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鄒亞琴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I科,常有全國各地的直腸癌患者慕名而來,要求該科副主任鄭勇斌教授給他們做手術。因為他名氣很大,能根治低位直腸癌的同時,還能最大限度保全肛門,保留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等功能。
以往,對超低位直腸癌治療往往是将直腸和肛門“一刀切”,再經腹部造瘘、在腹壁排便。患者術後必須挂着造口袋,生活質量低下,往往覺得“生不如死”。
“隻要有一點機會能保留的肛門,我一個也沒放棄!”被患者稱為“保肛”醫生的鄭勇斌教授欣慰地說。
馬拉松式手術 讓患者餘生免挂糞袋
“保肛”專家鄭勇斌(右四)在手術中 通訊員供圖
“沒有鄭教授,我可能下半輩子就得挂着造口袋了。”今年7月15日,剛剛經曆完造口還納手術,恢複正常排便的馬先生(化姓)無比激動又感慨。
43歲的馬先生,來自湖北荊州,是兩個孩子的爸爸。“當時總感覺肛門墜脹,有時候大便不成形,偶爾還有血,總以為是痔瘡,大約拖了半年,到醫院一查是直腸癌。”馬先生回憶,那是2020年3月,他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腫瘤的下緣距離肛門僅有3厘米。馬先生輾轉多家醫院,卻得到同樣的答複:要想保命,就不能保肛,下半生挂着造口袋生活。
馬先生經人介紹找到鄭勇斌教授。鄭教授說:“盡全力 ,命要保,肛也要保!”
在小空間做複雜的事,人們稱之為“螺蛳殼裡做道場”。在衆多腫瘤手術中,低位直腸癌手術正是這樣。腫瘤下緣距離肛緣小于7厘米是低位直腸癌,小于5厘米是超低位直腸癌,低位直腸癌約占到直腸癌的70%。以往,對超低位直腸癌治療往往是将直腸和肛門“一刀切,再經腹部造瘘、在腹壁排便。終身挂着一個造口袋,患者術後往往覺得“生不如死”。因此,在超低位直腸癌的治療上,如何既能達到根治腫瘤、又能為患者保留有功能的肛門,是全世界胃腸外科專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标。
2020年10月7日,鄭勇斌主刀為馬先生進行了“腹腔鏡輔助經括約肌間直腸癌根治術”,手術團隊奮戰近9個小時,根治了直腸癌,并保住了肛門。
馬先生回憶:“鄭教授是利用假期休息的時間給我做的手術,手術的後半段,鄭教授有兩三個小時幾乎是趴着給我做完的手術。”
不斷刷新保肛極限 醫生再苦再累也值
記者了解到,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Ⅰ科,常有全國各地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不遠千裡來尋醫。在跑遍了不少醫院之後,鄭勇斌成為他們能否保住肛門的最後一線希望。
一千多公裡的奔赴,47歲的陳女士專程從内蒙古到武漢找鄭勇斌,隻為了做一場保肛手術。保肛成功并即将順利出院的陳女士,清楚記得半個月前,鄭勇斌教授跟她進行術前談話時,用了一個半小時一邊仔細講解手術過程,一邊耐心解答疑惑并手繪手術圖譜釋疑,“鄭教授說,最終能不能保肛要在手術中看到具體的情況才能确定,生命永遠地放在第一位的。但你放心,隻要有機會能保的肛門,不會在我手裡被放棄的。鄭教授的話,讓我感覺特别踏實。”
“像陳女士這樣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采取腹腔鏡下經内外括約肌間切除術,既能根治性切除腫瘤、保留肛門,還能做到腹部沒有長切口,目前我們術後已經觀察随訪了100多名患者,複發僅有1例。”鄭勇斌說,通過該手術,直腸癌保肛手術不再取決于腫瘤距離肛門多遠,“我們甚至可以一直走到肛門齒線下面2個厘米。”隻要腫瘤未侵犯肛門外括約肌、腫瘤分化相對較好、術前肛門功能良好的患者,都能保住肛門。再加上現在治療理念的進展,還可以通過術前放化療和免疫治療,讓腫瘤縮小,創造出保肛機會。
5厘米、3厘米、1厘米,甚至肛門齒線外0.5厘米,鄭勇斌團隊毫厘必争,不斷挑戰“保肛”極限。
從醫近30年,鄭勇斌每年都要做三四百台手術,其中大多數都是消化道系統複雜的腫瘤手術。他介紹,直腸位于狹小的盆腔内,人體的盆腔就像一口鍋,上寬下窄,而要在這口“鍋”的最低位手術,空間極為受限,一點閃失都可能導緻神經受損。“肛門保留下來不能隻留形态,做樣子沒用,而是要保留正常排便的功能,并且手術還要不損傷男性的排尿和性功能。”為此,鄭勇斌将醫者的匠心發揮到極緻。
一台不保留肛門的常規直腸癌根治術,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而極限保肛手術做下來,往往需要七八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手術的過程,就像繡花和雕刻一樣,每一刀都要極其精細,在毫厘之間去精雕細琢。
鄭勇斌說,雖然保一個肛門要比挖一個肛門,要付出超出數倍的時間和精力,但不讓患者餘生挂着糞袋生活,讓他們不僅活下來,更活得有質量,醫生再苦再累也值得。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