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9 07:09:18

從家門口到通勤路上,再到學習、辦公場所,扔垃圾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實踐過無數次的行為,而垃圾桶往往是收集垃圾的第一站。

但是,現存的垃圾桶“髒亂差”、開口設計不合理、分類标準和标識不明确、擺放位置欠妥當等問題,讓許多人在投入垃圾時無從下手,更為後續的垃圾回收和處置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事實上,不同場所的垃圾桶承擔的功能不同,它們的設計、設置和管理情況很大程度上影響并且引導着人們的行為。如何推進垃圾分類投入、回收,引導人們扔對垃圾?這次,我們聊聊城市中随處可見的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桶。

【分類方式五花八門】

公共場所的垃圾收集容器應該分為幾類?分别是哪幾類?能夠收集哪些廢棄物品?記者随機走訪了楊浦區、虹口區、黃浦區、靜安區、徐彙區和浦東新區的部分道路、社區、學校、商場和軌交站,所見到的垃圾桶就出現了多達11種分類方式。

一、楊浦區複旦大學學生公寓樓下: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兩類;配有煙蒂和有害物收集槽;

二、楊浦區同濟大學校内道路旁、靜安區豐盛裡綠化旁: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類;配有煙蒂和廢電池收集槽;

三、徐彙區襄陽公園内、徐彙區常熟路道路旁、浦東新區東陸路道路旁:分為可回收物、幹垃圾兩類;配有煙蒂和廢電池收集槽;

四、靜安區南京西路道路旁、黃浦區南京路步行街上:分為可回收物、幹垃圾兩類;配有煙蒂收集槽;

五、虹口區四川北路道路旁:分為幹垃圾、濕垃圾兩類;無其他收集槽;

六、黃浦區福建中路居民區内、楊浦區同濟大學城規學院旁:分為可回收物、幹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四類;

七、靜安區芮歐百貨内、吳江路湟普彙内:分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兩類;

八、浦東新區陸家嘴中心商場内:無分類,僅有一個垃圾箱;

九、浦東新區五蓮路地鐵站内: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類;

十、靜安區靜安寺地鐵站内:分為可回收物、幹垃圾兩類;

十一、楊浦區長海醫院内部道路旁:無分類标識,僅以兩種顔色區分;無其他收集槽。

面對五花八門的垃圾桶分類設置,不少市民表示,“不知道以哪種為準,看得有點暈。”還有市民反映:“有時候從一條路走到另一條路,垃圾桶的樣式和分類方式就變了,讓人無所适從。”

【标識不明确,顔色不統一】

雖然收集容器分了幾類,但湊近瞧一瞧,内部的垃圾卻依然“魚龍混雜”———果皮挨着塑料包裝袋,礦泉水瓶和廣告紙混在一起。類似的場景在不少道路旁和軌交站内的垃圾桶裡都有出現。如何讓垃圾分類落到實處,把好事做好?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1

盡管桶身有分類提示,桶箱内依然“魚龍混雜”

根據今年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收集容器的顔色、圖文标識應當統一規範、清晰醒目、易于辨識。”但是記者在走訪之後發現,許多公共場所的圖文标識和顔色區分上還未做到統一、醒目。

比如,同樣是分了可回收物和幹垃圾兩類,嶽陽路旁的垃圾桶貼有醒目的分類引導标識,用文字和圖像明确标注了可回收物包含廢玻璃、廢塑料、廢紙、廢金屬、廢紙塑鋁複合包裝這些适宜回收循環使用和資源利用的廢棄物,幹垃圾包含餐巾紙、一次性餐具、污損塑料袋、污損紙張等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以外的生活廢棄物;但在茂名北路、巨鹿路路口和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垃圾桶,卻隻有簡單的中英文分類提示和相應符号。此外,軌交站内的垃圾桶标識也較為簡單。大部分站點在桶架上設有可回收物和幹垃圾的文字、符号提示,但在12号線南京西路地鐵站,桶架上隻有符号,沒有文字。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2

