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荀子性惡的觀點

荀子性惡的觀點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7-02 03:27:52

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有些人在為其開脫的時候,總會說上一句“他還是個孩子”。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吃這一套,就算是未成年,十幾歲的年紀也足夠認識善惡了。

後來,又有了降低刑責年齡的辦法,從14歲調到了13歲。不過有些人還是不滿足,覺得犯罪就不應該設定年齡。因為真正的惡,與年齡無關。

荀子和人之性惡

“人性”問題是中國哲學史上長期争論的問題之一,相關理論和說法有許多,而以儒家的影響和理論深度為最。其中,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是最典型和有名的。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每個人生下來,在他的本性中都有善的種子存在,說人有“四端”(仁義禮智)和“四心”(側隐、羞惡、辭讓、是非)。

與之相對的荀子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1

作為戰國末期鼎鼎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後聖”。荀子推崇并接納儒家思想,卻也批判性、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學,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化性起僞”的思想和理論。

荀子最有名的性惡論表示,人生來就是惡的,所謂的善良之性都是後天學習形成的,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很顯然,性惡論沒有性善論來得美好、正能量,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說,它是無法被接納成為主流思想的,但它卻是君主專制的理論依據,而且曆來支持性惡論的人也不在少數。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一生下來就有好财之心、妒忌憎恨之心、貪欲好色之心,這些本性,會導緻争奪、殘害、淫亂的惡果,如果放縱、順從人的本性,辭讓、禮義、忠信這些道德觀就會淪喪,禮法會崩潰,社會秩序會破壞。所以從這點就可以證明,人的本性是惡。

如果沒有道德标尺,沒有規定的社會尺度,而任由人人從本性、本心出發做事,那這世界又豈會這麼井然有序?盡管人類和動物不同,但也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骨子裡的趨利避害才是本能,假使真沒有了道德、法律的束縛,人能保持住那份善良,能保證完全不傷害到其他人嗎?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2

荀子的所謂“性惡”,是指人的自然資質天生是惡的,也可以說是人的動物本性。人甫一存在,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欲望,這才是人最真的本性,而的所謂的辭讓、禮義、忠信,這些美好的道德品質,并不是人生來就有的,甚至可以說是違反人的性情的——“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者也”,就像懶惰和自律,雖然成功自律的滋味很美妙,但其實懶惰才是人的本性,不然人也不會在自律的時候感到那麼痛苦,還要用近乎強迫的心态和手段來保證自律性。

所以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而在“人之性惡”之後,荀子又提出“化性起僞”。“性”是指“本始材樸”,“僞”即人為,是指後天形成的道德規範。

荀子認為,“性”是人生來就有的自然資質與本能,而人可以化性惡為性善,即通過後天學習和努力,來轉化惡。這點就是在說明教育的重要性。

人生下來就像是一塊天然的石頭,需要再加工,隻有經過人為的加工,才能雕刻上良好的道德品質。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3

荀子的性惡論是反對孟子的道德先驗論的。他認為尊君、孝親、守法、循禮等善的品質都不是先天的良知良能,而是後天“學而成”、“事而能”的。也就是強調道德意識源于後天實踐及環境熏陶,需要經過外在的規範、學習改造才能獲得。

所以從人性天生惡出發,荀子指出,若要維護統治,就必須要把人的言行舉止規範在一定限度之内,統治階級要“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即對臣民進行教化,立禮法制度、道德規範。雖然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的做法,但也是防止争鬥混亂、實現和平的必要之法。

教養之後選擇惡才是人之性惡?

人生來是惡,需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才有轉化為善的機會。這裡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觀點,是說善惡是基于人類世界的評判,是有思想、會思考的人規制出來的标準。但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有思想、會思考嗎?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4

嬰兒雖然也是人類,但成長的那幾年可以說是不具備人類的理性意識,這個時候,不如說他更像是動物,一些争奪、嫉妒的行為雖是本能,但其實并無所謂善良與邪惡之分,因為他們不會思考,不能參與并遵守人類社會制定的遊戲規則。

若要以我們成人、社會人的眼光來看待小孩的行為,将此判定為邪惡或善良,那就好比也将動物們納入了這種評判标準中,而現實中,我們真會将動物和人類放在一起嗎?

因此這種觀點認為,嬰兒其實無所謂的善良與邪惡,他們的那種階段,屬于未開化的狀态。這裡不是真的在生理上将嬰兒等同于動物,他們自然是人,也是社會中的一部分,隻是從思想層面來說,嬰兒和動物一樣并不具備成熟的思考能力,這時他們還未踏入人設定的善惡框架中,所以可以不論善惡。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5

而真正的善惡本性,是要後天教育、選擇的。也就是說荀子說的,人性有向善的可能性,可以通過教養來使他選擇善或者惡。人人都能成為聖人,而所謂聖人,就是能約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

荀子說:“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堯舜和桀跖生來都是一樣的,但一方成了君子、善人,一方卻成了小人、惡人,其不同之處就在于“注錯習俗之所積耳”,也就是說,後天的環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其實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一個嬰兒,他沒有思考能力,而在慢慢成長中,人的特質就會在學習中逐漸顯露、完備,這個時候,家庭的教育和自身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此種觀點認為,人有善惡之分,但是要在接受教育之後才分,所謂的生來就是惡,是要在他接受教育、有人類社會意識後,卻還選擇了惡的時候來說的。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6

講到這裡,我又想到了韓國的一部電視劇《窺探》,說的是惡人生的孩子是否也會是天生的惡人,這裡雖然重點放在基因遺傳上,但其實也是人性是否本為惡的探讨。

還有所謂的反社會人格,我們到底是要将其歸入基因或精神缺陷的錯,還是歸入天性為惡的範疇裡呢?

當然,實際上的情況是很複雜的,人性多樣,影響因素也千奇百怪,但至少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教育對人是何其的重要。

荀子性惡的觀點(荀子性惡論人生來本惡)7

對于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或者說亦善亦惡,你的看法是哪一種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