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佳欣 吳平華 龐音 侯文瑾
如果有一種工作,能把你的身體變得“畸形”,拉低你的顔值,你會去做嗎?
在四川簡陽,有這麼一位醫生,從醫47年的他共主刀各類手術2萬多台,其中大型開胸手術4000餘台次,過度的勞累讓他的肩歪斜,脊柱變彎,甚至背都駝了。但他依然舍不得醫生的職位,退休後仍然穩穩地站在手術台上。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受訪者 供圖
他就是張同欽,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
退休仍堅守一線,他心裡放不下病人
在簡陽市人民醫院的一間診室裡,有一位穿着格子襯衣外面套着短袖白大褂,微微駝背,不停為病人忙碌的醫生,那就是張同欽。
今年65歲的張同欽,從18歲開始行醫,至今已有47年。2014年,已經到退休年紀的張同欽,由于心裡放心不下病人,被返聘回醫院,繼續堅守在第一線。
張同欽在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曾經有人不解,這個年紀的張同欽本應在家頤養天年,為什麼還要工作。張同欽每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都隻笑一笑。“一個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隻要還能拿起手術刀,我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常年側身做手術,他為病人“付出”了背
上班時,張同欽每天要在早上6點起床,7點半趕到醫院,8點開始查房。一般在查房後的20分鐘,忙碌的張同欽就得站在手術台上,開始為病人做手術。“特别忙的時候,我一天會做三、四台手術,每個手術大約2至4個小時。” 張同欽告訴記者,有時候手術會做到晚上十一、二點,回到家後,他還要電話與護士聯系,了解情況後才能放心入睡。“病人睡安穩了,我才能睡踏實。”就這樣,加上術前的準備、術後的觀察,張同欽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左右。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受訪者 供圖
由于胸外手術需要長期保持側身姿勢,在漫長的行醫生涯中,張同欽的脊柱不堪重負,已經微微彎曲,從背後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态。
然而張同欽卻一點也不在意,“是我站姿不規範,跟手術沒多大關系。”張同欽笑着說,當醫生也要當一個好醫生,一個“好”字,是他一生對自己的要求。
能救回一條命,就是讓我最欣慰的
今年4月1日,一男子從樓上墜落,被三根鋼筋穿胸,胸外科由張同欽牽頭搶救,“過去遇到過一根鋼筋穿透胸腹部的傷者,而被三根鋼筋同時貫通身體的傷者是第一次遇到,手術難度相當大。”
術後,傷者還出現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張同欽又進行了肋骨切開複位。在多科醫生的傾力合作下,患者“撿回了一條命”。“能救回一條生命,就是讓我最欣慰的。”
張同欽在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醫患關系是一組備受社會關注的社會關系。說起這些,張同欽笑了笑,“其實醫患關系大多是良好的,隻要溝通到位,換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我曾經也差點被投訴過。”張同欽回憶說,他曾經在一天内被安排了4台大型手術,前3台手術做完已是晚上10點,11點又有第4台手術,“我當時十分疲憊,為了對病人負責,決定把手術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說要投訴。”後來張同欽與患者溝通後得到了患者的體諒。
張同欽為手術患者檢查身體。受訪者供圖
雖然有過被誤解的委屈,但不少病人的“小心思”卻讓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為之動容。張同欽記得有一次他在外開會時,遇到曾經的病人。這位病人看到他後,直接跑到他身邊,緊緊地握住張同欽的手。“張醫生,是你給我了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張同欽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紅包已是常态,病人為了感謝,有送水果、油的,還有送錦旗的,每逢過年過節,張同欽的手機裡全是病人們的祝福。曾經有一個女病人,還特地為張同欽織了一件毛衣。
