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曆史人物故事

曆史人物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1 23:13:48

  1、歐陽詢讀碑的故事

  唐代着名書法家歐陽詢在一次騎馬外出郊遊時,偶然發現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手迹的碑刻,便立刻下馬來看了一會兒。看完了覺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沒什麼驚人之處。

  他牽着馬剛離開石碑不遠,又不放心地回來看了一遍,這一次他覺得字還寫得不錯,有自己的風格,算得上是一位書法家。

  等到他騎着馬走了好一段路的時候,覺得石碑上的字似乎還沒看夠,于是他策馬揚鞭又趕回來,仔細地欣賞起石碑上的字體來。這一次他越看越癡迷,深深地被索靖的書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依然還不肯離去。

  哲理點撥:很多事情僅憑一眼是很難看出個子午寅醜的,隻有反複地審視和琢磨後你才能得到真實的體會。所以,對于自己尚未熟知的人或事物,不要過早地做出自己的評判或論斷,這樣得出的結果即使正确,也會有所偏差的。

  2、霸王别姬

  虞姬常随項羽出征,楚漢相争後期,項羽趨于敗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缱绻悱恻,史稱《垓下歌》。

  此際,這位叱咤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歎。随侍在側的虞姬,怆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複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于垓下。

  3、屈原投江

  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占領的消息傳來,屈原心喪若死。屈原披頭散發地遊蕩到了江邊,他在汩羅江邊一邊吟唱着詩歌一邊行走。有一個在江邊打漁的漁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問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嗎?為什麼衣冠不整的來這裡?發生什麼事了嗎?”

  屈原回答道:“衆人皆醉我獨醒,整個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隻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他們不願聽見正确的聲音,所以我被流放到這裡了啊。”

  漁夫追問說:“我聽說古時候的聖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響束縛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随着世俗的變動而變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為什麼不隐于衆人而要出來反對所有人呢,為什麼不随波逐流呢?為什麼一定要潔身于淤泥之中,顯耀于污穢之上,卻使得自己遭受不應該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們都知道,剛清洗過頭發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塵,剛剛沐浴的人要穿清洗過的衣裳。誰會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軀蒙受塵土的污染呢?

  對我來說,我甯可遠離那混沌的廟堂也不能忍受與他們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這汩羅江中葬身魚腹,我也不願讓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潔的污垢。”于是屈原懷抱石頭,以身投汨羅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