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嶽陽樓最著名的的詩句

關于嶽陽樓最著名的的詩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06:07:34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的名氣噪之天下,這座樓台占據地理優勢,可視悠悠洞庭之水,可覽蒼蒼君山之翠,它不但成為一處勝迹,更成為我國曆史文化的一個典型标志。

氣勢如虹,其境如畫的嶽陽樓,曾讓多少遊客流連忘返,又曾讓多少墨客詩情泉湧而留題吟哦。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這是範仲淹筆下的嶽陽樓之其中一面特寫;“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嶽陽樓。”這是李商隐筆下借嶽陽樓而所抒之詩情;“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這是杜甫筆下所裁剪的嶽陽樓風景之貌。

時光扭轉,人事變遷,嶽陽樓是時代的印記,也見證了曆史的沉浮。故而當它走進古詩詞的時候,它體現的不僅僅是奇異之景,還有更多的來自于詩人内心深處的情感訴說。

關于嶽陽樓最著名的的詩句(這一首尤其經典)1

在本章中,詩巷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來自于陳與義的一首詩,此詩乃作者登嶽陽樓有感而寫,每一句都打磨得精緻自然,有着可追唐詩的無窮魅力。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

宋·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作者陳與義寫詩宗杜甫、黃庭堅,屬于江西詩派的一位重要人物。陳與義經曆了南北宋過度時期的頻頻戰亂,故而詩風有着渾厚蒼涼之味,我們這裡分享的這首《登嶽陽樓》就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作者為逃難流亡到洞庭湖畔,在精神與身體皆受摧殘的情況下,作者登臨嶽陽樓而愁懷愈甚,便寫下此詩。

關于嶽陽樓最著名的的詩句(這一首尤其經典)2

在詩的開篇處,作者先介紹了嶽陽樓的具體地址,同時也将登臨時間點了出來: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嶽陽樓坐落在洞庭湖以東長江以西,夕陽漸漸褪去,樓上的招牌一動不動顯得是那樣的寂寥。和其他的一些登臨類作品有所不同的是,此詩在首聯中并沒有中規中矩地去交代事情的起因,而是直接将重點落在物象樓台上面來,單刀直入地對其展開描寫。

如果論其角度的話,首聯的裁剪是很“廣”的,它從整個地理方位入手,進而再從大體的時間去捕捉,使得首聯中的畫面顯得空曠悠遠而又寂靜蒼涼。

洞庭湖與長江水拓開空間距離,夕陽為畫面暈染了幾分幽寂的色彩,而“簾旌”又從較為具體的“點”對畫面中的蒼涼空寂之味進行了烘托。這樣一來,我們在看到首聯中畫面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沉郁寂寥的心情。

作者在颔聯中将自己拉入到畫面中: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我”所登臨的地方是吳蜀兩國的分界線,在暮色欲濃時,徘徊于湖光山色之中。首聯雖然點出了地點,但是它的空間很廣,而颔聯則在首聯的基礎之上将地理位置具體化,将人物清晰化,從而使得樓台與人物聯系起來,也使得畫面有了新的着力點。

登臨類的詩作大多都會涉及到曆史上的人與事,此詩也一樣。作者在登上嶽陽樓以後,想到了吳蜀兩國争奪荊州的戰事,當時魯肅率兵駐紮在嶽陽。這樣的曆史回想起來,讓作者不禁感慨萬千,但是他在詩中并沒有明确寫出來,而隻是簡單地提了一下,關于作者的内心世界,這句“徙倚湖山欲暮時”就已經告訴了我們。

而作者之所以會想起有關曆史,除了嶽陽樓本身以外,還在于他所在的朝代的動蕩局面。所以颔聯借助曆史,将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與産生的心情從側面皆予以體現。

關于嶽陽樓最著名的的詩句(這一首尤其經典)3

或許有很大一部分讀者都在期待看到作者對嶽陽樓的景色描寫,然而作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頸聯中,他将内容推進一步,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做出描寫: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曆經萬裡之遙,作者來到嶽陽樓登高望遠,三年多的苦難讓他在獨自憑欄時感受到了不盡的蒼涼。

“萬裡”從路途的遙遠程度體現了作者流離輾轉的艱辛,“三年”又從時間的長久程度說明了作者奔波中的勞累與苦難,二者結合,非常具體而又全面地将作者的流亡形象、悲慘遭遇與艱難處境刻畫于紙上。

從情感色彩來說,詩從開篇到頸聯的推進,沒有一聯不集中于“蒼涼沉郁”這一韻味之上,這就是“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彰顯。

“白頭吊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最後一聯為情感的升華處,頭發花白的詩人在風霜之中登樓吊念古人,看到那一片老木和無際煙波,讓他感覺格外悲傷。

嶽陽樓隻是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與支撐點,吊古諷今、登高抒懷才是重心所在。其實縱然作者當時不登臨嶽陽樓,他去登臨其他樓台,也一樣會有同樣的情感迸發出來。所以景由人而看,境因人而造,一位亡國詩人,面對任何一種風景,他的内心所産生的依舊是那味悲與哀。

在尾聯中,詩的情感已呼之欲出,作者不再委婉含蓄,他直白明了地吐露出自己的心情,把濃郁的“愁”意遞與讀者,延于篇外。

據說作者寫此詩的時候才39歲,雖然對于古人來說39歲已不再年輕,但也不至于滿頭白發。可是作者當時的形象卻已是白發蒼蒼,這當然要歸于亡國之痛和流離之苦。

作者立于風霜之中,與老木蒼波相對,顯得更加孤獨無奈。尾聯将景與情充分結合,不僅觸動了讀者的視覺,更是觸動了讀者的心弦。

關于嶽陽樓最著名的的詩句(這一首尤其經典)4

此詩通篇抒發吊古諷今之意,而在孤獨與無奈意蘊的背後,是作者那顆憂國憂民之心,有他對腐朽統治階級的憤怒,也有他對像他一樣流離失所之人的同情。詩的每一句都被精心打磨,是陳與義非常成功的一首代表作,從韻味到境界皆有媲美唐詩之彩。

夕陽老盡蒼波寂,愁緒随秋染鬓衰;各位看官,對于陳與義的這首詩,你認為寫得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暢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