說到這裡,張同欽使勁眨了一下已經濕潤的眼睛。“他們記得我,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他是年輕醫生心中的“一本書”
醫院胸外科目前一共有8個人,年紀稍大的醫生都比張同欽小20歲,最小的醫生隻有20多歲。“一人好不算好,年輕醫生的醫術好,整個科室的醫療才能提質,醫院才能發展。”
張同欽經常會在術前翻閱書籍。受訪者供圖
何學東是張同欽一手帶出來的醫生,目前是胸外科主任助理。“手術台上,有張老師在,我心裡就有底。”何學東說,有一次,一個燒傷伴骨折的病人隻做了CT,張同欽來後,仔細地觀察出病人的脾有問題,于是給病人又做了彩超,并進行了手術。“張老師的仔細謹慎,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張同欽在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何學東說,除了平時的言傳身教,張同欽還送他們這群年輕醫生到華西培訓微創手術,現在科裡幾個年輕醫生都能獨立完成手術。“跟随張老師12年,他就是我們的‘一本書’。”
“他們都是一群很‘攢勁’的好醫生。”張同欽說,自己帶領的這批年輕醫生都十分熱愛這個職業,他們經常在晚上做完手術後,還要與病人談話、寫病曆。有時時間太晚,這群醫生幹脆就在醫院裡找一個小角落睡覺。
“他們的拼勁讓我覺得‘後繼有人’了。”張同欽笑着說。
他的忙碌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由于工作繁忙,張同欽很少在家,可他的妻子邬瑞蓉從來都沒有抱怨過。今年66歲的邬瑞蓉退休前是醫院的護士,她十分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來,回來就喊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後顧無憂。”于是,邬瑞蓉包攬了家中所有的家務。
“1980年我生孩子的時候,醫院來電話,說有一個患者需要手術,他硬是丢下我到醫院做手術去了。”幾十年過去了,邬瑞蓉直到現在仍然記得這件事,可她也明白,丈夫有今天的水平,靠的就是2萬多台手術的千錘百煉。
2004年,夫妻倆買了新房,可張同欽卻一直“賴”在舊房裡不搬,“他說離醫院遠了,不方便晚上急診去做手術。”
張同欽翻看病曆。受訪者供圖
在兒子張立巍眼中,從小到大,他的父親都是一個特别忙碌的人。張立巍回憶,在他讀高中的時候,家中裝上了座機電話。傍晚,隻要電話鈴一響,年幼的張立巍就知道,父親又要去醫院做手術、搶救病人了。
“那時我很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爸爸和别人家的不一樣。”張立巍說,每逢除夕節時,千家萬戶團圓的時候,就他和邬瑞蓉兩個人在看春節晚會,因為張同欽在醫院忙着救治病人。
張同欽在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可慢慢的,随着年齡的增長,當40歲的張立巍也有了妻子和孩子後,他才慢慢開始理解父親的選擇,也為自己的父親感到無比驕傲、自豪。
如今,父子倆每天都會通電話20分鐘,交流每天遇到的成就和困惑。在張立巍眼中,張同欽不僅僅是父親,還是良師益友。
他對自己很随意,對病人卻很細心。
心胸外科病區的護士長吳秋林與張同欽共事已有10年了。“勤奮”“踏實”“認真”“負責”是張同欽給吳秋林留下的最深印象。“張醫生交代的事,你完成後必須給他回饋。不然,他還會繼續問你,進行複核。”
“其實張醫生也有‘缺點’。”吳秋林說,一台手術需要三、四個小時,做完手術後不少人會關心張同欽吃什麼,可他這不吃那也不吃,就去食堂吃碗面,随後馬上去急診室看病人。
胸外科醫生張同欽。受訪者 供圖
“其實他是怕耽誤時間,但也太不顧自己了。”吳秋林說,張同欽在工作上中追求完美,對自己卻很随意。
精湛的醫術,對病人的悉心關懷,讓張同欽成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醫生”。據醫院統計,胸外科一年的門診量有6000多人次,張同欽一個人就承包了一半。
“我要‘張同欠’醫生給我做手術。”經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張同欽。吳秋林每次聞聲都會對病人說:“是張同欽,不是‘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