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

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5 23:59:16

  “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終身從教,用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如何着眼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未來卓越教師和行業領軍人才?”……華中師範大學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在即,師生代表們圍繞制約師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臘子口”“婁山關”,紛紛為變革圖強獻計獻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

  “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終身從教,用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如何着眼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未來卓越教師和行業領軍人才?”……華中師範大學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在即,師生代表們圍繞制約師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臘子口”“婁山關”,紛紛為變革圖強獻計獻策。

  曆風雨,經坎坷,滋雨露,惠桑梓。從上世紀初一窮二白中艱難起步,到如今踏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新征程,與民族風雨同舟,和祖國滄桑與共,與人民同甘共苦,華中師範大學在教育強國的求索路上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

  在列強環伺、國弱民窮的清末民初,中華民族的先進知識分子苦苦思索國家前途該走向何方,以革命烈士恽代英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華師人胸懷大志、前赴後繼,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走上教育救國、教育報國之路。

  百年時光流轉,教育初心不改。面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華中師範大學傳承薪火、砥砺前行,找準教師教育振興的時代定位,奮力開啟教師教育領先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征程,求索教育興國、教育強國之道。

  風雨飄搖 艱難創業

  一座山,一山桂子。一所學府,華中師範大學。東枕伏虎山,西望黃鶴樓,南接南湖,北鄰東湖,華中師範大學坐落在環境優美、茂林搖曳的桂子山上。此山因滿山的桂花樹而聞名遐迩,金桂、銀桂、丹桂、月桂更是樣樣俱全。此外,山上的兩萬多株桂花樹,絕大多數有30年以上樹齡,其規模和數量在全國高校獨一無二。

  “小小一株桂花樹,靜靜迎接風和雨,在那芬芳的花枝下,多少人啊來又去……”春去秋來,年複一年,淳樸淡雅的桂花總是默默生長,既不與百花争豔,也不與名樹鬥奇。每當金秋九月,一簇簇一團團桂花陸續開放,競相把濃郁清新的香氣撒向人間。華中師範大學的初創者以及數十萬名投身中國教育事業的校友,正像這甯靜淡泊而又低調無私的桂花——

  1937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到中華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演講,“我和陳校長相比,自愧不如。辦南開,我隻是出點兒力。陳校長辦中華,既出力,又出錢。我在北方……想到中華,就想到陳校長,中華大學有恽代英,南開大學有周恩來,這都是傑出的人才,是我們兩校的光榮!”這位讓張伯苓如此盛贊的校長,就是在風雨飄搖、國将不國的年代裡毀家興學,創立中國首所民辦大學的陳時。

  陳時生長的年代,正是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華侵略,清王朝日益走向腐朽沒落的年代。許多有志之士,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感到“無遊學無以與革命黨人謀”,紛紛前往日本求學以尋找救國之道。1911年,陳時學成歸國,他堅信“人才是國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國的根本”,便反複說服父親變賣家産,于次年正式創立中華大學。

  在當時的武昌城裡,還有一所成立于1903年的綜合性大學——文華書院大學部(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1924年,華中大學在文華大學的校址上成立,随後陸續合并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長沙雅禮大學、嶽陽湖濱大學,迎來了在幾十年風雨飄搖中始終撐杆掌舵的老校長韋卓民。

  為了把華中大學辦成中國有影響力的大學,韋卓民把辦學特色定位為“小規模”“重質不重量”。他認為,在中國現代化已經起步且又受到嚴重阻抑的情況下,華中大學應“一意講求高等學術”,為中國培養“立德立言立功,發奮天下為雄”的高水平人才。依靠獨特的教學管理制度,楚辭學家遊國恩、文論學家包鹭賓等一大批權威專家來校任教,李約瑟博士、費正清教授、哲學家馮友蘭等多次來校講學,學校教學質量自此蜚聲海内外。

  在教育救國的漫漫征途上,文華大學師生胡蘭亭、劉靜庵等秘密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中華大學《光華學報》與北京大學《新青年》遙相呼應,成為武漢地區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中華大學學子恽代英、黃負生、林育南等人創立互助社、利群書社,為武漢五四運動的開展培養了一大批骨幹;中華大學校運動會成了武漢學生愛國運動的起點,中華大學也成了五四運動在武漢的指揮部……

  百年之前的中國積貧積弱,中華民族在無窮的黑暗中掙紮呼号。不同于西方中世紀教會大學,中國近代大學在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緊緊地同家國命運聯系在了一起。正是中華大學以及華中大學風雨飄搖、艱難創業的辦學精神,正是陳時、韋卓民等嘔心瀝血的創業者,正是恽代英、陳潭秋、黃負生、林育南等革命者,正是那些建校之初默默無聞為國奉獻的校友,奠定了一代代華師人教育報國的初心。

  烽火連天 弦歌不辍

  百年滄桑,育成百年名校;世紀風雨,鑄就世紀輝煌。新中國成立前的半個世紀,我們的國家曾經是那樣積貧積弱,我們的民族曾經是那樣多災多難,我們的大學也經曆了一樣多的苦難和坎坷。随着世界局勢的風雲變幻,偌大的中國已經逐漸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此時的大學應該何去何從?

