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周易的簡介簡單

周易的簡介簡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0:44:54

原創:周莊狂鶴

周易的簡介簡單(觀點典籍裡的周易)1

典籍裡的周易劇照

編者語:9月21日晚黃金檔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典籍裡的中國》第十期《周易》,為“典迷們”奉上一場“文化大餐”的同時,也為“易迷”送來福利。從該節目(戲劇)關注度來看,本期熱度遠超之前,這或許彰顯了《周易》的魅力。有人曾經把《周易》《山海經》《黃帝内經》奉為上古三大奇書。《周易》作為一部奇書,講些什麼?也是新時代青年所關心的問題。此次直播筆者看了兩遍,總之,有期待、有感觸、有提升,也有所思考。

周易的簡介簡單(觀點典籍裡的周易)2

俯瞰天水伏羲卦台山

一、彌綸天地之道

說《周易》是一部奇書,首先奇在它對天人關系及社會關系的探究。整體來看,該劇引乾坤《大象》,輔以革鼎《彖傳》展開全局。以《周易》的内容、思想為橫坐标,以“三聖演義”為縱坐标,經綸天地之道,明察萬物之理。什麼是“天地之道”?借《易·系辭》裡的話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道剛健有為,地道寬厚博愛。什麼是“萬物之理”?自然是尊天地之道,明四時之序,生生而不息。這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宇宙框架模式,可以用《易》卦來演示,爻辭、象辭來闡釋,系辭來延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演示易卦的聖人,也完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再到自我内心的升華,如同史書所述,文王拘而演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說,中華文明始于“天道文明”,踐行于人文關懷,故“敬天愛人”之道,源遠流長。

節目組指出:“一部《周易》從思辨的哲學高度,揭示出先民對自然、社會、人文整體和諧的探索,集中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理想境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這段話給予了《周易》很高的評價,并肯定了其思想高度,易卦爻辭無不思辨,如《乾》《坤》之定位,《否》《泰》之轉化,《剝》《複》之往來,再如《革》《鼎》之轉變。都于思辨之中求探索,見革新,自然、社會、人文的和諧,不外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布施;中華文化的理想境界,也不外乎追求真善美的結合。關于天文、地文、人文的和諧,真、善、美的有機統一,也是古代思想家長期讨論的三個基本命題,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用湯一介的話講:“天人合一”是讨論“真”的問題;“知行合一”是讨論“善”的問題;“情景合一”是讨論“美”的問題。“真”究天人之際,“善”求心中之法,“美”化詩詞境界。所以,幾千年來的經濟、文化都在趨向“三個合一”。“三個合一”恰好體現了《系辭》裡的“三極之道”。聖人設卦觀象,借古鑒今,知進退、言變化,皆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者,有三光日月星,有三才天地人,三生萬物通天地,故能與光同其塵。如果一個人能深明變化之道,開物以成務,自然能同三光而永光。

周易的簡介簡單(觀點典籍裡的周易)3

伏羲、文王、孔子穿越時空的對白(劇照)

二、演易之縱深

《周易》之奇,還表現在其與古之聖賢的人生閱曆有關聯。不忘來處,明知去處。 如《漢書·藝文志》所記,《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易曆三聖”貫穿劇目始終,三聖者,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伏羲氏仰觀俯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以類萬物,探究萬物始終的規律。周文王上承伏羲之畫卦,在八卦的基礎上推演六十四卦,周公補做爻辭。孔子又承周文王父子之作,撰十翼(文言、系辭上下、大小象、彖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以明事理。是故君子居者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以觀其變……這裡面既有伏羲畫八卦的傳聞,也有周文王被拘,在獄中演易的故事,還有孔子周遊列國,遭遇種種,結合自身經曆寫《易傳》的傳奇故事。

從節目編排來看,通篇比重,多在《易傳》。用學者劉震的話講:“正是由于《易傳》的出現,促使《周易》從占筮之書轉為義理之學,從趨向巫術占蔔功用,轉向探讨倫理教化功能,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對此前的《易經》進行了一種創造性、提升性的轉化。”這段話首先承認了《周易》從占筮走來,而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對其裝修升級。《周易》從占書到哲學典籍,無疑是一次華麗的轉身。難道易卦爻辭中就沒有哲理嗎?當然不是,什麼亢龍有悔、否極泰來等,盡顯哲理,專家之所以沒有明言,自然考慮到節目編排所需,既然是戲劇片,就不能等同于學術,引入三聖演易、講易的故事,不僅引人入勝,而且加深了觀衆對聖人人格魅力的向往。

周易的簡介簡單(觀點典籍裡的周易)4

三、卦符、卦爻之思辨

周易之奇,還表現在卦符與卦象。套用卦符、卦畫、卦象自成一體的書,世界上恐難找出第二本。實際上,該劇也演繹了《周易》成書之不易。先後探讨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周易》從何而來;二是《周易》是本什麼性質的書;三是孔子有沒有讀過《周易》。《易》從何處來?換句話說,《周易》的作者是誰?這個問題,實則是對易卦符号的界定,易卦符号的來源,學界尚無定論。節目組則傾向于“易曆三聖”的說法,即伏羲仰觀俯察而畫卦,周文王、周公作爻辭。

關于伏羲畫卦與《周易》卦符的起源問題,大緻有這麼四種觀點:

