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書法有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

書法有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13:42:32

書法有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 書法作為一種國粹,絕不僅僅是寫寫漢字那麼簡單,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藝術的固有特征,它的魅力之源就蘊藏在這些特征之中筆者認為書法的基本特征至少表現在八個方面,即:以漢字為對象、以筆墨為工具、以線條為基礎、以結體為支撐、以節奏為韻律、以技法為手段、以精神為寄托、以自然為追求鑒于前兩個特征較易理解,就不再展開論述,下面着重讨論其中六個特征,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書法有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書法有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書法的六個基本特征)1

書法有三個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

書法的六個基本特征

書法作為一種國粹,絕不僅僅是寫寫漢字那麼簡單,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藝術的固有特征,它的魅力之源就蘊藏在這些特征之中。筆者認為書法的基本特征至少表現在八個方面,即:以漢字為對象、以筆墨為工具、以線條為基礎、以結體為支撐、以節奏為韻律、以技法為手段、以精神為寄托、以自然為追求。鑒于前兩個特征較易理解,就不再展開論述,下面着重讨論其中六個特征。

一是構造特征

線條,是書法作為'字'來表現的基本材料,線條的質量,決定着書法的質量和水平。線條是墨迹的運動軌迹,在書法藝術中表現為一種流動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複性的書寫過程,這個過程與結果是同步産生的,是一次成形的,因此沒有重複和進行再次制作的可能。所以也叫做積久之功瞬間完成,可謂厚積薄發。

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首先感知的就是線條,所以它也是欣賞者與書家溝通的橋梁。康有為認為書法線條美猶如一個人生命體的美,體現出書法美的最高原則。他将書法的線條比喻作人的'筋'、'骨'、'血'、'肉',指出'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态奇逆,可謂美矣'(《廣藝舟雙楫•碑評第十八》)。我們所說的'顔筋柳骨'也正是由于在顔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作品中線條特色的差異産生了不同的美學感受。

書法線條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力量感'。線條的力度是書法審美的基礎。一般而言,下筆有力,線條就美。東漢蔡琶在《九勢》中指出:'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衛夫人在《筆陣圖》中也說道:'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而這種力度的表現需要掌握書寫的技巧,更需要具備一定的書寫功力,掌、腕、臂協調運動,在書寫的瞬間通過對筆毫進行'絞'、'轉'、'擫'、'拓',留下力道充盈,線質厚重的墨迹效果。如果技術未掌握或功力不夠,筆力就顯得薄弱,書法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這個力,準确意義上講是'功力'。而這種功力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方可見蹊徑。二是'立體感'。書法線條具有非常奇特的功能,它能夠使停留在二維平面上的筆畫給人以'三維立體'的感受,這也正是書法線條的魅力。具有立體感的線條就沉着、渾厚,能夠在線條中蘊藏豐富的信息。隻有中鋒用筆,才會出現古人所述的'錐畫沙'、'印印泥'、'折钗股'等立體效果。

二是形體特征

林語堂曾說:"中國字盡管在理論上是方方正正的,實際上卻是由最為奇特的筆畫構成的,這就使得書法家不得不去設法解決那些千變萬化的結構問題。"

字形結構本身具有美感,每個字都有其構形上的基本要求,但又具一定的彈性而不是僵化的。在保持其點畫和結構的相互位置關系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其正斜、長短、方圓等等,在處理時都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具體到每一個書寫者的筆下,漢字總是千變萬化的。正因此,我們才說千人千面,各具特色。

古人對書法的結構形态有很多論述。如東漢蔡邕在《筆論》說道:"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他在《篆勢》中又描述到:"或龜文針裂,栉比龍鱗,纾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溫。揚波振撇,鷹跱鳥震,延頸脅翼,勢欲淩雲。"書法說到底是形象表現藝術,由形而生,由形而出。

我們現今所解的曆代名家,所以呈現出諸體各異的面貌,關鍵在于字形結構的特征不同。蘇東坡的字如石壓蛤蟆,略顯扁平;黃庭堅的字如長槍大戟,筆畫舒伸;米芾的字如風樯陣馬,八面出鋒;蔡襄的字結體端莊,工緻雍容;宋徽宗的字則如鐵線搭鑄,挺拔瘦勁。因此,我們在學習書法過程中一定要認真體會這種結構變化産生的審美差異,從中領略各位書家的書寫風格。

