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北京世紀恒通出版的《初中生常用古詩文138篇》
【注 釋】
①本詩是曹操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②滄海:指今渤海。③臨:登上,到達。④碣(jié)石:即碣石山。⑤澹(dàn)澹:水波蕩漾的樣子。⑥竦峙(sǒngzhì):聳立,高高矗立。⑦蕭瑟:風吹樹木的聲音。⑧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
【譯 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站在山頂遠眺蒼茫的大海。海水起伏碧波蕩漾,映襯着巍然聳立的海島。海邊樹木蒼郁,野草繁茂。陣陣秋風吹過,海面湧起萬頃波濤。光輝的日月,好像運轉在海中;燦爛的天河,如同發源于海裡。真是令人感到無比慶幸,不由得寫下詩歌表達心中的感慨!
選自北京世紀恒通出版的《初中生常用古詩文138篇》
【賞 析】
這首詩選自組詩《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全詩由序曲“豔”“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詩組成。
公元200年,袁紹被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這首詩就是曹操在九月得勝歸來,途經碣石時所寫。
詩的前十二句可分三層:第一層(一至二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第二層(三至八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全是實景描寫:海水蕩漾,是動态,山島聳立,是靜态,動靜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态,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第三層(九至十二句)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全詩于蒼涼中又有慷慨,曆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