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層社會為人處世

上層社會為人處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12:25:41

上層社會為人處世?286.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絕交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上層社會為人處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上層社會為人處世(286.民至老死)1

上層社會為人處世

286.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絕交嗎?

(第八十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鄰國之間的絕交行為嗎?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相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無情欲。”說“不相往來”是“無情欲”,不好理解。

王弼統注為“無所欲求”,對“不相往來”也說得通。看現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餘秋雨翻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餘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30-231頁。)沒作解釋,比原文還少了兩個字。

南懷瑾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曾經有過山居經驗的人就知道,鄰居住在對面山頂,欲相見握手,還要走三天的路;但早晨起來站在門口,彼此都可看到,打手勢招呼一下”(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367頁。)他說的是自然條件的阻隔,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原意。

陳鼓應今譯:“鄰國之間可以相互看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着,人民從生到死,互相不往來。”(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47頁。)僅從字面翻譯,沒有解釋為什麼不往來?

劉笑敢引論:“‘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則是對交往的反感,同時說明經濟交流、政治往來都不是必須的。這些文句的确切所指很難斷定,但大體說來是對現實狀況的不滿則是顯而易見的”(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753頁。)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鄰國相望,雞鳴狗叫的聲音相互可以聽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會往來幹擾。這句又回應開頭的“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說明國小,居住很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說的是人少寡民,互不幹涉打擾。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一句往往理解錯誤,通常翻譯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後簡化為成語“老死不相往來”。“老死不相往來”,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形容相互間有了很深的芥蒂或隔閡,而一輩子再也不願意交往,也就是絕交了。其實,“往來”這兩個字,作單字單詞還是組成“往來”雙音節詞,古今變化不是很大,都有兩層意思:一是去和來。如大街上往來的車輛很多。二是互相訪問,交際。如他們倆來往十分密切。這裡的“往來”是交際、交朋友的意思。“不相往來”就是不密切、頻繁地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絕不是斷交。斷交就會大眼瞪小眼,心裡不舒服,社會不和諧了。這不是老子的願望。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是互相來來往往造成的,就像人情客往、酒席宴請,明知道心裡不情願,卻仍然死要面子地來往。你來我往總會産生信用、利益、妒嫉等各種矛盾,如争山、争水、争田地财産,處理不好就會發生打架鬥毆,嚴重的會發生族群械鬥,甚至國與國之間發生戰争。所以,不相往來不是斷交,不是不理睬,而是和平共處,順其自然,廢除禮尚往來。

本章文理通順,是老子對當時社會不滿而說的反話,也可以說是治國之道。 “小國寡民”,是老子對大國稱霸的反對。在古代社會,能夠“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那是非常理想的,也就是說男人有土地耕種就有飯吃,女人有棉麻紡織就有衣穿,有吃有穿就是美好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