分類引導标識簡明清晰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3

僅有中英文分類提示和相應符号,缺少更細緻的圖文引導

記者在一些路邊垃圾桶旁蹲守後發現,面對标識較為細緻的垃圾桶時,行人明顯會放慢腳步,先判斷一下手裡的廢棄物應該屬于哪一邊,再作出投入的動作。在标識不夠細緻的情況下,人們投入垃圾的動作更快,通常看到哪個收集箱裡比較空就會直接“出手”。不過,由于許多公共垃圾桶都沒有設置濕垃圾收集容器,果皮和食物殘渣等垃圾會被更加随意地投入。

對此,市民黎小姐坦言:“雖然現在全社會都在提倡垃圾分類,媒體宣傳也很多,但真的碰到要扔垃圾時還是會反應不過來。希望有簡明的視覺引導。”

【要手動翻蓋?嫌棄!】

分類垃圾桶的顔色也容易讓人産生困惑。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标識明确了可回收物為藍色、幹垃圾為黑色、濕垃圾為棕色、有害垃圾為紅色。但記者看到,多處垃圾桶桶身顔色比較混亂。比如大學路路旁的兩種垃圾桶,一種統一以綠色做底,用文字和圖像區分;另一種為垃圾桶穿上了“牛仔外衣”,統一成了藍色,沒有相應的文字提示。在複旦大學校園内,垃圾桶上用紅色标注了不可回收垃圾,用綠色标注了可回收垃圾,用黑色标注了有害物。在同濟大學校園道路旁,垃圾桶桶身的分類标識都用了黑色。

提到垃圾桶,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髒亂差”。許多戶外公共垃圾桶經受日曬雨淋,表面容易沾染灰塵和污漬,看上去不太整潔、美觀。也有些時候,人們投入垃圾時不甚注意,會導緻液體、油污附着在桶身上,周圍地面也會留有一些殘渣甚至整袋垃圾。經過走訪,記者發現,這種“不注意”背後,其實是對垃圾桶投放口設計的無可奈何。

在浦東張楊北路沿線的幾個大型居民區,居民樓下的垃圾桶采用的都是體積較大的翻蓋式移動垃圾桶。如果遇到正好敞開的垃圾桶,人們扔垃圾的動作還比較輕松,通常走到桶邊直接揚手投入。但如果遇到蓋着的垃圾桶,扔垃圾的過程就變得糾結起來。

居民蔣先生告訴記者,本來下樓扔垃圾就是幾秒鐘的事情,但一看到翻蓋垃圾桶就犯了難:一方面嫌垃圾桶髒,不願意直接用手去觸碰桶蓋的拉手;另一方面又不好意思直接把垃圾袋扔在桶邊上、一走了之,那樣既不文明,又容易漏出殘渣、雜物,給小區環衛工人添麻煩。無奈之下,一些居民隻好随身帶一包餐巾紙,用紙巾包住桶蓋拉手後再将蓋子掀開,快速投入垃圾。

蔣先生對此頗有意見。他反映說:“我們一幢樓住着幾十戶人家,每天要産生很多垃圾,翻蓋的設計不太合理。這些垃圾桶又大又深,還放在墊高的路沿上,每次翻開蓋子,一股味道直沖臉上,很不好受。”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4

開蓋的未分類垃圾桶“收獲頗豐”,合着蓋子的分類垃圾桶始終備受“冷落”

在利津路一小區内,記者看到了放有四個合蓋的分類垃圾桶和兩個開蓋的未分類垃圾桶的垃圾收集點。居民投入垃圾時都直接選擇了開蓋的未分類垃圾桶,在桶内垃圾滿得裝不下後,也有人直接将垃圾袋放在一旁“揚長而去”,而合着蓋子的分類垃圾桶始終備受“冷落”。

