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誰提出來的

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誰提出來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4 08:45:29

  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誰提出來的(荀子哲學中的義利)(1)

  先秦儒家形成了“義”的思想傳統。孔子主張“義以為上”,“見利思義”,先利後義,避免“不義而富且貴”。孟子認為“義,人路也”,主張要“行天下之大道”,做到“舍生取義”,舍利取義。

  人要“舍生取義”還是“見利忘義”?荀子在繼承并發展儒家孔子、孟子義利觀思想的基礎上,首先主張義利是人之兩有,提倡兼顧義利;其次要以義制利,先義後利;最後達到義利的統一。下面将從“義利兩有”、“以義制利”、“義利統一”三方面具體探讨荀子的義利觀,告訴你該做怎樣的選擇。

  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誰提出來的(荀子哲學中的義利)(2)

  一、義利兩有 荀子認為義與利是人人所具有的,“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即使是堯舜也不能去除人們的追求利益的欲求,堯舜能做到使民衆對利益的欲求不超過對道義的愛好。堯舜雖然不能去除民衆對義的愛好,但是能讓民衆做到好義勝過欲利。欲求和好利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人生下來就有欲望和好利之心,人人都會饑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何以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勞而不敢求息者”,是因為義是後天對人的規定和人的價值所在,是人們所喜好的,以禮義對社會進行規範,達到足欲止争亂的目的。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别就是人能明分使群,有禮義文理的規範,适應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社會需求。人即是個體的人,也是社會性的人,隻有通過對人的欲求的規範,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如果順着人的本性,又囿于社會物質财富的有限,會造成社會的争亂暴動。人貴在有禮義來規範,“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要反于性而悖于情來追求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因此,荀子認為利是人之本性所好,需要義的引導,利和義是人人所具有的,要兼顧義利,既要滿足人的欲求,又要遵循禮義的規範。

  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誰提出來的(荀子哲學中的義利)(3)

  二、以義制利 對于個人來說,“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先義而後利則榮,先利而後義則辱”。在利益面前要考慮到義,以義節制利,用義來規範人的本性所欲求的利益。還主張“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人欲求的越少,就會遠離禍害,不辱身,踐行道義也就會很勇敢。在踐行義的時候,還要不避義死,“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人最大的欲求莫過于生,最害怕的莫過于死,然而有人竟然放棄生而死,并不是說他不想生而想死,而是他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就是說心中有所追求的道理。又說“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君子雖然害怕禍患,但是不害怕為了追求道義和踐行道義而去死。對于君主和國家來說,“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好義勝于好利,國家社會則會安穩稱為治世,如果是好利勝于好義,就是順着人的情性,順情性則無辭讓無禮義文理之規範,人們欲望就得不到所養,最終導緻亂世出現。統治者對民衆和國家的影響很大,應該稱為民衆好義的表率。統治者好義,那麼欲望就會有所養有規範;統治者重視利益,那麼就會導緻人們對利益欲望的追逐勝過好義繼而争亂暴産生,社會動亂國家危亡,“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财。”又說“故治亂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雖曰我得之,失之矣。”不管對于個人還是國家來說,要保持對于利益的克制,要權衡義利,以義克利,不避義死。

  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誰提出來的(荀子哲學中的義利)(4)

  三、義利統一 荀子認為義利是人人具有的,利來源于人之性,在人之性面前,“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必須制禮義以化性起僞,以義克利,不避義死,而禮義之設要養人之欲,義不避利,達到義利的統一,既能養人之欲,又要踐行道義。“荀子在指出義有其外在功利基礎的同時,又注意到了義對利益關系及功利活動的規範和調節,多少已表現出統一義利的價位取向。”荀子重視義利兩者,利是人性之欲求,義是對人性之規範,隻有達到兩者的統一,才能讓人們既養人之性,又能以義止争亂。荀子繼承了孔孟義重于利的思想,發展了孔孟要兼顧利義、義利統一的思想。從荀子的“不避義死”不僅可以看出孔子“見利思義”、“殺生成仁”和孟子“舍生取義”的影子,由此也可以看出與先秦儒家一系對義的重視。荀子的義利觀既在一定程度上重視禮義的重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的所養的問題,使人的欲求和義達到了統一,這就是荀子義利觀的理論價值所在。

  總之,荀子立足于“性惡”的人性根源和“争亂”的現實基礎為禮義的産生提供了依據,從以禮釋義的角度豐富了義的内涵,達到了仁義禮三者的統一。荀子的義利觀也為個人和社會在價值取向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啟示,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對于個人和國家來說,要重視義,兼顧義利的統一,使利處在在義的規範下,不傷人之性,成就人之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