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方言中的說(shou)與說(fo)
作者 時三文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它是由不同語系組成的一個載體,每種語系都記錄着不同地域種族誕生、繁衍、生息的整個過程,承載着這個民族發展、興盛與衰亡的曆史。
華州農村一景 張文攝
普通話裡的說(shuo)在不同地域讀音差異巨大,晉南話将說(shuo)讀為:雪(xue);陝西關中東部的二華部分地區将說(shuo)卻讀為:佛(fo);在大荔縣洛河以北地區卻将說(shuo)發(xie歇)音,而西安市及寶雞多地卻将說(shuo)讀為:賒(she)。最為奇怪的是在渭南市華州區的蓮花寺鎮和柳枝鎮交界處因一路之隔,路東将說(shuo)讀:佛(fo)而路西則讀為說(shuo)。
中國曆史上西周朝建立初期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到西周末年已經多達一百多個。我們熟知的成語中就記錄着許多諸侯國象:杞人憂天、邯鄲學步、鄭人買履、假道伐虢、圍魏救趙、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朝秦暮楚等等,況且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
古鄭國(今華州)都城遺址 自《華州地名面面觀》
渭南市華州區在西周初期屬于彤囯。西周晚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封其弟友于鄭,建立鄭國,史稱鄭恒公。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韓伐鄭,國亡,鄭國先後曆經431年。鄭國立國之初君王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先後将周邊的應、戴、劉等小國吞并,還向蔡、陳、宋、衛、周等國發動戰争進行擴張,當時鄭國南部和楚、蔡、陳三囯接壤,北鄰晉國;東毗宋、衛;西接周王室,有小霸之稱,雖然經曆幾千年滄桑變化,但方言語系依然保留原貌。
在華州區蓮花寺鎮的東界與柳枝鎮的西界,有一條蜿蜒曲折離奇的南北界線,将東、西兩地分割成兩個略有不同的發音體系。從秦嶺腳下的張橋村起向東向北至八擡村、乾窯村、黃河村再西折至亂石堡,又轉向西北延伸至狗家圈頭村至渭河岸邊三吳村,穿過渭河遠至大荔縣再向北至洛河以南的東部地區,向東至黃河西岸,都是将說(shuo)讀為說(fo)。奇怪的是在這條線上的村莊中卻有另一部分人世代依然沿用着說(shuo),這就是民族不斷融合的曆史見證。而這條分界線西邊的暴雨溝村、鈔家河村向北跨過隴海鐵路後的高家河村,潭頭堡村以及古官道以北的小時村遠達大荔西部,乃遠至西安以東均為說(shuo)音。這樣就十分清晰的勾勒出,這裡有可能為兩個國家的邊界線。雖然曆經幾千年滄桑變化,但無論是戰争還是災荒都沒能阻斷地域語言文化的傳承。
蓮花寺小街 網友供
少年時的我懵懂無知在縣城裡讀書,因口音不同就經常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為此也曾和同學打過多次架,以至于每次回到家中聽見父母的口音就感覺特别反感。後來,我回到村中(蓮花寺小少華村)就将說(fo)發音為(shuo),誰知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和村裡人都罵我:“裝什麼洋像,才出去幾天說(fo)話就變味了。”使我疑惑感不解。如今年近花甲的我才明白了他們當初捍衛家鄉語言文化的真正意義。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二首》中寫到: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回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别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時至今日,在當地即便是你官作得再大,學問有多高,隻要一回到故土,就會馬上融入鄉音之中,使你深深感受到家鄉濃濃的親情。
2021年6月24日,寫于青島,華州人時三文。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時三文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