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簽:敏感期與關鍵期
解決的關鍵問題:為什麼教育要适齡?如何判斷培訓機構的好壞?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選擇了一對同卵雙胞胎,在哥哥48周時訓練他爬樓梯,此時哥哥剛學會站立不久,能搖搖晃晃勉勉強強地走,格賽爾每天訓練他15分鐘,經曆了許多的跌倒、哭鬧、爬起,最終哥哥在艱苦訓練6周後,終于學會了獨立爬樓梯。
雙胞胎中的弟弟到52周才開始訓練,此時他基本走路姿勢比較穩定了,腿部肌肉也更有力量。結果,同樣的訓練強度和内容,弟弟隻用了兩周就能獨立爬樓梯了。
格賽爾後面反複做了上百個對比試驗,得出的結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時候學習爬樓梯最佳。此後他又做了其他領域的實驗,包括識字、穿衣、使用刀叉等,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任何教育内容都有“最佳教育期”。
實驗說明了什麼?
格賽爾“最佳教育期”的說法直接影響了“關鍵期”概念的提出(與蒙台梭利的敏感期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說,現在大行其道的關于“适齡性教育”的劃分多來源于此。
同卵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曲線圖
廣為流傳的“狼孩”的例子也佐證了這一點,1920年,印度發現了兩個狼孩,大的叫卡馬拉,約8/9歲,小的叫阿瑪拉,約5/6歲。兩年後阿瑪拉死去,卡馬拉在人類世界活到了17歲,但是去世前仍隻會說簡單的單詞。
而相反的,二戰時期,有一個日本士兵躲到了森林裡,十幾年以後才出來,但是經過簡短的一段适應期,語言能力就恢複到從前。
這正說明了,語言能力的學習也有其關鍵期,在關鍵期到來前着急教育是拔苗助長,但錯過了關鍵期也同樣事倍功半。
其他能力的發展亦如此,所以,如同我們在《都說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什麼》這一文章中強調的,教育一定要順應孩子的内在發展需求,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提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然後創造環境放手讓孩子探索。
好的培訓課程也一定是适齡性的。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