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溝通心理學的十個技巧

溝通心理學的十個技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13:14:58

談到溝通,從廣義來理解,幾乎時刻都在發生

一降生,我就在醫院的手術室中開始了與别人的溝通,醫生看着我的眼神是喜悅還是失落?爸媽的态度是溫暖還冷漠?長大一點後,我開始了真正的社交,幼兒園的老師、小朋友是怎樣與我打招呼的?畢業了,我進入一家公司,既有領導又有同事,我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即便一個人呆着,我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周圍的環境是如何與我交流的:沙發軟柔舒适、飲料酸甜适中,一切都很惬意,我微微的閉着眼睛,享受着此時此刻的這份自在。

如此說來,溝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萬物之間都有聯結。

本書中的溝通,是從狹義來理解的,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然,溝通的另外一方有可能是他人,也有可能是還是我們自己。我們将帶領大家先從簡單的兩方溝通談起。

下面這樣的情景你是否熟悉?

01情景一

小王着急忙慌地跑進公司,當他将手指放到打卡機上,時間正好跳到九點零一分。

唉,小王垂頭喪氣,拉拉跑歪的背包,正正斜到右邊的領帶,正要往自己工位上走。一扭頭看到了銷售部經理王總,王總揮了揮手裡的文件夾,露出一絲壞笑“哈哈,你又遲到了!”小王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往自己的工位走去。這時,他的頂頭上司張主管正瞪着他,“你怎麼又遲到了?這個月你遲到幾回了?你說?”小王沒敢吭聲,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下午,部門經理李總将小王叫到辦公室。一進門,李總擡頭看着小王,并擡手示意他坐在面前的沙發上。李總态度如以往一樣的平靜,不緊不慢地開口說,“小王,這個月你遲到了好幾回,今天打卡又晚了一分鐘吧,是什麼原因呢?”小王看李總并沒有責怪自己的意思,便将在一樓碰灑了旁邊人的咖啡這事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同樣是面對小王遲到,三位領導的表現竟會如此不同。

那麼這三位領導分别處于什麼樣的心理狀态呢?

溝通中的自我心理狀态

我們首先來看看小王遇到的第一個人——銷售部的王總,他壞笑着說“哈哈,你又遲到了!”

這像不像我們小時候,看到了遲到的同學?我們可能會笑話他:哈哈,你又遲到了!

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都會發生這種情況,看到同學遲到了,還特别高興,還會大聲地笑話他。

所以,這個時候的王總,就像回到了小時候,像個孩子一樣笑話小王。我們會說,這時的王總處于“兒童狀态”裡了,全稱為“兒童自我心理狀态”。通常,用英文大寫字母C表示(child首字母)。本書會交替使用全稱和簡稱,方便大家理解、閱讀。

接下來,小王遇到了自己的主管,“你怎麼又遲到了?你這個月遲到了幾回了,你說!”

這位主管像一個非常嚴厲的、強勢的爸爸或媽媽一樣。就像小孩子犯了錯,爸爸/媽媽批評他:你怎麼又不做作業?你怎麼又是不及格?

這時,主管的語氣、動作、表情就像是一個父母形象的人。我們稱為“父母自我心理狀态”。通常,用英文大寫字母P表示(parent首字母)。

下午,李總也與小王談到了早上遲到的事,李總想了解遲到的原因,于是直接說“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鐘吧,是什麼原因呢?”

這時候的李總就像是一個“成年人”一樣,與往常一樣的平靜,隻是就事論事,想了解什麼就問什麼。我們稱之為 “成人自我心理狀态”。 通常,用英文大寫字母A表示(adult首字母)。

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面對同樣一個問題,三位領導卻有三種不同的表現——因為,這三位領導分别處于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态,王總處于兒童自我心理狀态;主管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李總處于“成人自我心理狀态”。上述這些均可簡稱為“狀态,例如兒童自我心理狀态,可簡稱為“兒童狀态”。

一個人隻有一種狀态嗎?

當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态,隻不過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情景下,調用的狀态不同而已。通常,我們用下圖來表示。

溝通心理學的十個技巧(溝通分析中的3種心理狀态)1

圖1-1自我心理狀态圖

我們可能都有一種相對比較多的狀态,這種自我心理狀态會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這個部分,我們在以後的文章裡再來探讨。

三種自我心理狀态的含義

當一個人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的時候,是指這個人表現得像他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樣子。反之亦然,,當一個人表現得像他小的時候的父母形象的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判斷他此時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裡。

這裡談到的所謂父母形象的人,并非指真實的爸爸媽媽,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主要養育者是爺爺奶奶,當他表現得像他爺爺奶奶的樣子時,我們也稱他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

更為專業的表述是:當一個人表現得就像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形象的人時,也就是擁有像他們那樣的想法、感受、行為時,他就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了。

以此推論,如果一個的表現,像他自己小時候的那個樣子,表現得像他自己小的時候的想法、感受、行為時,我們就稱之為處于兒童自我心理狀态。

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感受、行為,就像是一個成年人那樣,注重此時此地,并能調動所有資源來解決當下的問題。那麼,他就處于成人自我心理狀态。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02情景二

一位媽媽,剛剛參加完孩子的期末考試家長會,回家之後,媽媽與孩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孩子:媽媽,我數學考了多少分?

