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古人竟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内褲!
先秦時期,服裝分為兩種。一種是上衣下裳,是分開的。另一種是上下衣相連的,稱為深衣。
這種上下衣分開是連在一起的穿着方式一直在暗中互相較勁。最後,深衣勝出。
從戰國開始,深衣便成了主流,然後一直作為主流發展到了東漢。
漢朝深衣
深衣是有點尴尬的,因為直到漢朝也還沒有出現結構完善的内褲。
所以,失敬遙想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竟然是空着裆呀。
從戰國到漢朝,人們穿在深衣裡面的“内衣”就是一件“袍”,上下一體的大袍。在《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意思就是兩個大男人在寒風中赤身裸體,互相抱着在同一件“内衣”大袍下取暖。腦補畫面有點臉紅啊!不過,這真是一種深厚團結的感情,所以能夠打勝戰。
而漢朝這種所謂的内褲,也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内褲,而是一種叫做“袴”的衣物,分為兩種,一種是僅套在小腿上,大腿和裆部之間并沒有什麼遮擋,稱為“胫衣”;一種是接近于現代褲子的下衣,裆部也是大開口。袴的兩裆互不相連,屁股完全沒有遮蔽。不知道這種衣物的設計理念是不是有問題,因為隻要一蹲很有可能暴露隐私部位,穿起來還麻煩。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方便上廁所了。
當然,如果我們是古代窮人,衣不蔽體是常态,有錢人的繁瑣實在沒法體驗。
胫衣
考古發掘中,江陵山戰國楚墓裡的墓主人,一名四十多歲的女性,貼身穿着的就是“袴”,是一種奇怪的開裆棉袴。
江陵山戰國楚墓出土棉袴複原圖
舉世聞名的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的主人辛追夫人(又稱避夫人),她貼身還完全沒有穿着袴的痕迹!
于是乎,古人也是沒有辦法,因為沒有内褲的尴尬使得稍有不慎就會暴露隐私部位,西漢時期的深衣便在腰間多纏繞幾圈的曲裾。這種曲裾恰恰成就了西漢女子的美,婀娜的身材得以很好的展示。
身着曲裾的漢朝陶俑
“裾”在東漢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長袍,長裾就是長袍;二是指深衣衣襟的邊。如果衣襟的邊是直的,那麼在穿上深衣後,衣襟的一條邊就垂直于地面,就是直裾;如果衣襟的邊是尖角的,穿上衣服時在腰間盤曲纏繞後用腰帶固定就是所謂的曲裾了。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曲裾
漢代正經⽤的遮羞布叫做犢⿐裈(kūn)。這種類似現代的三⾓内褲,通常是農夫、仆役或軍⼈為了勞動、⾏動時⽅便才穿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這樣⼀段⽂字: “相如與(⽂君)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酒舍酤酒,⽽令⽂君當爐。相如⾝⾃着犢⿐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
犢⿐裈是窮⼈的象征。
古代勞動人民穿内褲幹活的情形
所以,在古代内褲就像⼀個窮的标簽。想想還挺有意思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