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古詩默寫必背古詩詞

高考古詩默寫必背古詩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14 19:34:07

衆所周知,高考古代詩歌鑒賞以其主觀性強、操作性弱,概念把握易、具體切入難而困擾考生。然而,綜合近年高考此類試題,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高考古詩默寫必背古詩詞(掌握了這些技巧)1

一、總體浏覽,留心暗示

我們都知道,讀懂文本是鑒賞的基本前提,那麼怎樣才算讀懂、怎樣才能讀懂呢?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說的讀懂并不是讓你完整、深刻、透徹的理解,我們說的讀懂就是粗略的知曉大概意思。其實,高考關于古代詩歌鑒賞的要求也并非讓你像專家學者那樣去解讀、評析,而是引導你做淺層的、指向性明确的一般性把握。所以隻要不做錯誤的理解,即使是囫囵吞棗地讀出大概意思也是可以的,不必大驚小怪。那麼怎樣才能讀懂呢?應該先将詩歌浏覽一兩遍,借助各種暗示,對它有個總體印象與感受。高考詩歌試題本身的一些暗示對我們讀懂詩歌很有用,但我們往往忽略它。

1、題目暗示。如《春行即興》,春即春天,行即經過,“即興”,就眼前事物表達感慨。又如《過香積寺》,過即路過、經過,由題目可知,寫的是經過香積寺的見聞感受。再如《端居》命題者[注]端居:閑居。如《東坡》在題目下注:“此詩為蘇轼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轼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讀出題目暗示,對理解全詩大有提攜作用。

2、作者暗示。近年來詩歌考題中出現的作者大多為我們所熟悉, 這就為我們理解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而對那些我們不熟悉的作者,考題往往有注釋,如《曉上空泠峽》一詩,作者王罔運,考題注釋為:“王罔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敢治抱負,然而屢遭控訴,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授徒。”如《赤壁》一詩,作者杜庠,注釋:“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不難看出,這裡的注釋對理解全詩都有很大暗示作用。

3、夾注暗示。有些詩歌遇有冷僻字詞或難懂的詩句,命題人往往給出注釋。如《柳梢青·送盧梅坡》,首句“泛菊杯深,吹梅角遠”,聯系注釋“泛菊:飲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我們就可了解這兩句是說詞人劉過與朋友盧梅坡秋季飲菊花酒,春天吹《梅花落》。從秋到春,笛聲悠長,酒濃情更濃。又如《過香積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雖“安禅制毒龍”較晦澀,但考題對“安禅”“毒龍”做了解釋:“‘安禅’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裡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由夾注可以知道,詩人是說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雜念和妄想,表現作者超脫塵俗和忘我入禅的境界。

4、題幹暗示。有些詩歌考題本身就提示你詩句在寫什麼,如高考卷《移居(其二)》,問題②:“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題幹明确告訴我們,詩人表現的樂趣是關于田園生活的,那麼我們隻要順着田園生活的思路去解答就不會多大出入了。又如高考卷《涼州詞(其一)》設置的兩個問題:(1)“無數鈴聲遙過碛”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題幹設置明确告訴我們詩中表現的是邊塞景象,運用了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細心的考生會發現,這就是答題的切入口,這對讀懂詩歌幫助很大。

高考古詩默寫必背古詩詞(掌握了這些技巧)2

二、聯綴名詞,捕捉景情。

初讀詩歌後,從詩中找出寫人寫景寫物的名詞,用橫線畫出,然後把它們聯綴起來,由多個意象的疊加看它寫了什麼。例如:有一年全國卷考《秋思》:

洛陽 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 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畫線處“洛陽”“城裡”點明地點,“秋風”點明時間(季節),“家書”“意”“封”點明事件。聯綴畫線的名詞可以感受到這樣一個畫面:身處洛陽城裡的詩人在秋風又起的日子裡思緒萬千,想給家人寫信,可臨到發信時又拆開信封。

再如考《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

江上 青山 山外 江, 遠帆片片點歸艭。

橫空老鶴 南飛去, 帶得鐘聲到海幢。

聯綴畫線的名詞幾乎就讀出了詩的大意: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珠江,橫流在越秀山之外。江面上點綴着揚帆歸航的漁船。老鶴自北而南飛去,它把山上鐘聲帶往海幢寺。