【入口太小,垃圾總卡住】

相比翻蓋,搖蓋式垃圾桶使用起來更加便利,不投入垃圾時也看上去更美觀,許多商場都會設置這樣的垃圾桶。但是,不同款式的開口設計不盡相同,一些開口角度未考慮投入物品的大小,使得部分不能順利投入。

在吳江路湟普彙美食中心,常有年輕人拿着飲品往來經過。雖然一樓的奶茶鋪對面放置了一個搖蓋垃圾桶,但隻要碰到中号、大号尺寸的飲品杯,都會出現投到一半塞不下去的情況,隻能等待清潔人員“手動”清理。與湟普彙的前後搖動桶蓋不同,芮歐廣場的垃圾桶采用左右搖蓋的方式,開口角度更大,小吃包裝袋和飲品杯都可以順利投入。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5

開口太小,飲品杯下不去

開口設計得不合理,一些辦公樓垃圾桶也有體現。市民陸小姐曾經到訪過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沿線的數棟高層辦公樓。據她觀察,辦公樓通常會在每層的電梯口設置一到兩個統一款式的垃圾桶,這些垃圾桶體積沒有室外垃圾桶那樣大,投放口也相對較小,白領日常大量消費的咖啡喝完之後,杯子無論如何也塞不進去。陸小姐表示,可能樓宇管理方在采購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個情況。“杯子塞不下去也不好硬塞,大家隻好把杯子留在垃圾桶頂部或側邊,垃圾桶倒顯得形同虛設了。”

與此同時,她還發現,一些樓宇設置的垃圾桶頂部開口本來就不大,卻還要一分為二,一半用來投放垃圾,另一半則留給了熄滅煙頭的白色砂石。陸小姐提出:“按照相關條例規定,上海室内公共場所都是全面禁煙的,照理說,這種具有誤導性質的垃圾桶應該被及時更換。”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6

開口不大,一半還留給了滅煙用的白色砂石

此外,辦公樓宇内頂部不開放、側面還有活動擋闆的垃圾桶被不少人“吐槽”。他們認為,這種迷你型垃圾桶的開口高度并不符合人體工程學,每次要彎着腰才能把垃圾扔進去,十分麻煩。

【移動垃圾桶擺放随意】

路邊的固定垃圾桶有專人定時、定點處理,那些帶輪子的移動式垃圾桶又該怎麼管?

在陝西北路科恩大廈内上班的楊先生近日發現,除了院内專門的垃圾收集點,每到下班之後,大廈入口處又多了幾個可移動的黑色垃圾桶,堆放着樓内公司與商戶日常産生的垃圾。對于這些垃圾桶擺放的位置,楊先生表示不解。他說:“兩個大垃圾桶杵在人行天橋新加裝的電梯入口的不遠處,不單單影響那些上下天橋的行人,還影響着整條街道的美觀。”楊先生還擔心,因為擺放的位置特殊,這些垃圾桶可能大樓物業和環衛“雙方都不管”。

移動垃圾桶随意放置的問題也出現在晚間的南京西路。記者在上海商城旁邊的人行道看到,除了沿街設置的固定垃圾桶,還有幾個塞滿了垃圾、蓋子也合不上的大垃圾桶堆放在路邊,等待清理。當時正值下班時間,行人和車輛川流不息,在道路兩旁的彩燈的映襯下,“張着嘴”的垃圾桶顯得尤為突兀。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7

随意擺放在路邊的移動垃圾桶

白天的情況則更讓人無奈。在東寶興路和四平路,記者均見到了在人行道上随意放置的翻蓋式移動垃圾桶,桶蓋大開,桶身沾着污漬,旁邊就是停放着的共享單車。遇上雨天,雨滴順着垃圾桶壁滴下,在地面積下一攤水,惹得路人紛紛避開行走。

【對話】

上觀新聞:2017年城事設計節您參與了愚園路微更新項目,設計了一款垃圾桶,還獲得了意大利A Design Award獎。當時的設計思路是什麼樣的?