媽媽:60分。

媽媽的回答,所問即所答,媽媽此時就是處于成人狀态。

如果媽媽回答:你才剛剛及格,你還好意思問?你這次是怎麼回事?

接着,媽媽把孩子罵了一頓,這時媽媽就處于父母狀态了。

如果媽媽垂頭喪氣地說:“才60分,等你爸爸回來,又要說我沒有管好你了。”

這個時候,媽媽好像已經感受到了爸爸對她的批評,感覺自己沒有做一個好媽媽。所以,這時她是把丈夫當成了父母一樣,她擔心丈夫回來會連着自己一起批評,因此一下子掉入了兒童狀态中。

所以,親子教育的情境裡,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父母、成人、兒童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

再看看婚姻生活中的案例。

03情景三

老公:老婆,我那件藍色的襯衣在哪裡啊?

老婆:就在最右邊的衣櫃裡面。

這時老婆是處于成人狀态,直接回答,解決問題。

如果老婆這樣回答:你不是這家人啊?每次都來問我。我又不是你媽。

老婆把她老公罵了一頓,這個時候她雖然不是他媽,但就好像當了他媽媽一樣。這時老婆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裡。

如果老婆處于兒童狀态,她可能會這樣說:我這忙着呢,自己去找!然後,頭也不擡的繼續刷着手裡的手機。像一個不負責任的、隻知道玩的孩子一樣。

無論在職場中,還是親子教育或婚姻關系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甚至商業談判、國際貿易談判、政治談判……

在所有的人際溝通場合,都存在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

每個人都隻有這三種心理狀态嗎?

三種自我心理狀态,是基于人際溝通分析學,英文全稱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

TA在60年前就已經發展起來。在1958年的時候,有一位叫艾瑞克·伯恩的美國精神科醫生,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了人在生活當中,特别是在溝通當中存在三種心理狀态。這是自我心理狀态首次被提出來。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人際溝通分析學,已經發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而且組織了幾十個研究院或TA協會。

在推廣和發展中,心理學家和醫生們發現,地球上所有的文化當中,都有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還是在非洲或者亞洲,甚至在那種土著人,比如新西蘭的毛利人中,都發現了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而且也沒有發現同類型的第四種。

所以,自我心理狀态是一個跨文化的心理現象,在所有的文化中,我們都能發現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同時我們的确沒有發現第四種。這是從現象的角度去觀察到的。換句話說,很多其他的心理狀态,都能夠歸納到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态中去。

例如,當一個人難過的時候,他可能是兒童狀态的,也可能是成人狀态。

如果他難過,是因為競争一個崗位失敗了,就像他小時候考試不及格時一樣的難過,幾乎無法自拔。他現在的難過,重複了遇到失敗就感到自己一無是處的行為、感受和認知模式,這時他處于兒童自我心理狀态。

一個人感到難過,也可能是成人狀态的。例如他的一位親人因為新冠肺炎剛剛去世了,他感覺到非常難過,同時,還與家人一起處理安葬等事情。這時的難過就是此時此地的反應,誰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感覺難過,是成人狀态的。感覺到并表達難過,有助于他走出喪失帶來的創傷。

三種自我心理狀态理論,是以三個最基本的事實為基礎的,這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事實。

事實一,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小孩,而非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裡蹦出來就是一個成年的猴子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小時候的狀态帶到成年後的生活中去,都會在成年的生活中重現自己小時候的狀态因此我們每個人,無論年齡多大,都具有兒童狀态。

事實二,每個人都被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養育。沒有人被生下來之後可以靠自己就活下來的,即使是那些小羊、小牛,他們生下來之後,雖然可以站起來,但還得喝母羊和母牛的奶,才能夠長大,人更是如此。而且,養育他的必須是“人”,如果是其他的動物養育長大,如曆史上出現的狼孩、猴孩,那麼他長大了,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普遍意義上的“人”。

第三個事實,每一個頭腦發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确的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潛能。這就是指我們的成人狀态了。

