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城内有一條河,北起天平湖,斜穿泰城;彙集了渿河、梳洗河等多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最終在城東南彙入汶河,全長約20公裡。然而關于它的名稱卻衆說紛纭,有人稱“泮河”,有人稱“粥店河”,有人稱“滂河”或“龐河”,也有人稱“大河”,到底哪個是正名,一時難以定論。
日前,市規劃局發布《泰安市泮河、泮河公園、高鐵廣場及84條城市道路推薦名稱公開征集社會意見的公告》,對多個地名公開征集社會意見,其中對于泮河及泮河公園名字的讨論引發了市民熱議。
經調查,雖然在泮河沿岸的村莊中有很多村民稱這條河為“滂河”、“粥店河”,但是據史料查證,這條河應該稱為“泮河”。另外,在對泮河公園的征名過程中,“泮河公園”也獲得多數市民的支持。
不同河段有不同名稱
記者沿泮河走訪了解到,在不同的河段,泮河有着不同的名稱。此前,曾有熱心市民在泰安民生網上給市規劃部門留言,就到底是“泮河”還是“滂河”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市民及社會各界均熱切盼望能有一個定論。
2004年修建的原外環路,根據河流命名為“泮河大街”。然而,在泮河大街西段,泮河橋的路牌上卻寫着“滂河大橋”;此外,在長城路南段,泮河橋的路牌上又出現了另一種稱呼“龐河橋”。
據了解,在泮河下遊沿線王家店、琵琶灣、尚家寨、粥店等村莊中,“滂(páng)河”是過去較為普遍的讀音,據一位琵琶灣村老者介紹,這條河附近的村民一般稱這條河流為“滂河”。
而到河流上遊的粥店村,據該村委老書記和姜姓村委工作人員介紹,該河流從大河水庫至外環路(泮河大街)段,流經粥店,人們普遍稱其為“粥店河”,自外環路往下,才稱為“páng河”,在字體寫法也為“滂”字。
再往上遊走,當地居民稱這條河為“大河”,有被熟知的“大河橋”、“大河水庫”等地名。
一條河有多個名字,哪個才是它的正名?
曆史記載為“泮河”
為科學穩妥确定泮河名稱,近期,市規劃局就泮(pàn)河、泮(páng)河、滂(páng)河、龐(páng)河四個名稱組織了專家論證,經過深入研究論證,專家推薦“泮河(讀音Pàn)”為河流正式名稱。
據介紹,泮字的本義為分水各半,意為“分解”,“泮河”與“中川”分于同一條河流,在濟南長清境内該河稱為“中川”,在泰安境内該河稱為“泮河”。這合乎清代唐仲冕《岱覽》卷十九《岱陰之西》所指出的,泮河上遊水源自泰山山麓流出桃花源後,一半向西北流向濟南,一半向東南流入泮河的地理實況。
此外,明末著名泰山學者蕭協中(蕭大亨次子)曾留下《泮河》一詩:“泮河春水綠于苔,曾向漁郎渡口來。水面桃花紅片片,令人翹首億天台。”
原泰安市政協副主席、泰山學院教授湯貴仁說,地名是曆史的記憶,在古籍《山東通志》上,“泮河”是對這條河的惟一稱呼,甚至在《詩經》、《禮記》中,都能找到命名“泮河”的依據,例如《詩經》中的“泮水”一詩。
而且“泮”字的意義更為美好,文化内涵更有意味。根據查證,泮宮為古代諸侯舉行宴會或作為學宮的宮殿,後來逐漸成為學校的代名詞,讀書人考中秀被稱作“入泮”、“遊泮”。
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副書記、調研員劉洪亮也表示,在明代《泰山志》上有一幅泰城地區最早的古地圖,其上标注着這條河正是“泮水”或“泮河”。
另外,從粥店村姜姓村委工作人員提供的《姜公家譜碑》拓片來看,上面刊刻着“泮汶二河,源出山澗”字樣。
泰山學者周郢表示,泮河被稱作滂河,僅僅是在民國之後的事情。他在撰寫的《泮河名稱考辨》一文中提出,該河應為“泮河”,其他名字均為方言中産生的音變;據介紹,泮河在曆史上稱作“北汶”,“泮”之名,最早見于金代,《大定重修宣聖廟記碑》雲:“泰安之為州也,有嶽祠(按:指岱廟)壯觀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濟以環抱其外。”
專家論證結束後,湯貴仁教授表示,盡管當地部分居民已習稱“滂河”多年,但在史志文獻有明确記載的情況下,應尊重史志文獻記載,恢複正名,以免為今後的研究、查詢制造混亂。
多數市民支持“泮河公園”
既然這條河有這麼多名字,那麼沿河的公園應該取啥名?
據市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公園有“泮河公園”、“蟠龍湖公園”、“泮水公園”、“泮水湖公園”、“泮宮湖”這幾個推薦名稱。
在征名過程中,不少市民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熱心市民韓先生贊同“蟠龍湖公園”,他表示,“曆代帝王來泰山朝拜,帝王即為‘龍’,而且‘蟠桃獻壽’也有高貴的寓意。”
也有市民表示,“既然是沿泮河的公園,自然應該有‘泮河’二字,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托,好聽又好記。另外,‘泮河公園’這個名字也能體現泰安深厚的地域文化,方便遊客充分了解泰安的曆史,而且‘泮’字本身也具有美好的意義。”據統計,多數市民提議命名為“泮河公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