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原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年第2期,第77-82頁
轉自:浙大譯學館
編者按:其實,圍繞開設BTI、MTI、DTI的必要性曾經有、正在有很多讨論,本文介紹的看法和經驗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特發于此,與讀者分享。——翻譯教學與研究
提 要:随着新時期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社會對高層次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本科翻譯專業(BTI)自2006年設立以來,培養了大量的學生。在人才培養中,如何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正确翻譯觀的學生,是各培養單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于BTI學生理論素質培養,針對當前出現的對翻譯理論的輕視、翻譯專業師資的缺乏、以及課程設置的現實困難,提出應重視翻譯及相關理論,強化專業師資隊伍,并建立合适的課程體系。關鍵詞: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理論素質
1. 引 言
近年來,翻譯專業建設與學生培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2006年教育部批準設立本科翻譯專業(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以下簡稱BTI)以來,目前已有272所高校獲批本科翻譯專業。這些高校培養了大量的學生,從一定程度下填補了翻譯職業化帶來的語言服務人才空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BTI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難,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特别是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語境下,如何厘清翻譯技能訓練和理論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培養高素質翻譯工作者,成為了BTI學生培養中的一個難點。本文從BTI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現實困難,進而提出可行的思路與措施。
2. 理論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近年來,譯界存在着不少涉及翻譯的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問題的現象,如名著複譯中的抄襲、剽竊現象,暢銷書的搶譯等。口譯員亂譯、改譯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翻譯技能和水平的不過關固然是導緻這些現象的直接原因,然而,不正确的翻譯觀、缺乏對翻譯的全面認識、翻譯理論素養不足,是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在現階段的翻譯人才培養、特别是BTI學生培養中,“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并不少見。高校和行業都十分重視BTI學生的翻譯技能訓練。翻譯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技能訓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一個合格的翻譯工作者,除了擁有過硬的翻譯實操能力外,更應該具備正确的翻譯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翻譯本質、翻譯過程、翻譯目的與翻譯功能的較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應該說是一個合格的翻譯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許鈞、高方,2010:64)。顯然,高校在BTI學生的培養中,需要加強理論素質的培養。
其實,無論是早期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出台的《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教學要求》),還是近期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以下簡稱《國标》),都對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國标》一改傳統的學科劃分,将翻譯學提升為外語類專業的五個學科基礎之一,并強調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2018)。《國标》所強調的學生素質,是翻譯技能、實踐類課程難以覆蓋和支撐的。這就要求高等學校開設理論類、素質類課程。