許志鋒(上海埃微建築設計工作室設計師):這款SSS垃圾桶是我參與的第一個市政設施産品設計。觀察了很多路邊垃圾桶後,我發現那些垃圾收集桶的鬥口太短,内膽和鬥口之間會有很大空隙,投放的垃圾很容易滑到内膽之外。這樣一來會讓環衛工人二次作業,二來如果滑落的是有機物,時間一久會變質、産生異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诟病公共垃圾桶“又髒又臭”。所以我設計的時候把鬥口盡量做大,讓垃圾投入更準确。亂扔的煙頭也很麻煩,所以統一收集在中間,清理時更加容易。開關桶門也是垃圾清理時頻繁的操作,所以要做得簡易又結實。

垃圾桶的二分類,我用兩種顔色傳遞信息。綠色代表可回收物,橙色代表其他類别。桶身采用幾何線條,呈現真實的材質感,遠距離時人們不太會在意它的存在感。但走到五六米開外時,它就露出了兩抹高飽和的色彩,有點像仿生學的警戒色,刷了存在感,似乎是在向路人傳達:準備分類,并在距離1米時果斷出手吧。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8

鬥口做大的sss垃圾桶

上觀新聞:您認為在城市推廣垃圾分類時,公共垃圾桶設計起到什麼作用?

許志鋒:一座城市或者說一條道路的公共垃圾桶數量可以說明很多問題。有一個簡單的現象是,當下中國城市的道路垃圾桶數量遠遠多于國外發達國家,因為在那些地方,公共環境中約束人們産生很多垃圾,提倡把垃圾帶回家中分類處理。但是在國内,人們想扔垃圾就能扔,沒有太大的成本。随着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宣傳的普及,這一點會逐漸改變。

其實,公共垃圾桶是整個垃圾回收與處理系統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它是垃圾産生的起點,更合理的設計能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但垃圾對環境施加的壓力沒有任何改變。更多改變和效果的産生,還是需要更加系統的設計和管理。

上觀新聞:公共垃圾桶的設計和管理是否要遵循一些規範?如何讓這類城市基礎設施發揮更大的效用?

徐磊青(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随着全社會對垃圾分類的重視,垃圾桶的設計也變得更加重要。上海《人行道設計導則》意見征求稿中,把垃圾桶(廢物箱)納入了“街道家具”的範疇,提出“垃圾桶要結合綜合設施帶、行道樹、綠化帶等集約設置,不能占用盲道。應有垃圾分類标志,投入口應便于行人使用。”

公共垃圾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收集垃圾,開口的設計應該方便人們投擲。過去使用的移動式垃圾桶體積較大,翻蓋的設計不便于操作,容易造成垃圾桶和其周圍區域的清潔問題。好的設計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人的行為,合理的垃圾桶設計一定程度上能夠誘導人們分類,顔色區分和圖文标識的增加可以進行引導。垃圾桶分類的标準應該統一,若這個區和那個區不一樣,人們扔垃圾時難免産生困惑。

從形式上看,垃圾桶應該設計得低調一點,在街道上不顯得張揚。但是,功能方面可以做一點“加法”。除了收集垃圾之外,這個随處可見的街道家具是否可以承擔其他功能?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垃圾投遞的信息和數據,更好地為垃圾分類服務。或者作為集成模塊,增加燈光、标識牌等功能。

好的設計有了,還要好的管理。總的來說,目前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基礎設施都被納入管理體系。但有些時候,街面管理涉及太多職能部門,一旦出現問題,溝通起來很不方便。如果能在管理上多一些創新,建立溝通和反饋平台,街道家具、城市家具或許能為城市提供更多亮色。

