液檢查的特點(臨床筆記一文讀懂腦脊液常規及臨床意義)2

常見細胞及臨床意義

紅細胞:正常腦脊液中不存在紅細胞。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腦出血(病理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理性)及腰穿損傷出血(非病理性)等。


淋巴細胞:正常腦脊液中有少量的淋巴細胞,占有核細胞總數的60%~70%。受抗原刺激後,淋巴細胞形态和功能可發生改變,按形态學分為小淋巴細胞、大淋巴細胞、激活淋巴細胞等。


漿細胞:正常腦脊液中不存在漿細胞。漿細胞的出現,提示體液免疫反應的存在。


單核細胞:正常腦脊液中有少量的單核細胞,形态與外周血中單核細胞相似,占有核細胞總數的30%~40%,與淋巴細胞的比例為4:6或3:7。疾病狀态下,單核細胞受到抗原或各種理化因素的刺激時,形态會發生變化,表現為胞體、胞核增大,胞膜不規整,可有瘤狀突起,胞質着色加深,胞質出現多個空泡,稱為激活單核細胞。


中性粒細胞:正常腦脊液中不存在中性粒細胞,但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可因腰椎穿刺損傷随紅細胞帶入,應予識别。中性粒細胞的出現提示機體存在炎症反應,常見于各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無診斷特異性;也可見于顱腦外傷、顱腦術後、腫瘤、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嗜酸性粒細胞:正常腦脊液中不存在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或比例明顯增多時,提示機體存在過敏反應或寄生蟲感染的可能。

嗜堿性粒細胞:正常腦脊液中不存在嗜堿性粒細胞,它的出現提示存在過敏反應,可見于各種炎症、異物反應、寄生蟲感染等,無診斷特異性。

吞噬細胞:正常腦脊液中不存在吞噬細胞。紅細胞吞噬細胞、含鐵血黃素吞噬細胞及膽紅素吞噬細胞的出現提示陳舊性出血。吞噬細胞吞噬功能強大,可吞噬各種異物,包括變性的白細胞、吞噬細胞和病原體等。

脫落細胞:各種原因導緻腦室中的室管膜細胞、脈絡叢細胞及蛛網膜下腔中的蛛網膜細胞脫落時,可在腦脊液中偶然發現,無診斷特異性。

腫瘤細胞:腦脊液中的腫瘤細胞來源于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和繼發性腫瘤。前者可見于惡性程度較高的髓母細胞瘤、膠質瘤、生殖細胞瘤、室管膜瘤和腦膜瘤等;後者常見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向中樞神經系統轉移。

腦脊液檢查的特點(臨床筆記一文讀懂腦脊液常規及臨床意義)2

常見細胞學表現及臨床意義

正常腦脊液細胞學表現:外觀呈無色透明,白細胞數不高于5×10/L,由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組成,兩者比值為7:3或6:4,細胞形态規整,無明顯的細胞激活表現。

淋巴細胞反應型:有核細胞計數可正常或顯著升高,鏡下可見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增多,可見激活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

臨床意義:常見于病毒性腦膜炎,也可見于其它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腫瘤。


中性粒細胞反應型:有核細胞數中度至顯著升高,鏡下可見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可伴少量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或漿細胞,有時可見病原菌。


臨床意義:提示急性炎性反應,見于細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滲出期,也可見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顱腦手術後等非急性炎性反應。

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反應型:有核細胞數可正常或輕中度升高,鏡下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和漿細胞比例明顯升高,常伴少量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等。

臨床意義:常見于腦寄生蟲感染,也可見于結核性腦膜炎、隐球菌性腦膜炎、顱腦手術後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患者。

淋巴-單核細胞反應型:有核細胞數基本正常或輕度增高,鏡下可見少量淋巴細胞、單核細胞,部分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可見激活表現。

臨床意義:多見于疾病的恢複期,需與先前的細胞學表現進行比較分析。

淋巴-中性粒細胞反應型:有核細胞數中度至顯著升高,鏡下可見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明顯增多,偶見單核細胞或漿細胞等。

臨床意義:提示炎性反應。多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細菌感染治療後、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感染和顱腦術後等,需結合病史、患者臨床症狀及體征和實驗室相關檢查結果綜合考慮。

混合細胞反應型:有核細胞數中度至顯著升高,鏡下可見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多種細胞同時存在,以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也可伴少量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出現。


臨床意義:提示炎性反應,與淋巴-中性粒細胞反應型臨床意義基本一緻。多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細菌感染治療後、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感染和顱腦術後等,需結合病史、患者臨床症狀及體征和實驗室相關檢查結果綜合考慮。部分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抗結核治療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細胞學可表現為混合細胞反應型,這一特點對診斷結核性腦膜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