《教學要求》的要求則更為具體。首先,在培養目标中,《教學要求》就明确指出“本科翻譯專業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熟悉翻譯基礎理論”(2012:1)。其次,在翻譯能力要求上,《教學要求》要求畢業生“熟練掌握基本的翻譯策略;對一至兩種主要翻譯理論有所了解;粗略知曉翻譯發展史,對翻譯過程和影響到翻譯過程及質量的各種因素有基本認識”(2012:7)。再次,在教學原則上,《教學要求》指出“專業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2012:9),明确“理論教學的重點在于對翻譯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策略和方法的介紹”(2012:10)。
《國标》和《教學要求》都明确提出了對高水平外語、翻譯人才的共同要求,即除了具備過硬的翻譯能力外,還應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正确的翻譯觀。這恰恰是BTI人才培養與翻譯專業碩士(以下簡稱MTI)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區别。由于在碩士階段,翻譯人才的培養區分為翻譯學碩士(MA)和MTI,因此,MTI的重心傾向于培養目前國家急切需求的大量翻譯實踐人才。但在本科階段,BTI學生培養仍處于基礎階段。在學生培養的基礎階段,更要重視學生的品行培養。何剛強曾指出,翻譯人才培養應有“譯者不器,知行并舉”的理念,強調“培養的翻譯人才不僅【應】具備較高的翻譯技藝素養,而且對于翻譯的宏觀問題,對于翻譯的本質認識都【要】有一定的認知儲備”(2013:42)。《教學要求》也明确指出BTI“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2012:1)。其中的“德才兼備、具有廣闊國際視野”,正是要求培養單位重視培養BTI學生的理論素養。
3. BTI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缺失
雖然《國标》和《教學要求》都一再強調不應忽視翻譯人才的理論素質培養,但BTI學生的理論素質仍然令人擔憂。這說明,當下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對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還有所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論素質培養上的不足,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1) 對理論素質培養内容的誤解
由于翻譯的實踐性質,大多數培養單位都更加重視學生翻譯技能的訓練。這固然是沒有問題的,但重技能培養并不意味着要輕理論傳授。對理論素質培養的第一個誤解正是來自于“理論無用論”。“可能正是由于‘實用性’動機過強所緻,許多翻譯專業學生(特别是本科生)普遍持有‘理論無用論’的觀點”(莊智象、戚亞軍,2014:93)。事實上,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未能形成對翻譯的正确認識,未來是難以繼續選擇在翻譯領域深造、或者選擇進入翻譯行業的。關注并重視BTI學生的理論傳授,是每一個培養單位都應當擔負的責任。然而,究竟應當傳授哪些理論,如何傳授,并讓學生意識到翻譯理論的重要作用,是困擾很多培養單位的最大問題。
“理論無用論”,在于未能正确認識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真正關系。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作用,并不是簡單的告訴譯者應在翻譯實踐中選擇怎樣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理論意識可以提醒并促使譯者在選擇原作、研究原作、确定翻譯策略、解決具體問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翻譯之後的經驗總結、理論升華更能對今後和他人的翻譯實踐有所啟迪,有所助益。”(穆雷、許鈞,2006:58)。
BTI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第二個誤解是,BTI學生應當圍繞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展開理論知識的學習。這種誤解源自于對翻譯跨學科性質的忽視。翻譯絕非一種簡單的文字轉換遊戲。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非文學翻譯,都是一項跨文化的活動。“不應視語言為懸浮于真空中的孤立現象,語言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enll-Hornby, 2001: 39)。任何一個優秀的翻譯家,都不會将翻譯理解成為簡單的語言轉換活動。王佐良曾說過:“(翻譯)天生是比較的,跨語言、跨學科的,它必須聯系文化、社會、曆史來進行”(1989:6)。因此,在BTI學生的培養中,也需要讓學生明确理解翻譯的本質内涵,以及翻譯的跨學科性質。一個合格的譯者,不僅要能夠從事翻譯實踐,還要能夠為自己的譯文負責,形成自己對翻譯的理解。這就要求BTI培養單位不能單單從翻譯實踐的視角,僅僅圍繞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展開理論知識的學習。鑒于翻譯學的跨學科性質,BTI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不應局限于翻譯學理論,還應當包含和翻譯學相關的其他理論知識,如最直接相關的文學理論和語言學理論,以及與翻譯學聯系密切的哲學理論、美學理論,甚至于社會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當然,在人才培養中,培養單位也應當意識到這些跨學科理論知識與翻譯學之間的關系,切不可主次颠倒。
