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民辦學校有教育補貼嗎?明言财經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大概率會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支出規模,彌補民辦與公辦的生均教育經費差距,進而促進教育均等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讀民辦學校有教育補貼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言财經
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大概率會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支出規模,彌補民辦與公辦的生均教育經費差距,進而促進教育均等化。
近日,深圳市部分就讀民辦中小學的深籍或持有居住證的非深籍家庭開始申請2018年度的學位補貼。早在2012年,深圳開始對符合本市義務教育免費就讀條件的學生就讀民辦學校給予學位補貼,2017年将補貼标準提高至小學每生每年最高為7000元,初中每生每年最高為9000元。
義務教育是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義務教育則需要成本。早先地方政府采用戶籍作為識别工具,僅向本市戶籍的适齡兒童提供服務。勞動力跨區域流動以後,大量的非戶籍人口成為城市的常住人口,如何向随遷子女(亦稱流動兒童)提供義務教育成為一個問題。
上海是國内最早開始相關實踐的大城市,更在2008年推出三年行動計劃,大幅降低随遷子女在上海接受義務教育的門檻,曾經是國内城市解決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榜樣。由于傳統公辦學校的容量是依照戶籍人口設計的,短期内接納流動兒童在上海就讀,公辦學校一時無法容納新增的學生。上海采用了向民辦中小學采購學位,向流動兒童提供,對每個學位的補貼逐步增長至5000元,當前為6000元。
深圳作為移民城市,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遠低于上海,公辦小學的容量更小。相比上海,流動兒童在民辦小學就讀的比重更高。據《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的數據,2015年,深圳義務教育中,在校的流動兒童共有78.58萬,占全部在讀學生的69.54%,其中就讀公辦學校的隻有36.29%,隻占流動兒童的46.18%,其餘的均在民辦學校就讀。
盡管民辦中小學有高收費高質量的學校,但民辦中小學整體的教育質量與公辦中小學差距較大,核心原因在于生均教育經費的差距,而生均教育經費差距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政府财政投入的差距。
2015年為例,全國的地方教育和其他部門直接管理的普通小學(主要是公辦小學),教育經費收入總計為9332億,其中來自财政(包括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等)為9250億,占總經費收入的99.13%,折算下來,财政對每生投入近1萬元。而民辦的普通小學,教育經費總收入為456.5億,僅有85.5億來自财政,占比18.72%,生均教育經費僅有6400元,僅及公辦小學的60%,其中财政對每生的投入僅有1197元。
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解決适齡兒童的義務教育需求,有兩層好處:第一,在公辦教育受限于編制等因素無法快速增加供給的情況下,民辦教育能及時滿足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第二,政府購買可能會降低家庭的學費支出,但大概率會提高生均教育經費支出規模,彌補民辦與公辦的生均教育經費差距,進而促進教育均等化。
此外,該政策還能促進民辦學校間的競争,從而提升教育質量。比如,與上海相比,深圳的該項政策更接近教育券制度,教育部門在家庭挑選民辦學校上幹預甚少,當家庭及其選擇的學校同時在目錄内,家庭就可以拿到補貼。目錄内的民辦學校勢必為此而競争,進而提升教育質量,以用更少的經費達到與公辦同等的教育質量,反過來激勵公辦學校提升效率。這種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