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看見一幅寫有四個“耳”字偏旁的書法作品——“耳聑聴聶”,一時不知所雲,待駐足凝視仔細回味得知其本意為靜心傾聽他人演講時,則會拍案叫絕,為精妙絕倫的漢字藝術而驚歎不已。
“耳”是獨體構型,象形字,甲骨文合集28021拓片(上圖1)形如一隻耳朵。《說文》曰“耳,主聽也”,本義是耳朵,引申為聽,如“通宵耳高論”、“耳聞目睹”等。也引申為分布于主體兩旁之物,如“耳房”(正房兩邊的側房)等。徐灏《段注箋》:“象耳輪廓及竅之形。”“竅(竅)”為人的五官之一。
“聑”是合體構型,會意字,甲骨文合集36943拓片(上圖2)形如兩隻相背的耳朵。《說文》曰:“聑,安也,從二耳。”本義是兩耳相對,如同人體頭部兩側的耳朵。《段注》:“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聑”有二音,讀聑(tiē)音意為安适和耳垂;讀聑(zhé)音意為把耳朵豎起來聽。
“聴”是合體構型,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合集10048拓片(上圖3)形如一人在說話,一人在用心傾聽。《說文》曰:“聆也,從耳,壬聲。”義為聲音通順于耳。甲骨文、金文均從口從耳,口發聲,耳受聲。随着書體演繹,小篆書為“聴”,意為聞“嘉言”為之“德”,“有德者耳聰”。又“德”“得”同音,借用為“得”表示“耳有所得”,又引申為順從、接受,如“言聽計從”、“聽話”等。
“聶”是合體構型,會意字,甲骨文合集22282拓片(上圖4)形如中間一個人席地而坐在說話。《說文》曰:“聶,附耳私小語也。從三耳。”張舜徽《約注》:“聽者惟用一耳,言者則兩耳與之近矣,故從三耳會意。”“聶”之三耳,表示說話人首之兩耳在旁,對着他人全神貫注伸過來的一隻側耳在說話。
耳、聑、聴、聶四字中,“耳”是名詞,指耳朵。“聑”是形容詞或動詞,指安靜無聲或把耳朵豎起來聽。“聴”是動詞,本義是用耳朵感受聲音。“聶”也是動詞,意為附在别人的耳邊說話。此四種形态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意為大家用耳朵安靜地傾聽某人授課或作報告。
俗話說,心靈之門啟于“耳”,耳朵是聽覺器官,人類的語言多靠口耳相傳。人可以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不必親身經曆,用“耳聞”也可判斷事物發生的變化及對策。動物則必須直接在現場聆聽并親眼所見後才能做出判斷,這是人與動物用耳朵來傾聽自然世界的本質區别。
好在耳、聑、聴、聶四字在甲骨文中恰巧均能找到,書法作品“耳聑聴聶”較适合懸挂于教室或大堂客廳中,告知前來聽講座者應該安靜入座傾聽他人演講。
著名音樂家聶耳的名字頗具特點,似乎在述說着他傳奇的人生經曆:一邊在傾聽他人之聲,一邊在叙述自己之音。
這,就是中國漢字藝術博大精深之所在。(顧建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