2) 翻譯專業師資的匮乏
近年來BTI的空前發展,和國家的戰略需求密切相關。大量高校獲批BTI,對翻譯人才的培養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對各個高校的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本世紀初,許鈞(2001)就對國内高校的翻譯師資隊伍進行過總結,認為現有的師資隊伍存在師資短缺、學曆較低、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這些問題直到現在也依然存在。傳統上,大部分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師資通常以從事文學或語言學研究為主。因此,在培養文學和語言學人才時是十分對口的。但随着BTI的興起,各高校急需大量的翻譯專業師資。雖然近些年翻譯學博士的培養有了很大的起色,但由于BTI培養單位數量衆多,以及各高校人才引進政策的限制,目前翻譯專業師資還存在很大的缺口。目前,高校的翻譯師資大多是以前從事文學或語言學的教師。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的研究方向已經從文學或語言學轉為翻譯學,但還有不少的教師仍然從事着文學或語言學的研究。從教學情況來看,這兩種類型的教師都可以從事基本的翻譯基礎課程教學,但後者難以擔任理論類課程的教授任務。這是目前翻譯人才培養中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不光BTI學生培養缺乏專業師資,MTI學生培養也有同樣的問題。柴明熲(2010)、仲偉合(2014)等人均先後撰文提及此問題。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MTI培養的是具備較高口筆譯能力的職業譯員,因此,其師資“要具備翻譯實踐、翻譯教學及翻譯研究等三種能力”(仲偉合,2014:42)。有别于MTI的職業譯員培養傾向,BTI培養的是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BTI培養出的學生,除了可以進入翻譯行業、從事翻譯實踐外,也可以繼續攻讀翻譯學碩士、翻譯學博士學位,從事翻譯研究的工作。因此,從BTI翻譯專業師資的層面看,BTI對其師資的理論素養要求更高。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能夠勝任翻譯理論素質教學的教師還為數不多,急需補充。
3) 理論素質培養的課程支撐不足
想要使培養的翻譯人才具備較高的理論素質,還需要培養單位在學生培養時安排合理的課程進行支撐。《教學要求》(2012)明确規定了BTI培養單位應當開設的22門必修課程,其中,涉及理論素質培養的必修課程包括翻譯概論、語言學概論、跨文化交際。除此以外,《教學要求》(2012)還建議培養單位開設文學翻譯、翻譯批評與賞析等涵蓋理論素質培養的必/選修課程。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時雖然基本符合了《教學要求》,但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一方面,這和上文所提及的兩個原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主客觀原因導緻了課程支撐的不足。
第一,現階段,大多數BTI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仍然全面傾向實踐類課程,僅通過翻譯概論一門課程培養學生的理論素質。這樣的課程設置雖然略顯極端,但從BTI學生的培養要求來看,仍然是可行的。這樣的課程設置也并不意味着培養單位就忽略了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但是,考慮到翻譯概論課程較少的授課時長,學生難以通過這一門課程完成所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因此,需要培養單位在實踐類課程授課時,對相關的必要理論進行傳授。這同樣也是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需要。但令人遺憾的是,本應在部分實踐類課程中向學生傳授的理論知識被去掉,換之以翻譯技巧、翻譯方法等知識的傳授,反而加大了學生對于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疑問。
第二,培養單位迫于學分、學時的限制,将一些理論性課程從必修課程調整至選修課程。從學生的培養角度看,選修課程的培養效果大大低于必修課程。首先,必修類課程作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性更強,學生的重視程度更高。其次,必修類課程通常是為BTI學生單獨開設的,針對性強,且采取小班化教學,教學效果好。再次,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對選修課程的選擇,往往會根據自身情況和未來發展,選擇自己有興趣、更需要的課程,這就導緻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的原因,失去了本應接受的理論素質培養。
