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一詞源于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按照他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力”不等于遲鈍,它強調的是對困遇的一種耐力,是厚着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
鈍感力的五項鐵律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2.認定目标,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鈍感力》
在渡邊淳一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作家時,加入了已故的有馬賴義先生創辦的一個名為“石之會”的文藝沙龍(這個沙龍之中産生了五六位獲得直木文學獎或芥川文學獎的功成名就的作家)。此外,還有一位渡邊淳一認為最有才華的名叫O的男作家也是沙龍的成員之一。O先生那時就已在文學雜志上發表小說了,隻要讀了他的作品,其才華便一目了然。
然而,那位天賦不錯的O先生,也和渡邊淳一一樣,有過被退稿的經曆。
在相同的境遇下,渡邊淳一會埋頭喝酒三天三夜,酒醒之後擺脫了郁悶,“好啦,我要重整旗鼓”,這種願望再次湧向心頭。 而O先生卻不這樣,他不是撓頭就是歎氣,一副陰郁暗淡的神情,根本沒有創作新作品的欲望和鬥志。如此一來,O先生慢慢失去了發表作品的機會,幾年後,在文壇的主流雜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壇上消失了。而渡邊淳一如今卻享譽世界。
所以說,人們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于才能。也就是說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非要舉出什麼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就是有益的鈍感力。在渡邊淳一看來,假如O先生那時富有鈍感力的話,不知他能成為一名多麼優秀的作家。
渡邊淳一
渡邊淳一(わたなべ じゅんいち,1933年10月24日—2014年4月30日),出生于北海道上砂川町,日本當代作家。
1958年,畢業于劄幌醫科大學。196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65年,憑借小說《死化妝》獲第12屆“同人雜志獎”。1969年,由于對醫療事業的失望,35歲的他棄醫從文,開啟了職業作家之路。1970年,憑借《光與影》獲第63屆直木文學獎。1980年,以小說《遙遠的落日》《長崎俄羅斯遊女館》獲第14屆吉川英治文學獎。1983年,憑借《靜寂之聲——乃木希典夫人的生涯》獲第48屆文藝春秋讀者獎。1989年,出版長篇小說《櫻花樹下》。1995年,發表長篇小說《失樂園》,在日本引發了“失樂園”熱。2001年,出版長篇小說《淚壺》。2003年,獲得日本出版界的菊池寬獎。2006年,長篇小說《愛的流放地》刊行。2011年,憑借小說《天上紅蓮》獲第72屆文藝春秋讀者獎。2014年4月30日,因前列腺癌在位于東京的家中去世,終年80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