一是卦符源自天文觀象,符合《易傳》伏羲氏仰觀天象之說;一畫開天,無極而太極,陰陽兩儀,串聯時空。該劇就探讨了陰陽符号和二進制的關系,但有瑕疵。這一關系,唐明邦在“世界名人論《周易》有感”一文講得很清楚。唐明邦表示:“康熙年間,傳教士白晉将他獲得的《周易本義》寄給好友萊布尼茨。萊布尼茨見《周易本義》卷首所載的《伏羲六十四卦圓方圖》十分驚喜。寫信告訴白晉,說這幅易圖所顯示的陰陽符号互變原理,同他所發明的二進制原理‘完全一緻’。萊布尼茨稱《周易》為上古遺留給後世的‘珍貴紀念品’”。可見,八卦陰陽符号與二進制原理有共性,而不是萊布尼茨依據“伏羲卦圖”發明了二進制,這一點,或可商榷。

周易的簡介簡單(觀點典籍裡的周易)5

二是卦符與河圖洛書有關。如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現的大量彩陶,專家認為,“許多彩陶上有奇怪的乳白色凸起點,三個一組或六個一組,形狀有三條杠,或三個點。”“還有一個由六杠‘白條紋’組成的圖形。這些由點點組成的圖案正是展示了《易經》的河圖、洛書的信息。”這種說法與卦符源于數字的說法相近,而“易源于數”的說法,又與數字卦演化卦符的方式相類似。

三是卦符與數字卦有關聯。丁四新認為,數字卦的研究回答了兩個問題:首先突破性地斷定所謂商周甲金文“奇字”為筮數或易卦,提出易卦源于筮數。其次對《周易》的陰陽爻畫其源于一(七)、八兩個筮數進行了論證,由七八而九六,此論也頗見争議。有學者則認為,《周易》的寫作與卦符無關,這一推論建立在數字卦研究的基礎上。

四是卦符源自龜兆,與占蔔有關。出土的殷商甲骨,它的灼燒裂痕如同兌(☱)、巽(☴)、離(☲)等卦卦符,卦符或與其有關聯。總之,各家有各家的說辭,誰是誰非,難以裁決。

我們再說說《周易》卦爻辭的作者,《周易》是誰寫的?大緻有這麼幾種觀點:一是李鏡池等人認為,《周易》出自周朝蔔官、史官之手,非一人一時之作。因卦爻辭中有周文王之後的曆史人物故事,如“箕子明夷”“康侯用錫馬蕃庶”等;二是周文王做卦辭、周公做爻辭,這種說法見于《史記》《漢書·藝文志》等,史料文獻均可佐證;三為較小衆的說法,即周文王的輔佐者南宮适(音括)、散宜生等,節目中就提到了《史記·周本紀》的文王“四友”,也有南宮适等輔佐文王的情節,至于此類推論,可參考黃凡、謝寶笙等學者的論述。就這個問題,筆者更傾向于李鏡池等人的觀點,《周易探源》對此做了詳細解讀。

既然《周易》作者尚未定論,那定位《周易》是一本怎樣的書,就有諸多幹擾因素。這好比一道菜,隻知屬于何菜系,但不知道誰主廚,其手藝如何,如何配料等,不得而知。鑒于此種情況,隻能以傳解經,所以專家指出:“正是由于《易傳》的出現,促使《周易》從占筮之書轉為義理之學,從趨向巫術占蔔功用,轉向探讨倫理教化功能……”這一觀點,林忠軍在其《周易概論》中早有論述,林忠軍明确表示:“《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曆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其實,從易學史的發展來看,《周易》的功用變化較為明顯,從占筮到義理,經過了象數之演變,王弼掃象而趨理,再經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延展,最後轉向探讨倫理教化功能,說得高大上些,就是從易占走向了”易哲”。不得不說,從占筮中走出一部經典,也是典籍史上的一道奇觀。

周易的簡介簡單(觀點典籍裡的周易)6

孔子杏壇講易(劇照)

孔子與《易傳》

《周易》的奇特還表現在經傳思想差異之争。《易經》與《易傳》為何不能完美銜接?是不是有人借《易傳》宣傳自己的立場,《易傳》的作者是誰?該劇為此敲定了一個重要問題,并說明,孔子讀過《周易》。帛書《周易》出土之前,錢穆等學者認為,孔子沒有讀過《周易》。而帛書《周易》中記載了子貢向孔子請教《易經》的對話,這讓“孔子不曾讀《易經》”的說法不攻自破。而且,專家組還表示:“相傳,孔子晚年,在杏壇講學,删述六經作為教材,而這當中《易經》成為孔子最重視的典籍之一”。“相傳”兩個字用的很妙。說白了,孔子有沒有作《易傳》,或隻參與了部分《易傳》編纂工作,仍有待商榷。不過,有一點可以确定,《易傳》出自孔門儒生之手。

既然孔子看過《周易》,《論語》也可見孔子學易之勤勉,加之《易傳》出自孔子弟子之手,那麼《易傳》成書年代的問題大緻可以确定,故《易傳》成書于戰國後期或秦漢時期的說法,也不攻自破。

正如北師大教授李山所述:“《周易》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就承載着中國人感知世界、總結規律的思想成果,指導着中國人立身處事的準則。”時至今日,我們迎來了研究《周易》最好時代,無論史料文獻,或是海外版本(含數字版),也或是強大的學術機構團體等,都遠超之前。所以,我們對《周易》的研究,在回歸中必然見革新。在研究文本的同時,也要結合實際,與時俱進,探究适宜于當下的立身處事之準則,并以此為指導,傳承“道統”,學以緻用。故周易之奇,還體現在,它曆經曆史巨變,仍然生生不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