三是音韻特征

早在唐代,張懷瓘就把書法同音樂相提并論,認為如果沒有"獨聞之聽",是無法來讨論書法這"無聲之音"的。近代以來的學者多持同類觀點。宗白華說:"中國的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徐悲鴻說:"中國書法......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铿锵。"沈尹默也說:"書法是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曆代大家都将書法比作音樂,正是看到了書法中蘊含的"韻律"之美。

書法本是一種視覺藝術,但是卻能夠較其他藝術形态表現出更為豐富的音樂美,主要是由于書法作品的欣賞更容易讓人回溯其創作過程,感覺作品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奏。欣賞者可從作為結果的書法作品中體驗到書寫者創作時的心态和過程。通過欣賞書法的作品的點畫運行軌迹,字組排列秩序等内容,感受到一種時間推移的美學印象。正是在這一點上,它與音樂産生了通感。這種通過空間的連續變化而産生的節奏,造成了一種前後推移、具有内在邏輯的視覺關系和時間綿延的節奏序列。

從創作者來講,這種節奏産生的原則就是陰和陽的對比變化。'陰陽'是節奏産生的本源。落實在書法形式上,就是空白與墨迹的對比、空白大小的對比、空白形狀的對比、墨迹點線的對比,乃至墨迹粗細、幹濕、方圓、轉折的對比。大凡構成一種對比,都含有節奏的元素。毛筆在運行過程中由于起伏上下運動産生的"提、按、頓、挫、轉、折、方、圓"等各種運動特征,使墨迹線條在構成過程産生中"松緊、輕重、緩急"的變化形态。筆的運動方式不同,就會産生不同的節奏韻律。因此說,空間節奏、用筆起伏節奏、空白節奏、方向節奏等都是書法審美的内容。

四是技術特征

漢代以前,"著于竹帛謂之書"(《說文序》)沒誰強調"法"。東漢後期,随着隸書的成熟,寫字被稱為"書藝"。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文人士大夫尊奉老莊學說,熱衷談玄論道,寫字被稱為"書道"。唐宋以後,技法、法度備受推崇,"書法"一詞應運而生并逐漸流行。因此說,自東漢起,人們對漢字書寫已經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實用"功效,而是有了形而上的美學要求。自此,書寫技法就成為"寫字"提升為"書法藝術"的必經門徑。

書法技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古代技法多為秘傳。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緩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後來二王技法傳至七世孫智永,智永傳虞世南,虞世南傳陸柬之,陸柬之傳陸彥遠,陸彥遠傳張旭,張旭又傳顔真卿。可見技法之于書法的重要。

五是情性特征

盡管技法非常重要,但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高深藝術,更重要更核心的是還承載着精神價值。

劉熙載在《書概》中說道:"揚子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孫過庭在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時說:"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怿虛無,《太師箴》又縱橫争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因此他認為書法可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清代王澎認為顔真卿"《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容夷婉暢,無複《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情事不同,書法亦随以異,應感之理也。"韓愈評論唐代狂草大家張旭:"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張旭嗜酒如命,經常大醉後叫喊奔跑,然後揮毫作書。書法的形象就是這樣通過書家内心的感受并化作抽象的點線形式表達出來,成為精神和情感的外化。

書法藝術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書法所表達的意蘊、情趣。正是由于書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古人認為"字如其人"。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上曰如其人而己。"傅山更是明确提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正因此,道德、學問、文章,都是人格的一個部分,為書法格調的确定提供了佐證。

六是自然特征

東漢蔡邕在《九勢》中曾言:"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表明自然美是書法美的本源。因此書法達到一定的境界就可以溯本歸元,回歸自然,而這種狀态就是曆代書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謂歸于自然,主要是指在書法作品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見不到技巧上的斧鑿痕迹。正如蘇東坡所言"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這種無意乃佳效果的取得,主要是書家長期有意追求的結果,是"既雕既琢,複歸于樸"。象王羲之的《蘭亭序》、顔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富有"自然天趣"的傑作。

那麼,什麼狀态下書法才能夠回歸自然呢?我們知道,書法本是筆墨相生相發的書寫過程,所展現所發洩出來的是書寫者的氣質和情懷,當書寫者處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或沉浸在某種特殊的心境下時,進入一種完全忘我的境界,心手相忘、筆墨相忘、天人合一,這個境界便是書藝所真正得以安頓的歸宗。所以說,通過書法創作可以達到人與自然溝通相契,活化生命意向的作用。正因此,中國人把書法作為人的一種内修的方式,這種修煉已經不再是技術的訓練和提升,而是一種道的感悟和精進。為此,我們說"技進乎道",就是要突破"技"的層面,上升到"道"的層面,這才是書法的最高追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