在大略知曉其意後,再從詩中找出反映詩人心情的動詞、形容詞,看它描寫了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如上文提到的《秋思》,一個“說”表現詩人似有萬語千言,一個“開”是查看這封因時間“匆匆”、托行人捎轉的書信中是否有遺漏的内容,以便再補寫上,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了一句,從而顯示出了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以及對家鄉親人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分析《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也不例外,“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中的一個“橫”字一個“帶”字,與上兩句所寫“晚望”的靜景動靜相生,相映成趣。尤其“帶”采用了拟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按這樣的要求下面再分析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 地白樹栖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 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中畫線的名詞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圖景:庭院中的地面一片銀白,樹上栖息着鳥兒,露水打濕了桂花。今夜月光皎潔,人們都在賞花望月。詩人在萬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詩人由“望”到“思”,凸顯感情,一個“落”字,與前面極寫環境之寂靜形成反差,暗含孤獨落寞的羁旅之思。

高考古詩默寫必背古詩詞(掌握了這些技巧)3

三、把握術語,規範表達。

觀察近年考題,古代詩歌不外乎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内容幾個方面設題,所以面對試題茫然不知所措的考生就應該從這些方面找準切入點,掌握常見的鑒賞術語,并用準确規範的語言表達出來。

1、形象。

詩歌的形象即寄托着作思想感情的事物,分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題一般考察對形象的情感認知與理性思考。

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寫景詩中的景象)

物(詠物詩中的物象)

我國古代詩歌在長期流傳中很多形象都有較固定的意蘊與象征。如蓮與戀、柳與留、竹與虛心、菊與晚節、菏與高潔的聯系;尺素代書信,婵娟代明月,魚雁代音訊,吳鈎代建功立業之利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孤蓬喻遊子,哀鴻喻災民,紅葉喻信物,請纓喻殺敵報國,白雲蒼狗喻時世變化;陽春白雪代高雅藝術,落花流水含感時傷世,莼羹鲈脍指家鄉風味等。

2、語言。

(1)體會語言風格。如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溫庭筠的绮麗香豔、蘇轼的豪放粗犷、柳永的婉約纏綿、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維的恬淡優美,以及唐詩重寫景抒情、宋詩工理趣議論、元明散曲長諷刺調侃等。這方面的術語有:含蓄隽永,端莊典雅,質樸平淡,生動形象,簡潔洗練,清新明快,慷慨悲壯,不事雕琢、言近旨遠等。

(2)關注“詩眼”。所謂“詩眼”,乃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新警奇巧的那個字,如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圓”,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瘦”;一種是“平字見奇”“樸字見色”,越是平淡越奇崛的質樸之字,如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齊己“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的“一”字。“詩眼”居無定位,從詞性上說,一般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也可以是數詞、量詞。

3、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的概念,一般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方法等。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叙、議論、抒情,其中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含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現手法包括正襯(烘托)、反襯(以動襯靜、以靜襯動)、象征、白描、聯想、想象、用典、欲揚先抑、欲擒故縱、以小見大、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樂景寫哀等,古代詩歌的修辭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誇張、對偶、對比、借代幾種。

4、思想内容。

欲把握思想内容,先了解詩歌分類。詩歌類别往往暗示着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常常關涉着詩人的感情态度。古代詩歌大體可分懷古詩、送别詩、詠物詩、邊塞詩、田園詩、行旅詩、諷喻詩等。在思想内容上,懷古詩常表現昔盛今衰抒發報國無路,送别詩常表現離愁别緒抒寫思念之苦,詠物詩常以物明志彰顯品行節操,邊塞詩常表現久戍思鄉抒發壯志未酬,田園詩常描寫山川風光表現閑适情調,行旅詩常表現羁旅鄉愁表達仕途失意,諷喻詩常感時傷世寄寓衷情熱腸。

高考古詩默寫必背古詩詞(掌握了這些技巧)4

(文中圖片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