  在選擇留守抑或搬遷的關鍵時刻,中華大學校長陳時在日求學期間的舊相識——崗村甯次、佐藤榮作等日本軍政要員紛紛發來密信,希望他留下來繼續辦學,日方将會為他和學校作妥善安排。陳時對此一笑擲之,“哪怕中華大學辦不下去,我也不做奴才、漢奸。”更何況,陳時辦大學的初衷正是為了教育救國,培養出棟梁之材,将侵略者逐出國境。

  而華中大學當時可以受到國際法律保護,本不太需要擔心安全問題。不過,韋卓民堅決認為,“中國現代化的偉業始于抗戰前不久,須于戰争結束後完成,所需的長期訓練絕對不可中止或遭到嚴重阻礙”“由于戰争的擴大,政府需要更多有學識的人擔任不同工作。我們的願望是在自力更生、薪火相傳中供給政府所需的人才”。

  1938年夏季,華中大學與中華大學開始西遷。後人從當時《教育通訊》的一則短消息上,仍然能追尋到兩所大學西遷的決心與艱辛:“武昌私立中華大學和華中大學頃決定遷移校址。中華大學,已在宜昌上遊後坪地方,覓定校址,該校校長陳時,日來正籌備一切遷移手續。華中大學決定移往桂林,刻亦派員前往尋覓校址……”

  更為巧合的是,兩所大學皆為華中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皆為躲避日寇的侵略以武昌昙華林為起點向西進行兩次遷徙,皆在有識之士的幫助下把廟宇進行整修作為臨時大學,皆于戰火連天的歲月中弦歌不辍,皆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教育遺産和精神财富——

  由于敵寇頻頻轟炸,華中大學從武昌遷至桂林,經越南至雲南,最終尋覓到猶如世外桃源的大理喜洲古鎮作為辦學基地。在從武昌到桂林再到喜洲的西遷過程中,華中大學堅持正常的教學計劃,可見學風之紮實、端正,“長達八千裡,而總計學生缺課不滿六周,占全年五分之一,員生艱苦志可欽佩也”。

  雖然辦學條件簡陋、生活條件艱苦,甚至有幾個教職員的孩子還夭折于缺醫少藥,但華中大學沒有停止教研工作,保持文、理、教育三院八系的辦學規模,與西南聯大、雲南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等保持密切往來,根據滇西人文地理情況發表了一系列蜚聲海外的學術研究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雲南知識界的骨幹人才以及今日雲南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透過蒼山洱海旁的華中大學西遷紀念館,依稀可以管窺華中大學的文教春風,催生了一個開明進步的新喜洲:首套電力設施,為古老小鎮初次帶來光明;攔溪築壩修建水電站,在大理轟動一時;街上出現了西藥鋪、理發店以及郵政服務……

  無獨有偶,中華大學由武昌遷至宜昌小溪塔,順長江抵重慶,定址于懸崖峭壁上的南岸咀禹王廟。由于學校辦學條件極差,琅琅的讀書聲裡還不時夾雜着槍炮聲、警報聲,陳時甚至将兩套大英百科全書中較新的一套,賣給英國駐華大使館以解燃眉之急。即便如此,師生們仍孜孜不倦地潛心攻讀,邀請了郭沫若、陶行知、李公樸、鄒韬奮、範長江等大批名流前來講學,使得中華大學成為重慶大後方鼎鼎有名的“民主講壇”。

  在硝煙彌漫的歲月,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華中大學和中華大學的師生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教育救國的戰場,在貧窮和死亡的面前頑強生存、抗争、發展,保存了民族教育的火種、赓續了學術文化的根脈、培養了國家急需的人才,蘊含着讓後人肅然起敬的力量。

  金瓯鞏固 突出師範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大江南北,西遷大學陸續遷回原址。正當解放戰争全面進入戰略反攻時期,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領導人創辦了一所為革命勝利後培養新政權建設人才的革命大學——中原大學。在遷入武漢後,中原大學開始有固定校址,下設文藝學院、财經學院、教育學院、政治學院,逐步向正規化、綜合性大學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每一大行政區辦一所師範學院”,華中大學、中華大學、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猶如三條大河,終于一齊彙入華中師範學院(成立初稱華中高等師範學校)這寬闊的海洋,由昙華林搬至桂子山新校區。1985年9月,學校萬餘名師生舉行首屆教師節暨改校名大會,華中師範學院正式改名為華中師範大學,鄧小平同志揮筆題寫校名。