【對标】

一個塑料瓶分三份,投入不同容器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趙唯伊在日本居住了25年。據她介紹,垃圾分類觀念在日本深入人心,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所,為了方便回收利用,垃圾桶通常都分成幾段。比如,她家使用的是常見的三段式垃圾桶。從外觀上看,扁扁的垃圾桶像一個貼在牆面的鞋櫃,左右兩側還有可挂垃圾袋的鈎子。每一段都像一個“抽屜”,拉手處有可以自行移動設置的滑動分類标簽,包括可燃垃圾、塑料瓶、玻璃瓶、金屬罐、廢紙等,人們根據自己的習慣安排每一層放置的垃圾種類。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9

日本家用三段式垃圾桶,拉手處有可以自行移動設置的滑動分類标簽(趙唯伊供圖)

由于日本會區分各類垃圾的收集日,人們家中的垃圾桶旁往往會放一份市裡發放的垃圾挂曆,裡面用文字和圖示詳細标注了每天可以扔的具體垃圾種類。比如,書和雜志這樣的紙類通常是周三回收,一個月收集兩次。牛奶盒是周四回收。需要注意的是,回收的盒子需要經過處理。通常是喝完之後,在洗碗時把紙盒放在水槽裡用流水沖洗幹淨,随後用剪刀剪開,攤平後晾幹,再進行回收。

垃圾分類專用垃圾桶的擺放順序(分類标識不明确)10

标明了哪一天回收哪種垃圾的垃圾挂曆(趙唯伊供圖)

日本不提倡在街道上設置垃圾桶,但超市和公民館内都有詳盡分類的垃圾桶,在規定時間内供人們扔垃圾。收集塑料瓶和金屬罐的垃圾桶投入口通常是圓形開口,方便人們識别。一個塑料飲料瓶,扔的時候要分成三份,瓶體、瓶蓋和塑料腰封要分别投入不同的收集容器。

在趙唯伊看來,除了垃圾桶的合理設計和分類,更重要的是長時間的垃圾分類知識普及與教育。在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經常能看到寫着“請把垃圾帶回家”的提示牌。學校在組織學生春遊時,會事先提醒學生當天帶上幾個塑料袋子,分門别類把出遊産生的垃圾裝好帶回家。此外,小學生的“社會”課程中還有一項參觀垃圾處理廠的活動。孩子們可以見到各個種類的垃圾,還可以從錄像中觀看垃圾處理的具體流程以及資源再利用的成果。

久而久之,不在公共場所産生垃圾已經成為很多日本人的共識。雖然軌交站内設有分類垃圾桶,但是不少人仍會選擇将垃圾“揣在包裡”,帶回家再分類扔。

透明垃圾袋,投遞時相互監督

在韓國首爾街頭,經常可以看到手裡拿着空盒子或者空飲料瓶的遊客滿臉疑惑地四處張望,那是因為———在韓國,路上幾乎沒有垃圾桶。

從1995年起,韓國開始實施“垃圾從量制”。這個制度規定市民要到所住區域的指定商店去購買盛放垃圾的專用垃圾袋,并将垃圾分類裝在不同類别的袋子中。垃圾要在規定的時間内,用專用垃圾袋把垃圾封好并投放到規定地點,否則将會面臨相應罰款。為呼應這一制度,公共垃圾桶數量便開始急劇減少。

雖然街上垃圾桶很少見,地鐵裡還是有收集垃圾的容器。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生李孟琦對首爾東大門軌交站内的透明垃圾桶印象深刻。據她介紹,這種垃圾桶結構很簡單,由金屬架子撐起至少3種分類的透明垃圾袋。由于垃圾袋完全透明,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個垃圾袋裡收集的是紙張、塑料還是一般垃圾。除了更便于正确分類,透明垃圾袋還起到了一種相互監督的作用———如果扔得不對,就會被旁邊的人視為錯誤行為。

(感謝周丹旎、李楚悅對本文所做的貢獻)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圖片:吳越 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