第三,《教學要求》中所要求的翻譯知識、相關知識與能力類課程比重較低。上文已經分析過,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并不僅僅簡單包含翻譯理論知識。在學生培養期間,其翻譯素養、相關的文學、語言學、哲學、美學理論知識的培養也十分重要。從翻譯知識的層面上看,曾有學者對課程内容比重做過統計,得出結論:“課程比重最高的是語言技能課程,即英語語言基礎課程,而翻譯專業課程的中高級訓練、翻譯理論、翻譯素養類課程均低于10%”(姜秋霞、曹進,2006:10)。這種課程比重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不僅非翻譯專業人士對翻譯工作産生誤解,連正在進行專業學習的BTI學生也不理解翻譯的本質内涵。這将大大影響學生未來翻譯事業的發展。黃友義曾在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上表示:“要認識到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而且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深層次思想轉換,是高層次的智力再創作”(2011:6)。顯然,如果課程設置向技能類課程過分傾斜,對BTI學生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4. 理論素質培養的思路與方式
雖然BTI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困難重重,但理論之于翻譯學的價值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理論不僅不是無用的,甚至還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幫助我們對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曹丹紅、許鈞,2014:6)。同時,在翻譯職業化的時代,“翻譯專業人才需要具備清醒的譯者角色意識、良好的職業道德、踏實進取的工作作風、自覺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處亂不驚的心理素質等”(仲偉合、穆雷,2008:5)。因此,BTI培養單位應切實加強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
1) 改變“理論無用論”的觀念
在BTI學生培養中,改變同時來自于培養單位和專業教師的“理論無用論”,是培養學生理論素質的前提。
BTI培養單位應全面貫徹《國标》和《教學要求》中對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要求,在觀念上形成對理論素質的重視,特别是要明确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從理論發展來看,翻譯研究首先來源于大量的翻譯實踐,人們從翻譯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規律,形成翻譯經驗,部分翻譯經驗可以直接用于指導翻譯實踐,提高效率,糾正錯誤,厘定标注,等等;有些翻譯家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勤于思考,善于借鑒相關學科的概念、術語或理論,把部分翻譯經驗經過思考、整理、描述,上升到理論層面,形成實踐性較強的應用翻譯理論。這些理論被用于修正原有的翻譯經驗,再來指導翻譯實踐”(穆雷,2017:25)。本科翻譯人才的培養,并不要求學生完全掌握、應用所有的翻譯理論,但必須要了解這些理論,知曉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翻譯從業者,更有助于翻譯學科的健康發展。因此,對BTI培養單位而言,重視翻譯理論,是其學科與專業建設的重要一環。
與其他外語類專業教師不同,翻譯專業教師自身應有相當的翻譯實踐經曆。這是翻譯學科對翻譯專業教師的基本要求。一個合格的翻譯專業教師,應該同時是一名合格的譯者。在此基礎上,應當區分理論類課程教師和實踐類課程教師,對兩類課程的教師提出不同的理論要求。對理論類課程教師,應當提出比實踐類課程教師更高的理論要求。諸如翻譯概論等翻譯理論課程的授課教師,不僅應當有翻譯實踐的經曆,更應該從事翻譯理論的研究。理論類課程的授課教師,其所從事的翻譯理論研究,不應局限在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而應當涉及翻譯的基本理論,以及翻譯批評和翻譯教學理論。對于實踐類課程的授課教師,同樣應具備一定的翻譯理論功底,因為“如果我們隻注重翻譯能力的訓練,那麼我們很可能培養出一些具有一定的翻譯實踐能力卻缺乏翻譯理論修養的學生”(謝天振,2002:82)。此外,各翻譯知識與技能課程的教師,還應具備相應方向的理論知識。例如,文學翻譯的教師應具備相關的文學理論知識,法律翻譯的教師應具備相關的法學知識,翻譯批評與賞析的教師應具備翻譯批評的理論知識。
2) 建立高水平學術隊伍
“一個學科的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學風嚴謹、富有創新精神、高水平的學術隊伍”(許鈞,2001:6)。培養高水平的翻譯人才,需要各BTI培養單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獨立專業教師隊伍,而不是依托文學和語言學師資。“翻譯作為一個學科,它的獨立性決定了必須有自己學科的建設、基礎的教育和人才培育等特定的規律性的東西”(周明偉,2014:6)。“不斷壯大的、可持續的高端翻譯人才隊伍的培養,還要依靠高等院校的努力,以及産學研結合”(唐聞生,2014:8)。因此,翻譯專業教師隊伍不可以依托傳統外國語言文學師資,而應有自己的專業師資隊伍。這支隊伍應以翻譯專業教師為主,适當補充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區域與國别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其他教師。一支成熟的翻譯專業教師隊伍,應當同時滿足理論研究、實踐教學等多個方面的要求。“翻譯師資應具備自身翻譯能力、翻譯教學能力和翻譯研究能力”(王剛毅,2018:1)。其中,從事翻譯理論、翻譯批評研究的教師必不可少。他們是培養學生理論素質的關鍵性師資。這需要培養單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翻譯專業學術隊伍。