  回首百年,華中師範大學繼承以中華大學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以華中大學為基礎的海外優秀文化,弘揚以中原大學為底蘊的紅色革命文化,共同凝結成“立德樹人 求實創新”的校訓、“忠誠博雅 樸實剛毅”的精神,在教育救國、教育興國、教育強國之路上薪火相傳、弦歌不辍。

  放眼全國,在近200所高等師範院校、400所舉辦師範教育的非師範院校組成的師範教育方陣裡,華中師範大學始終處于前列地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成為推動民族複興、國家富強的重要教育力量——

  在這裡,構建了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從全日制到繼續教育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目前有各類全日制在校生31000餘人、教職工3800餘人,其中本科生18000餘人、研究生11000餘人、國際學生2300餘人……

  在這裡,走出了諸多中國教育學的領軍人,數百名特級教師,30餘萬名優秀大中小學教師、校長,如“大别山師魂”汪金權、“議案大王”周洪宇、“雲嶺楷模”梁達松、“輪椅教授”劉盛佳、“資教先鋒”費寶莉……

  在這裡,形成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特色,榮獲國家級别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獲批17個國家級别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國家中小學曆史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

  在這裡,率先提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與服務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項目,已在中國11個省份簽約共建29個實驗區,最北達北京市,最南達海南島,最東到齊魯大地,最西到雲貴高原……

  在這裡,培育出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60餘個,其中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别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個,如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農村研究院、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這裡,形成了“博學、博愛、博雅”的三博校園文化,“教學節”“創新杯科學文化節”“樹人杯藝術文化節”“博雅大講堂”“一二·九詩歌散文大賽”“華師故事”等校園文化活動,在武漢乃至全國産生了較大影響……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在突出師範特色之後的六十七載路途上,華中師範大學相繼成為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教師教育“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并以“信息化”“國際化”作為發展兩翼,奮力建設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學。

  三寸粉筆,三尺講台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無數華中師大人正在默默堅守教育陣地,用知識托舉起億萬學子的明天,書寫出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齊奮進的教師禮贊。他們正像一粒粒無聲的石子,奠定了中華民族崛起的人才根基;他們正像一顆顆珍貴的鑽石,閃爍着人民教師搖籃的永恒輝煌。

  百年變局 教育強國

  “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将來!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争說到底是人才的競争,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而師範教育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母機。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懷着百年教育強國夢想、身為師範教育中堅的華中師範大學應當何為?

  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期間,一場大規模在線教育實驗,導緻教學關系發生了從滿堂灌的“單聲道”轉變為互動式的“雙聲道”,從“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從單純知識傳遞轉變為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等五大變革。

  華中師範大學着眼世界正在發生的第四次教育革命,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标,進一步強化“師範為本”辦學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大力推進開放化,加快推進現代化,從特色鮮明向卓越領先、從高水平向世界一流轉變,重點培養面向未來、主動引領教育變革的智能時代卓越教師,為未來教育播撒下一個個火種。

  ——探索構建智能時代教師教育新體系。對标智能時代教育改革重大戰略需求,組建成立國内首家“人工智能教育學部”,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重構教師教育環境,深度應用虛拟現實等技術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探索數據驅動的智能化、個性化教師培養新模式,構建基于數據、面向過程、精準高效的教學評價新模式。

  ——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紮根中國大地建立地方研究院、組建教育集團,推動學校教育資源向國家重大區域彙聚,依托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甯夏分中心開展研究與實踐工作,協助甯夏教育大數據中心研究制定相關标準規範,提高教師隊伍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成立華中師大人工智能教育甯夏研究院,探索構建智能時代教師發展新路徑和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生态。

  ——借助信息化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在四川涼山、雲南楚雄、湖北恩施等“信息化助力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試驗區形成可複制推廣的4種有效模式,并擴展到全國9省(市)1670多個農村教學點。與貴州、雲南、新疆、西藏等地16所地方師範院校建立對口幫扶機制,不斷增強中西部地區教師教育發展的内生動力,有效提升當地教師培養質量。

  目前,一流學科建設、人事制度改革、評價方式轉變、管理服務創新、深化對外交流等一系列舉措正在穩步推進,全校師生員工發揚曆代先賢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優良傳統,勇擔使命,追求卓越,團結一心,苦幹實幹,正在為把華中師範大學早日建設成為教師教育領先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

  觀照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曆程,學校在時代的風雨中兼程,在曆史的嬗變中新生,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前進,在新時期的改革中發展,而今又在實現新時代轉型中的跨越。華中師範大學的曆史和輝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曲折而輝煌的發展曆程,更反映出億萬中華兒女近代以來實現民族複興的共同心願。

  在舊時代的暮色蒼茫中,中國共産黨革命先驅李大钊的話語擲地有聲:“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後,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将來!”

  在新時代的複興曙光裡,華中師範大學将以第十二次黨代會為新的起點,秉承為民族複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初心使命,赓續九州沃土上的教育強國夢想!

  (毛軍剛/文 陳希昌/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