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畫像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湖州)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天聖八年進士。從縣令做到尚書都官郎中。《古今詩話》中說:“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堕絮飛無影'拜承樂,此餘生平所得意也”。故此人們就稱呼他“張三影”。
東窗未白孤燈滅
千秋歲數聲鶗鳺,
又報芳菲歇。
惜春更選殘紅折,
雨輕風色暴,
梅子青時節。
永豐柳,
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
怨極弦能說。
天不老,
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
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
東窗未白孤燈滅。
【注】鶗鳺:鳥名。又說即是杜鵑鳥。傳說該鳥暮春才叫,入夏即停。因而古人把它的叫聲當成了春歸的标志;芳菲:指花草;永豐柳: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永豐西角荒園裡,晝日無人屬阿誰”的句子。此處借用,意指無人眷顧處;幺弦:琵琶上的第四根弦,也是最細的。
春日思人,秋日盼歸已是詩詞中泛濫的題材,但前人抒寫不疲,實是各有千秋。該詞由上片惜春到下片惜情,承轉自然,不留痕迹。“無人盡日花飛雪”一句極寫寂寞,恰是“情到深處人孤獨”的寫照。“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可謂是一語中的,寫出了戀情的剪不斷、理還亂,極形象也極傳神。結尾一句,道是無情卻有情,隻是欲說還休而已。
纖指十三弦
菩薩蠻哀筝一弄《湘江曲》,
聲聲寫盡湘波綠。
纖指十三弦,
細将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
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
春山眉黛低。
【注】哀筝:哀,指曲調的情緒。筝,一種古樂器,有十三根弦;湘江曲:樂曲名。是紀念舜之二妃的,比較哀婉;秋水:喻指美好的眼睛。春山:眉毛的别稱,特指女性。
該詞一如記事小品,描繪了一位彈筝的女子。着墨不多,但形象鮮明。特點在于詩人把樂曲的内容和女子的心理活動緊密相聯,以神寫形,形神兼備,可謂以少勝多,點到即止。
蕩秋千
醉垂鞭雙蝶繡羅裙,
東池宴,
初相見。
朱粉不深勻,
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亂山昏,
來時衣上雲。
【注】不深勻:勻,指塗抹。不深勻指淡妝。柳腰:形容女子腰細而柔,像柳枝一樣。
詞中女子清麗可人,一如該詞之清麗可人。“君子好色而不淫”,此詞或是一個說明,除賞美外,别無他意。淡淡妝,天然樣,或是詩人理想中的女子形象。結尾兩句,或是詩人的想象,給詞境平添了幾分空靈之氣。試想一下群山昏暗中,仙女飄然而下,且有白雲缭繞,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到新鮮奇妙。
悠悠歲月
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
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亂,
更東陌,
飛絮濛濛。
嘶騎漸遙,
征塵不斷,
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
南北小桡通。
梯橫畫閣黃昏後,
又還是,
斜月簾栊。
沉恨細思,
不如桃杏,
猶解嫁東風。
【注】陌:田間東西方向的小路。此處泛指。嘶騎:騎,指兵馬或一人一馬。嘶,馬叫聲。桡:船槳。指代船。簾攏:指窗戶。攏,窗格子。
情到深處恨自生。詞中的主人公一恨情不盡,再恨情太濃,三恨不如桃杏花。以恨寫情,正是此詞過人處。雖然也是離人愁怨,但絕少脂粉氣。如第一句“傷高懷遠幾時休”,就很有些男子氣概,起手不凡。結句“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也同樣擲地有聲。花開為樂,花落為悲,但若能朝夕相處,則無論悲喜。癡心可鑒,情深如何則不言立明。此詞以恨起,以恨終,深情厚意盡在其中,确是佳作。但大起大落中也不乏溫情細語,如鴛鴦小船,畫樓斜月,自有一番纏綿景緻。
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
得意頻相顧。
雁柱十三弦,
一一春莺語。
嬌雲容易飛,
夢斷知何處。
深院鎖黃昏,
陣陣芭蕉雨。
【注】翠鬟:女子發式的美稱。雁柱十三弦:指琵琶。琵琶有十三根弦,斜列的筝柱猶如大雁的行列。
這是首懷人之作。上片寫了彈琵琶女子的嬌美姿态。以“一一春莺語”作結,表現了一種極為歡快的情景。可是好景不長,“嬌雲容易飛”,情緒直轉而下,成為迷茫。結句“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以景語作情語,意在言外,情在景中,把懷人的思緒渲染得格外凄迷感人。
沉醉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
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
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
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注】《水調》:曲調名。愁未醒:愁未消。臨:照。流景:流逝的年華。後期:後約。空:徒勞。記省:清楚地記着。并禽:成對的鳥。落紅:落花。徑:路。
這是北宋詞中的名篇。作者在家品酒聽曲來解愁悶,午睡酒醒而愁卻未減。為何煩愁因感傷春光将逝,青春不再,鏡裡容顔已老,往昔錯失風流機會,至今空留記憶。閑步小園遣愁,暮色中隻見水鳥成對并宿于池邊沙岸。一陣風起,吹開雲層,露出月色;風動花枝,花影搖曳婆娑。在這天晚之時欣賞到即将流逝的春意,使他孤寂的情懷得到短暫的快慰。但還是擔心明日落花滿徑,春将逝去。詞中通過暮春迷離的夜色烘托傷春歎老的情懷,其中‘雲破”句語言精美,堪稱古今絕唱。
行雲去後遙山瞑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龍頭舴艋吳兒競,
筍柱秋千遊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歸,
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瞑,
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
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龍頭舴艋:飾以龍頭的輕便小船,作臨時的龍舟。筍柱:指竹架秋千。拾翠:遊春時采拾翠鳥羽毛。踏青:寒食、清明時到郊外遊覽。行雲:飄動的雲。瞑:昏黑。放:停止。清明:清朗明亮。
這首詞描繪了吳興(今浙江湖州)寒食節的動人場景。上片寫白天的景象。寒食節那天,小夥子們乘坐一艘艘龍頭小船競渡姑娘們雙雙對對在竹架秋千上盡興地蕩着。婦女們到沙洲草地上拾翠羽作首飾,人們絡繹不絕地去郊野踏青遊賞。下片寫月夜優美的景色。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笙歌已經停止,整個庭院沉浸在清朗的月色之中,柳絮飛揚,飄過時看不到影子。全詞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民俗。最後兩句寫景工絕,顯現出春夜的清幽之美,同時也表露出作者恬适舒暢的心情。
#宋詞# #文化# #閱讀# #張先# #文化名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