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先做人再做事最後做學問

先做人再做事最後做學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2 16:45:07

《華杉講透<論語>》

先做人再做事最後做學問(先學做人再學做事)1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教學内容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其實在《論語》這本孔子的語錄集裡,除了“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之外,還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學習的方法。孔子說過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中的“入則孝,出則弟”指的就是齊家的基本原則,“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指的就是修身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君子自身的修為和與人交往中應遵循的原則。孔子說做到了這些之後再有餘力,就可以學文,“文”泛指一切書籍知識。

按照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我把每節内容包含的原文兩章中的多條語錄,總結概括為三大内容:孔子講如何修身、孔子講如何學習以及孔子講如何治國。其中“齊家”的内容我也放在了“修身”的部分裡。

《論語》原書的前兩章裡包含了37條語錄,其中有7條不是孔子本人所說,而是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論,我在這裡先略過不講。出于孔子之口的30條語錄裡,涉及修身的有17條,涉及學習方法的有7條,涉及治國的有5條。我們先來看這17條講如何修身的内容。

孔子主張的修身原則大體可以總結為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自我修為,可以概括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就是仁愛,比如孔子講“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常規來說,不被理解甚至還被誤解,這是很容易讓我們生氣的事情。但孔子教導我們不要因此生氣,因為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反過來看,我們要正确理解别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當我們誤解了别人時,我們會希望對方不要生氣,那麼當别人誤解我們時,我們就也應該做到寬仁。

“義”就是正義,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黨、勾結的意思。君子不因利益交換而結黨營私,而是遵循普世的價值觀,小人則恰恰相反。這種對普世價值觀的堅持就是“義”。

“禮”就是禮法,也是孔子“克己複禮”的核心主張。孔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歪門邪道、不學無術的東西是非常有害的,孔子認為東周戰亂不斷、世道不安,就是因為人們心術不正,導緻了禮崩樂壞。那麼異端的反面是什麼呢?就是“禮”。

“智”就是知識、智慧。對待知識和智慧我們要實事求是、敏而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要在事情上多觀察,說話要謹慎,多和有智慧的人交朋友,然後向對方學習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最後的“信”就是誠信,孔子說“人而無信”,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輗軏指的是車上的軸承,車沒有軸承肯定無法前行,而誠信就像是人的軸承,人無信就會像沒有軸承的車一樣卡死自己。

仁義禮智信就是孔子主張的君子修身之道,再用一個字概括的話就是“德”。有書友可能想問,那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做到了這些呢?畢竟品德之事不像數學,無法量化。不過孔子也給出了三個判斷标準,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看這個人是為什麼做這件事,是用什麼方法在做這件事,以及是否是心甘情願地在做這件事。如果是為了一己私利,或者用了投機取巧的方式,或者心不甘情不願的,那就肯定是沒有做到真正的仁義禮智信。書友們也可以用這三個原則來反思自己的行為。

修身的第二方面就是與人交往,也可以概括為五個字: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形容老師孔子的話。孔子的弟子子禽問子貢:“老師每到一國,必能得悉這一國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探求得來的呢?還是别人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老師是靠溫良恭儉讓的風度氣象得來的。我們老師的求法,應該和别人的求法不一樣吧!”

其中的“溫”是溫和的意思,朱熹注解說是“和厚”,“厚”,就是不薄。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有過往水裡扔石頭玩的經曆吧,如果是往深水裡扔,那石頭輕輕的“撲通”一聲,就沉下去不見了,連漣漪都沒幾圈。要是往一汪淺淺的小水坑裡扔,就會“啪!”的一聲,水濺得到處都是。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身邊人的脾氣性格,是否非常情緒化,有個風吹草動或者别人稍微說點不順着的話,立馬就把情緒濺得到處都是。這就不符合君子之道中的“溫”。

“良”就是良善,張居正解釋說:“良而易直,無一些矯飾。”“易直”就是“平易正直”。“恭”就是恭敬不傲慢。“儉”不是節儉,而是節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律。最後的“讓”就是謙遜不驕傲。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身邊的一個人跟你相處的時候,做到了溫良恭儉讓,你能不喜歡他嗎?溫良恭儉讓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高,有人格魅力。

除此之外還有在家庭中的修為,也就是“齊家”,一個詞概括就是“孝悌”。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悌”。孔子甚至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強調孝悌,不僅僅是一種家庭觀念,而是強調愛自己家人是仁愛之本,隻有愛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愛别人,愛國家,愛地球。

修身的功夫做好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那麼如何學呢?簡單概括就是“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你越學越糊塗,那肯定是沒思考到位,把腦子隻當盛裝知識的器皿了,卻沒有内化。但如果你隻思考卻不學習,那更危險,要麼鑽進牛角尖、走火入魔,要麼就成了思考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學習和思考一定要結合着來,這樣你才能建立起一個獨立且立體的人格。

同時還要注意知行合一,《論語》的第一條語錄就是“學而時習之”。《尚書》說:“學,效也。”效就是效法、模仿。因此學就是模仿,模仿當然要付諸行動。而且光學還不行,還要習,習就是練習,不僅要模仿,還要經常練習,歸根結底都是在強調要“事上練”,學問進到腦子裡遠遠不夠,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行動上,這就是知行合一。

修身和學習相輔相成,這些功夫做到位了,才能治國。因為治國的方法和君子修身的原則在底層邏輯上是一樣的,也就是孔子說的“為政以德”,修身修的就是德,而治國理政的核心宗旨也是德。就如孔子回答魯國大夫季康子的問題,季康子問怎麼能讓老百姓對上恭敬、盡忠竭力、相互勉勵,孔子答:“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你治國莊重有儀,人民自然對你恭敬;你對自家父母尊長孝敬,對下屬慈愛,人民自然盡忠于你;你推舉善才,教引那不善的,大家看你這樣,自然也相互幫助,相互勉勵。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個人的修為目标就是德,而治國理政的目标就是以自身的德為榜樣,教引老百姓都做到德。如果一個國家裡從上到下每個人都能做到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那麼這個國家一定強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