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9 21:05:49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冬至的來曆)1

冬至節,又名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冬至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節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
冬至節的主要活動有祭天祭祖、吃餃子等。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冬至的來曆)2


源流演變


冬至的曆史非常悠久,商朝時,中國人就已經能夠通過"圭表日中測影"的方法來測定冬至的日期了,雖然會有兩到三天的誤差,但是就當時社會而言,這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
從冬至可被測量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它。因為冬至和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曆法制定的準确,可以證明皇帝掌握着天命。
周秦時期,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後漢書·禮儀志》引蔡邕《獨斷》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利的日子,應該舉行一些活動進行慶祝。
當時,冬至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是拜冬。自魏晉以來,一直都按照慶元旦的習俗來過冬至。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曾描繪過這一場景:"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并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
漢唐之後,宮女在冬至後做女紅,每天都要多用一根線,民間稱為"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入九",人們會在這天畫一枝梅,上面有八十一個花瓣,名為"九九消寒圖",然後每天用紅色塗一瓣,所以冬至也被稱為"數九"。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冬至的來曆)3


冬至節盛于唐宋。宋朝以後,冬至的節慶活動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會到郊外去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清朝的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誕辰被稱為"三大節",順治時,朝鮮向清朝派出的使節中有專門的冬至使,會在冬至這天朝見皇帝。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冬至的來曆)4


傳統習俗 祭天祭祖


冬至節祭祀的重要内容就是祭天祭神。曆代王朝在冬至這天都要舉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

冬至的來曆及習俗(冬至的來曆)5

明清時期,祭祀活動在古代祭祀儀禮的基礎上,更加神聖化,更加隆重。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壇,專門用以冬至祭天,清朝則延續了這種做法。
天壇規模宏大,中央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為犧牲所,西南為齋宮。此後,明清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壇舉行。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次日在圜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牛、羊、豬、鹿都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的。祭天時,必須穿祭服,升火懸燈,樂奏鐘鼓,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
唐宋時期冬至祭天祭神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祭祖,叫"祭冬"或"拜冬",并成為祭祖的節日,久之則成為傳統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俗傳冬至動土百無禁忌,而其它日子則不宜随便"動土"。因此,人們多選擇在冬至這天給祖墳添土或豎碑,傳說是給祖先整修居所。添土豎碑後,再在墓前擺符盤,點燭、燃香、燒紙、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禮緻敬,以緬懷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則在家祠舉行。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供三牲(豬、雞、羊或魚)。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甯。
無論是室外祭還是室内祭,祭祖過程中都有聚餐的風習。北方人會在冬至這天吃餃子、馄饨,南方人則會喝紅豆粥、吃湯圓。


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的民風民俗,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至今仍廣泛流傳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