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信息産業的靈魂,通用CPU(中央處理器)可以說是芯片中的“珠峰”。自主研發CPU,難度很大。在這個故事的起點,2001年8月的一個清晨,當龍芯第一代産品龍芯1号成功啟動操作系統時,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和團隊在中科院計算所實驗室大聲歡呼。
一年後,2002年8月,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号流片(檢驗測試芯片是否符合設計性能和功能的過程)成功,終結了中國計算機産業“無芯”的曆史。2016年10月,龍芯第三代處理器3A3000研制成功後,胡偉武給自己放了一天假。在嘗盡了自主研發芯片的艱辛以後,面對來之不易的成果,胡偉武卻顯得很平靜。如今,最初的激情和豪邁逐漸消退,但胡偉武愈發感到,龍芯距離掌握信息産業核心技術更近了。
“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成了賣盒子,打開裡面都一樣”
胡偉武把3A3000看得極重,認為它是我國自主研制CPU的裡程碑,代表我國自主研發的芯片跨過了國際通用處理器的第一道門檻。自主研制芯片,胡偉武設想過種種困難,然而道路之曲折、過程之艱難,仍然大大超出他的預料。2002年,龍芯1号誕生,可就在流片截止日期的前幾天,測試組發現處理器的1萬多個觸發器的掃描鍊無法正常工作。如果不能及時修複,隻能放棄流片。這意味着此前的努力可能白費。
别無選擇,團隊決定手工修改版圖,連續工作了兩天兩夜,才把觸發器的掃描鍊連上。設計第二代産品龍芯2号時,一個電源的規劃問題成為困擾科研人員的一塊心病,團隊熬夜做物理設計。“那時我們一點吃飯的胃口都沒有,隻在晚上胡亂吃幾口。直到布完線、解決完問題後,我和兩位團隊成員到一家粥鋪吃晚飯,才覺得餓壞了,那頓飯竟然吃空了17個盤子,撐得腰都彎不下來。”胡偉武說。龍芯3号的研制過程更是一波三折。按設計,龍芯3B型号芯片的一些性能可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2010年11月測試時,竟然連操作系統都啟動不了。原來,芯片可測性設計部分有邏輯錯誤,同樣問題也在同期其他芯片出現。這一失誤,給龍芯帶來重大打擊。
科研團隊重新梳理流程,一再改版,調試順利了,又出現壓力測試下死機現象,之後又是死鎖問題。經過一年多反複修改,芯片才達到穩定狀态。胡偉武說,龍芯的研制過程如此坎坷,除了研發流程需要完善外,根本原因在于團隊堅持自己開發核心模塊,挑戰的是難中之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是‘攢’芯片,一般不會碰到,與他人合作更不會遇到,我們這樣做,是因為用别人的東西時吃過虧。”胡偉武說,“我國信息産業企業成千上萬,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成了賣盒子,打開裡面都一樣。”曆經三輪的叠代試錯,龍芯不斷進化。目前,基于28納米工藝,龍芯3号新一代産品3A4000的研制工作已經展開,預計比上一代産品性能提高一倍,有望達到國際主流中高端芯片水平。
“CPU必須讓人用起來,否則獲再多的獎也沒用”
龍芯18年研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2001年—2010年,中科院計算所課題組所做的努力是技術積累階段;2010年,成立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芯中科),從研發走向産業化。胡偉武的身份轉變為龍芯中科總裁。“CPU必須讓人用起來,否則獲再多的獎,拿再多的榮譽也沒用。”胡偉武說。可組織上轉型容易,思想上轉型卻很艱難。龍芯研發為此就栽了跟頭。2009年研制的3A1000是我國首個四核CPU芯片。龍芯團隊由此掌握了多核CPU研發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按理說下一款産品應該緻力于優化産品性能。然而,當時團隊還偏重于追随國際學術界熱點,過度追求多核以及浮點峰值性能的單一指标,忽視了芯片的通用處理能力。談及彼時情形,胡偉武反思,龍芯中科定方向時就出現了巨大偏差。龍芯雖然在學術上取得了成功,應用上卻與主流産品差距越拉越大。
從課題組轉型為公司的頭三年,龍芯中科差點連工資都發不出。痛定思痛。2013年5月,龍芯中科結合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芯片研發路線:龍芯3号系列多核CPU不追求核的個數,而是大幅度提高單核性能;龍芯2号系列芯片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據用戶需求定義芯片;龍芯1号系列結合航空航天、石油等行業特點研制專用芯片,快速打開市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2014年龍芯中科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1%,2015年又增長57%,為企業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瞄準存儲安全需求,前不久,龍芯中科與合作夥伴發布了首款全國産固态硬盤控制芯片系列産品,有望打破國外企業壟斷,進入這個千億級美元的存儲市場。而今,龍芯中科通過市場養活自己、支撐研發。“CPU在産業化實踐中演進發展,這是我們的教訓,也是我們寶貴的财富。”胡偉武說。