即使是精神病人,一大部分病人還是具備自己吃飯、大小便自理等基本能力的。例如走路看到阻礙物,還是會跨過去或者繞過去,而不是讓自己用力的撞上去。可以看出精神病人也是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的。精神病人也有成人自我心理狀态,這就為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療提供了依據。人際溝通分析學,是一些精神科醫生發展出來的,它是可以用來治療很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毒瘾、酒精成瘾和其他藥物濫用等心理問題。

所以,三個自我心理狀态理論,是基于上述三個事實:每個人都曾經是小孩,我們會重複我們小的時候的狀态,無論多大的成年人,都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所以我們有兒童狀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形象的養育者,我們會模仿他們,這時,我們就在表現我們的父母自我心理狀态。

每一個頭腦發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确的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潛能,這就是我們的成人狀态了。

除了上述三種狀态,是否還有其他的自我心理狀态呢?不可否認,每一個人,都并非簡單的呈現這三種自我狀态,會更加豐富、複雜,到底是這三種狀态的交叉、缺失,還是有更複雜的其他心理狀态,我們持開放的态度。也許在以後的理論發展中,大家會發現了新的自我心理狀态,科學一定是可以懷疑的。

三類自我心理狀态與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關系

談到父母狀态,很容易想到這是不是弗洛伊德講的那個“超我”,兩個概念都有訂立規則的、懲罰的等特點。

兒童狀态,是不是就是精神分析裡的本我,是不是都像那種孩子一樣的本能的狀态?

成人狀态是不是就是自我,那種理智的狀态?

這兩種理論其實有很大的區别。

首先,從二者的理論淵源上來看。自我心理狀态理論,英文為ego state,的确和精神分析有很大的關系。這裡的“自我”與弗洛伊德談的本我、自我、超我結構中的自我,是同一英文。

其次,弗洛伊德所談到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是潛意識的結構,也就是說,我們是不可能直接“看”出一個人,他此時是本我的表現、自我的表現,還是超我的表現。

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能從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上看出來的。我們隻能通精神分析,甚至有時需要大量的、長時間的分析,才能夠分析出他的某一些潛意識裡面的本我或者是超我的成分。

自我,有一部分是在意識層面的,有一部分也在潛意識層面。

而三種自我心理狀态,是可以從外在行為上觀察出來的。

例如前面的案例,主管說“你怎麼又遲到了?這個月你遲到幾回了,你說!”

這個時候,是可以看到主管的肢體動作、聽到他說話的語音、語調的,他可能顯得非常的強勢,手指正在指指點點,叉着腰,面部表情嚴肅,甚至顯得有點兇……那麼我們從他的行為、語音、語調就能夠觀察出來,這個時候他是處于父母自我心理狀态裡。

同樣,當李總平靜地、不緊不慢地開口說,“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鐘吧,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從他不高不低的聲音,面無表情的臉上,看出他處于成人自我心理狀态。

兒童狀态也是一樣可以觀察。

也就是說三種自我心理狀态,都是可以從外部“看”出來的。自我心理狀态理論的這一特點——可觀察性——也就有利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運用這一理論。

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在心理治療裡非常有用。但是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不可能運用這一概念來指導溝通。而自我心理狀态理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得到大量的運用,不管是親密溝通、親子教育,還是職場溝通都适用。同樣我們也将之用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學習三種自我心理狀态的目的

第一、自我心理狀态的可觀察性,使我們就能夠觀察到溝通對象處于什麼狀态,并根據他的心理狀态和自己的溝通目的,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态來與之溝通。

舉例來說明:我觀察到一個人正處于父母狀态,就像上面正在批評人的主管。如果我是小王,我的目的是讓他安心,這個時候我可以調動我的兒童自我心理狀态,表現得順從一點,甚至讨好一點,“主管,别生氣了,下次一定不遲到了。”如此一來就達到目的了。

第二,了解自己的自我心理狀态,就可以靈活調整,調整我們的溝通方式,甚至影響自己的性格。

例如,在工作中,我很害怕别人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當别人批評我時,我就像小時候面對老師的批評不敢吭聲一樣。我覺察到自己處于兒童狀态中,而兒童狀态的應對方式,沒有讓我改變當前工作中發生的失誤。當再次被領導指出不足時,我要調動自己的成人狀态,思考一下領導說的是否有道理,我可以怎樣避免類似的錯誤,從而讓自己在這類事情上吸取到經驗,而不隻是害怕地不敢回應。長此以往,我會改變面對權威的應對方式,讓自己處理得更恰當、更有建設性。