從目前來看,雖然國内各高校正積極培養翻譯學博士,但仍然難以在短期内改變國内翻譯專業教師短缺的局面。因此,一方面,各高校應積極引進高水平的翻譯學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現有的教師隊伍中挖掘并培養合适的理論課程授課教師。最為重要的是,各高校應關心翻譯專業教師的職業發展,為他們在職稱晉升上提供幫助。在高校的職稱評定中,應當對翻譯專業教師的翻譯成果予以認可,以鼓勵其從事具體的翻譯實踐工作,形成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良性循環。對此,許鈞曾專門撰文,指出翻譯成果所具備的學術資源價值、知識創新價值、以及人文關懷價值,呼籲“在高校教師職稱的評審中,對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翻譯方向的教師予以特别的關注,讓在翻譯與翻譯教學工作中‘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2017:11)。
除了各高校的積極努力外,翻譯專業教師自身也應當強化自身,在從事翻譯教學、翻譯實踐之外,積極從事翻譯研究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師,應當盡早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展開翻譯理論研究,與翻譯實踐形成良好的互動,并有機地提高自身的翻譯教學水平。在翻譯研究中,“不能僅靠文獻綜述和理論思辨,提出理論假設之後不能忽略了理論驗證步驟,用證實和證僞去發現理論存在的問題,推動理論的科學發展”(穆雷,2018:11)。關于青年教師如何做翻譯研究,馮全功、許鈞(2018)從問題意識與批評意識、文本細讀與理論思考、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學術熱點與自我堅守、實踐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科對話與資源移植、思考閱讀與寫作發表、理論創新與學術面貌等八個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特别是在實踐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面,強調“翻譯實踐需要翻譯思考,實踐與研究的互動非常重要”(馮全功、許鈞,2018:109)。同樣,藍紅軍也認為,“新時期學科進行體制轉型,對研究隊伍的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研究者更為系統地掌握開展本學科研究的方法論”(2015:36)。由此可見,無論是着眼于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還是教師的個人發展,甚至整個翻譯學科的發展,翻譯專業教師都應當從事翻譯研究工作。
3) 優化課程設置,合理使用教材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BTI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保障。在擁有一支優秀翻譯專業教師隊伍的基礎上,合理的課程設置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培養質量。上文中我們總結了當下各高校課程設置中面臨的主要困境,但這并不意味着就無法尋求突破。在現有條件下優化課程設置,并在授課時選用合适的教材,是可行的路徑與方法。
由于翻譯專業的特殊性,其課程設置的比例與傳統的外國語言文學類課程比例有很大不同。除了相同的語言知識能力外,還需要設置翻譯知識能力模塊、其他相關知識能力模塊。在總修學分不增加(通常為150-160學分)的情況下,專業課學分通常隻有100學分左右。這樣緊張的學分情況,各培養單位優先滿足翻譯實踐類課程,是BTI學生培養的需要。因此,翻譯理論類課程通常僅開設《翻譯概論》,其他相關理論類課程僅開設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導論性質課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為了使培養出的學生達到《國标》和《教學要求》的理論素質要求,各培養單位應當在設置以上理論類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一至兩門翻譯知識類課程,并開設三至四門可供學生選擇的理論類選修課課程。在課程的選擇上,翻譯知識類課程應将重點放在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建議開設中西翻譯簡史、翻譯研究方法、翻譯鑒賞與批評等翻譯史、翻譯理論的基礎類課程。選修類課程則在關注翻譯基礎理論之外,還應考慮到其他相關理論的傳授。鑒于學分所限,相關理論知識類課程應選擇相關度較高的知識,如哲學、美學、傳播學、翻譯職業化、以及翻譯管理,并可根據情況開設導論類課程。特别是翻譯職業化,“語言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急需培養既懂得翻譯過程及其規律和翻譯人才培養規律,又了解翻譯行業及其管理規律的高層次職業型專業翻譯人才”(穆雷、仲偉合、王巍巍,2013:91)。因此,建議開設哲學導論、美學導論、傳播學導論、翻譯管理概論等課程。選修課課程設置的宗旨是豐富學生的理論素質和理論知識,建議師資儲備較強的培養單位盡可能多開設,增加學生的可選擇性。
