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被我們稱為“萬物之源”,在過去的46億年裡,太陽從未停止過給地球送來光和熱,正因為如此,地球才會成為一顆生機勃勃的星球。那麼為什麼太陽可以燃燒46億年而不滅呢?
人類很早就開始思考太陽到底使用了什麼當燃料,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的燃料應該就是煤,它之所以能夠長久地燃燒,隻不過是因為太陽上的煤實在是太多了。
然而後來人們卻發現,以太陽的體積來計算,就算它全部都是由煤構成,也隻夠燒大約5000年,要知道人類自己的曆史都遠不止5000年,因此這種觀點就被否定了,于是太陽的燃燒機制就成為了一個謎團。
在進入了20世紀之後,随着量子力學的發展和完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能量來源作出了合理的解釋,即:太陽的能量來自其核心的核聚變反應,而它使用的“核燃料”就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結構最簡單的氫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常見的燃燒現象是指可燃物與氧氣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并以火焰的形式釋放出光和熱,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太陽并沒有燃燒,不過為了方便描述,我們還是将太陽發光發熱的現象描述為“燃燒”,請大家注意區分。
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的核心反應區,氫原子核會通過一系列的反應不斷地聚變成氦原子核,并因為質量出現虧損而釋放出能量,由于氫原子核其實就是一個質子,所以這一系列的反應就被稱為“質子-質子鍊反應”。
如上圖所示,“質子-質子鍊反應”可以簡單地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兩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氘原子核,第二步是一個氘原子核和一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氦-3原子核,第三步是兩個氦-3原子核聚合成一個氦-4原子核。
但問題是,太陽核心反應區的半徑占據了太陽半徑的大約4分之1,從理論上來講,這片區域中的任一位置應該都具備了發生“質子-質子鍊反應”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太陽核心反應區中的質子就應該在極短時間内就全部發生核聚變,并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換句話來講就是,太陽應該像氫彈一樣瞬間就炸了。
很明顯,這樣的事情并沒有發生,否則的話,太陽也就不可能燃燒46億年而不滅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可以解釋的。
關鍵就在于“質子-質子鍊反應”的第一步,也就是兩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氘原子核,因為質子都是帶正電的,所以在質子和質子之間存在着強大的斥力,想要克服這種斥力,質子就必須具備足夠快的速度。
由于溫度就是指微觀粒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必須在足夠高的溫度下,兩個質子才可能會發生碰撞,需要多高的溫度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至少是上億攝氏度。
然而太陽核心區域的溫度卻隻有1500萬攝氏度左右,這樣的溫度根本就無法讓兩個質子發生碰撞,既然如此,為什麼太陽還會燃燒呢?實際上,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科學家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量子隧穿效應”的發現。
簡而言之,“量子隧穿效應”就是指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微觀粒子仍然有極低的概率穿過在經典力學中不可能穿過的屏障,所以這也被人們戲稱為“微觀世界中的穿牆術”。
需要指出的是,“量子隧穿效應”可以通過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學中的“能量-時間不确定性原理”來進行解釋,除此之外,“量子隧穿效應”也早已在實驗中得到證實,并且還得到了一定的應用,比如說用于觀察和定位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其實就是利用了“量子隧穿效應”,因此可以說,這種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另一方面來講,當兩個質子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它們就形成了一個“雙質子”,而“雙質子”又非常不穩定,科學家發現,在極短的時間内(小于1納秒),“雙質子”就有99.999%以上的概率會重新衰變成兩個質子,隻有在極小的概率下,“雙質子”中的一個質子才會因為發生β衰變而成為中子,進而使“雙質子”轉變成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氘原子核。
科學家認為,“量子隧穿效應”發生的概率原本就已經極低了,在此基礎上,再加上“雙質子”的衰變問題,“質子-質子鍊反應”的第一步發生的概率簡直就是微乎其微了,正是因為如此,太陽才能夠以極為緩慢的速度消耗自己核心反應區的“核燃料”,進而持續穩定地燃燒。
看完科學家的解釋,相信大家也明白了“太陽可以燃燒46億年而不滅”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太陽的“核燃料”終究是會用完的,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在大約50億年後,太陽核心的氫元素就會消耗殆盡,而屆時的地球也将因此而變得不再适合人類生存。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