再舉個例子,一個成人自我心理狀态較多的人,在工作場所裡效率很高,但在下班後,與家人在一起時,可能不是特别會“玩”,容易像工作時一樣嚴謹,讓家人覺得無趣。如果覺察到這一點,就可以對行為進行刻意的改變,将自己的兒童狀态調動出來,與家人開心地在一起休閑,也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

總之,我們學習這三種心理狀态,目的是幫助自己去看到,對方處于什麼狀态,同時覺察我們自己的狀态并靈活調整,來實現我們的溝通目标,豐富我們的生活。

特别提示

第一,每一個自我心理狀态中,都包含了認知、行為和感受。父母狀态,兒童狀态的認知、行為和感受較容易理解,就是像父母、兒童那樣去認知、感受當前的情景,并做出那樣的行為。

舉個例子,當你看到一隻小螞蟻,你很好奇,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你蹲在地上認真的看,你可能會猜想,這個神奇小螞蟻是不是有什麼魔法呀,它到底在幹什麼?你會像個孩子一樣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看了一小時,直到腿蹲得酸痛。當你猛然想到該去接孩子放學了,于是轉換到了成人狀态中,開車去了學校。當你全神貫注的看那隻小螞蟻時,你是處在你的兒童狀态裡的。

但是成人狀态裡的感受如何理解呢?這裡的感受指的是此時此地的、有利于應對和解決當下的問題的感受。例如,上述的案例中,你看完小螞蟻,一看表,還有10分鐘孩子就該放學了,你覺得有點着急,開始在心裡計算時間。如果走着去來不及了,于是你決定開車去,這樣,你大約5分鐘就可以到學校,再用5分鐘時間找停車位應該夠了。此時焦急的感受,是現實存在的,你并沒有急得不知所措,像個孩子一樣大哭。這就是成人狀态的情緒,是因為時間壓力帶來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情緒存在,你快速的調整了去學校的方式,由步行改為開車。

所以每一種狀态都包含了感受、認知和行為。成人狀态裡面同樣也有感受,并且是此時此地的感受,至于這種感受是真正的情緒,還是扭曲的情緒,我們在以後的文章裡會和大家作更多的探讨。

第二,每一種自我心理狀态,特别父母自我心理狀态和兒童自我心理狀态,它都是自己的。當我們模仿了我們小的時候的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時,他也是獨屬于“你”的父母形象。你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此我們能夠從行為層面觀察出一個人是否處于父母狀态。同時,你的父母形象和其他人的父母形象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小時候,當你打碎了雞蛋時,你的媽媽拿着抹布教你如何清理幹淨,而隔壁小強打碎雞蛋時,她的媽媽會先把他吼一頓,然後再罰站。所以,你的父母狀态與小強的父母狀态是不同的。這裡也有養育方式、性格等的影響。

同樣的,你的兒童狀态與他人的兒童狀态一樣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時,也會有不同的地方。當你和長大的小強下班後去K歌,玩得忘記了時間,兩人都在兒童狀态裡,開心的大笑,玩得昏天黑地,扯着嗓子唱……在回家的路上,你可能是很安心的,但小強卻可能是很害怕的,因為擔心媽媽再像小時候那樣,因為回家晚了把自己打一頓,但其實他的媽媽已經打不動他了。你和小強的兒童狀态依然有區别。

所以,我們雖然可以通過觀察,看出你的狀态發生了轉換,但如果想準确的了解到底轉換到哪種狀态裡了,還需要其他的判斷線索。

寫到這裡,你一定很想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态是什麼樣呢?

建議你做如下的練習來增加對自己的覺察與了解:

練習1回想過去一周自己的經曆,覺察自己的三種自我心理狀态。

1、你什麼時候表現得像個小孩一樣?那時候你有什麼感受、想法和行為呢?

2、什麼時候你表現的像自己的父母(父母形象)那個樣子,那時候你的感受、想法是什麼,你做了什麼呢?

3、過去的一周什麼時候你又表現的注重此時此地,從而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呢?那時候你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是什麼?

歡迎大家把自己三種自我心理狀态的感受、想法和行為表現分享到下面的評論區,如果你有疑問也可以發到評論區,大家共同讨論。

【專家簡介】

王學靜

專職心理咨詢師

國家二級咨詢師職稱

中國溝通分析高級應用顧問(CTASC)

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員,個案咨詢累計時長1000 小時

專職于個體、團體心理咨詢及心理培

吳慶

霍然溝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詢師

主要從事個體及團體心理咨詢(現場或網絡)

系中國溝通分析(TA)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溝通分析(TA)協會湖北分會副會長

曾任華中科技大學特邀心理咨詢師

武漢動感音樂廣播FM936特邀心理專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