除了優化課程設置以外,為現有理論類課程選擇合适的教材,也是培養學生理論素質的關鍵。關于翻譯理論類教材的編寫,許鈞和高方曾提出“有助于翻譯人才翻譯觀的建立;有助于翻譯人才翻譯史觀的建立;有助于翻譯人才了解翻譯科學,掌握翻譯技術”(2010:64-65)這三個總體思路和編寫原則。這三點教材編寫的原則,也正是BTI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三個重要原則。何剛強(2013)也曾撰文闡述本科翻譯專業教材編撰應處理好的五個關系,其中就包括翻譯通識教育與翻譯專業訓練的關系。可喜的是,目前國内有相當一批優秀的翻譯理論類教材,可為BTI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提供指導。姜倩、何剛強的《翻譯概論》已經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許鈞的《翻譯概論》、謝天振的《中西翻譯簡史》雖然是MTI系列教材,但同樣可供BTI教學使用,有助于學生翻譯觀、翻譯史觀的建立。同樣,諸如傑裡米·芒迪的《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王華偉、王華樹的《翻譯項目管理實務》,也是可以參照的翻譯理論類教材。
5. 結 語
BTI既是在培養未來職業化語言服務人才,也是在培養學術型的教學科研工作者。因此,BTI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極為重要。面對當前對翻譯理論的輕視、翻譯專業師資的缺乏、以及課程設置的困難,我們認為,BTI培養單位應首先從意識層面認識到學生理論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通過合理的課程體系支撐,為培養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BTI翻譯人才的理論素質培養”、“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項目編号:20140901)和“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的成果。
參考文獻
[1]Snell-Hornby, M. 2001. 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曹丹紅、許鈞,2014,翻譯的使命與翻譯學科建設——許鈞教授訪談,《南京社會科學》第2期。
[3]柴明熲,2010,對專業翻譯教學建構的思考——現狀、問題和對策,《中國翻譯》第1期。
[4]馮全功、許鈞,2018,青年學者如何做翻譯研究——許鈞教授訪談錄,《中國外語》第4期。
[5]何剛強,2013,彰現特色,知行并舉——本科翻譯專業教材編撰應處理好五個關系,《上海翻譯》第2期。
[6]黃友義,2011,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在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上的主旨發言,《中國翻譯》第6期。
[7]姜秋霞、曹進,2006,翻譯專業建設現狀:分析與建議,《中國翻譯》第5期。
[8]教育部高等教學指導委員會,2018,《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2012,《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0]藍紅軍,2015,翻譯教學——新時期翻譯學學科發展的關鍵,《中國大學教學》第6期。
[11]穆雷,2017,從博士生培養看翻譯學的理論建設,《中國翻譯》第3期。
[12]穆雷,2018,翻譯學學科建設的探索,《中國翻譯》第6期。
[13]穆雷、仲偉合、王巍巍,從職業化角度看專業翻譯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中國外語》第1期。
[14]穆雷、許鈞,2006,關于翻譯實踐與翻譯研究的互動關系——許鈞教授訪談錄,《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期。
[15]唐聞生,2014,我國高端翻譯人才隊伍現狀與對策建議,《中國翻譯》第5期。
[16]王剛毅,2018,新時代翻譯專業師資培訓的機遇和挑戰,《上海翻譯》第4期。
[17]王佐良,1989,《翻譯:思考與試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8]謝天振,2002,樹立譯學理論意識 培養獨立科研能力,《中國翻譯》第2期。
[19]許鈞,2001,切實加強譯學研究和翻譯學科建設,《中國翻譯》第1期。
[20]許鈞,2017,關于外語學科翻譯成果認定的幾個問題,《中國翻譯》第2期。
[21]許鈞、高方,2010,翻譯理論素養的培育與翻譯理論類教材的編寫,《外語與外語教學》第6期。
[22]仲偉合,2014,我國翻譯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中國翻譯》第4期。
[23]仲偉合、穆雷,2008,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中國外語》第6期。
[24]周明偉,2014,建設國際化翻譯人才隊伍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翻譯》第5期。
[25]莊智象、戚亞軍,2014,關注翻譯研究的三個轉向 推進翻譯學科專業建設,《外語教學》第6期。
作者簡介
許多,男,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