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8 21:12:10

央視網消息(記者 祝新宇 李丹):“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坐在位于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燕窩垸村燕兒谷徐家老屋的門口,該村“第一書記”徐志新誦出這句詩,這是他内心最真實的寫照。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文化扶貧助力山坳鄉村)1

燕兒谷鳥瞰圖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燕窩垸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南麓,因三面環山、形似燕窩而得名。一條長12公裡的山谷裡,沿線有6個貧困村,48個村民小組,1392戶5630人,其中貧困戶411戶1277人。過去的燕窩垸村因為窮、亂、差,被戴上了一頂“厭人垸”的帽子,小夥娶不上媳婦,姑娘嫁不出去。村民在泥土裡扒食、汗水裡掙錢,種糧是主要生産方式,經濟效益低,遇上旱澇災害,收入就沒保障。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文化扶貧助力山坳鄉村)2

燕窩垸村駐村第一書記 徐志新

這一切,土生土長的徐志新看在眼裡急在心上。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早已實現财富自由的徐志新響應國家号召,回到燕窩垸村“返鄉創業”,精英律師變身第一書記,帶動鄉親父老脫貧緻富。“逢山修路,遇水架橋”,徐志新結合當地實際,在燕窩垸村打造“燕兒谷”,通過“聯合黨建、聯合決策、聯合規劃、聯合辦公、聯合投資、聯合環保、聯合創業”,公司聯合村黨支部組建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村級組織和非公有制企業聯合黨支部——羅田縣燕兒谷聯合黨支部,實現村與公司互利共赢。

2014年12月燕兒谷順利通過了國家AAA級景區創建驗收,僅僅3年的時間,燕窩垸村就完成了蛻變,荒山成花海,崎岖變坦途。2016年底,燕窩垸村通過了“戶脫貧,村出列”的初步驗收,成為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旅遊局确定的“國家旅遊扶貧試點村”。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文化扶貧助力山坳鄉村)3

今天的燕兒谷宛若仙境、遊人如織

如今的燕窩垸村,不僅有了中國最大的茶梅基地,還建成了燕歸園、茶梅小鎮、茶梅園、苗圃基地、梅嶺、玉蘭園、桂花沖、櫻花園等一大批特色苗木基地,配套新建了農家旅館12家、農家樂45家、旅遊觀光服務站點10處,觀光旅遊風生水起,以休閑養老觀光研學教育為方向的全産業鍊逐步形成,“農旅”“農文”“農養”“農教”等多種業态融合發展、互促互進、全面開花。有了旅遊的帶動,村民說同樣是種地,過去種的是口糧,現在種的是商品。

鄉村正在越變越好,但徐志新意識到“隻種花種草沒有競争力,拼規模是拼不過的,要拼就得拼文化”。腹有詩書氣自華!“無中生有”的燕兒谷要想發展必須要抓住文化做基礎。于是燕窩垸村獨有的“九佬十八匠”應運而生。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文化扶貧助力山坳鄉村)4

篾匠何啟林展示他的手工作品

2018年6月,徐志新在燕兒谷組建湖北首個鄉村工匠學校,面向全市發出“九佬十八匠”招募令,優先錄用偏遠山村的貧困匠人,并吸納困難村民做學徒和幫工。工匠學校不僅能為工匠們提供免費的工作場所,每月還給他們發3300元工資,出售的産品另有提成。徐志新介紹,工匠學校占地約1500平方米,集傳統工藝傳承、工匠精神弘揚、鄉村振興産業化、非遺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兩年時間裡,30餘位能工巧匠紛紛加盟。

文化扶貧與脫貧攻堅(文化扶貧助力山坳鄉村)5

工匠學校的繡娘為疫情期間支援黃岡的山東醫療隊制作的手工刺繡作品“金鼠報春”

工匠學校已經帶動了多個相關産業的發展,包括中小學研學項目、鄉村旅遊、培訓等。目前,工匠學校二期的建設也已啟動。據統計,從成立至今,工匠學校年接待遊客28萬人次,手工藝品銷售額高達200餘萬,為附近村民直接提供就業崗位46個。

用徐志新自己的話說:“離開故鄉是為了改變自己,回到故鄉是為了改變父老鄉親貧困的生活。村裡變美、農民變富,讓我特别有成就感。雖然這幾年帶領鄉親們脫貧辦企業,工作強度大,青絲變白發,但我甘之如饴!”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央視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