“在别人都不信的情況下,做給他看”
2001年,龍芯團隊開始做CPU時,一些國外企業不相信中國人能做出來。面對質疑,胡偉武常說的一句話是:“在别人都不信的情況下,做給他看。”10多年後,龍芯的進步赢得了業界尊重。國際著名半導體廠家意法半導體公司購買了龍芯某型号産品的生産和銷售授權,開創了我國計算機核心技術對外授權的先例。
就在此時,國外一些企業找上門來,希望通過給源代碼、設計流程的方式合作開發芯片。然而龍芯自主研發的決心從未動搖。“如果沒有自主研發芯片的實踐,我國就難以消化吸收購買來的技術,即便可以引進、購買升級産品,卻形不成自己的創新能力,到頭來還是受制于人。”胡偉武說。2006年,當龍芯團隊嘗試推廣龍芯CPU應用時,很少人相信龍芯能用起來。業界普遍認為,自主芯片遜在性能,輸在生态。主流生态平台太過強勢,另建生态無異于癡人說夢。“我們還是老套路,做給他看。”胡偉武說。經過多年探索,圍繞龍芯形成了包括近千家企業的産業鍊,基于龍芯的信息産業體系慢慢形成。
目前,已有數萬人在龍芯的軟硬件生态上做開發,雖然相比大平台數百萬級别的開發者差距還很大,但這說明打造一套新的生态平台并非完全沒有機會。如今,龍芯不僅應用于政企辦公設備,在工業控制、石油勘探等民用領域也能見到它的身影。把他人眼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背後是龍芯團隊超出常人的付出。設計的芯片需要在服務器上“跑”一段時間,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多年來,團隊在晚上10點開例會安排任務,讓芯片在晚上“跑”。黃令儀是龍芯團隊的一位老研究員,80多歲依舊天天在屏幕前拖着鼠标查版圖。
2010年,龍芯團隊從課題組轉型成立公司時,絕大多數技術骨幹放棄事業單位編制,從計算所辭職。龍芯中科薪酬低于同行業水平,不少骨幹都曾接到過百萬年薪的工作邀請,但團隊核心骨幹基本穩定,把人生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龍芯的研發征程。
“龍芯18年來一直在補課,預計幾年後,課能基本補上來”
“時間是創新不可缺少的變量。”胡偉武告訴記者,“CPU等核心技術産品需要在試錯中發展,這就像爬樓梯,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他說,同樣是做芯片,别人已經在樓上,龍芯18年來一直在補課,預計幾年後,這個課能基本補上來。根據規劃,龍芯“補完課”後,将踏上一個新台階,未來逐步走向開放市場,在一些領域,将與國際主流産品同台競技。“任何一個技術或産品本身不是目的,主導産業體系才是目标。”胡偉武說,此前國家支持了龍芯的研發及初期産業化,“扶上馬”後又送了一程,今後龍芯必須靠市場來檢驗。
龍芯中科走上正軌後,胡偉武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管理上,但他十分懷念寫代碼的歲月。“回憶起來,在機房裡心無旁骛地寫代碼真是莫大的幸福,有無比的成就感。但我不能成為龍芯發展的瓶頸,應該充分信任年輕人,讓他們接棒。”胡偉武說。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龍芯的年輕人快速成長,從第三代産品開始,很多重要工作的負責人已經是團隊的年輕技術骨幹。回首過往,胡偉武忘不了龍芯成長路上的“貴人”。他告訴記者,2010年,在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等支持下,龍芯正式開啟了産品的産業化進程。2013年初,在龍芯最困難的時候,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晖在所裡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拿出500萬元支持龍芯做前期研發。雖然與上億元的經費相比,500萬元隻是杯水車薪,但得到“娘家”的支持,胡偉武感覺非常溫暖。更早的時候,原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曾在一次所裡中層幹部會上表示:計算所砸鍋賣鐵也要支持龍芯,龍芯團隊不能以任何經費的理由放緩龍芯3号的研制。為此,他在所内設立了一個經費沒有封頂的課題,2010年龍芯首筆課題經費到賬時,龍芯課題組已經預支了計算所七八千萬元。
編輯點評:我們看到很多網友在網上謾罵,說龍芯坑騙國家20億科研經費,但我們必須分清楚漢芯與龍芯的區别,我們唾棄十幾年前毀掉中國芯片希望的漢芯,但我們不應該全盤否定我國一直在路上拼搏的龍芯,雖然現在龍芯與英特爾和AMD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們隻要堅持人才投入和資金注入,我們一定會與一線的技術相差越來越少,加上構建良好的軟硬件生态環境,龍芯作為國家重大安全的自主芯片,一定會不會讓我們失望。
【ZOL客戶端下載】看最新科技資訊,APP市場搜索“中關村在線”,客戶端閱讀體驗更好。(719408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