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論語·子路第十三》
上面便是“富而教之”的最早出處,這裡孔子所說的“教”,并不特指讀書,而且泛指教化。
慢慢的,這句話在現實行為中演變成:有錢了就要讓孩子多讀書,上好的學校,國内讀完國外讀。加上自古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祖先價值觀暗示,對學曆證書的執着刻進了國人的骨子裡。話說回來,那麼多“證書”,為什麼隻對學曆證書至死不渝呢?真追究起來,似乎隻有學曆證書能證明你“讀過”書,而其他證書,隻能證明你“動手”的能力夠了。
世道昌隆的時候,上述追求沒什麼問題,但世道能一直昌隆下去麼?頭條每天沒少推送預測全球經濟衰退的新聞,而唱衰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富而教之的背面,是不是不富了也就最先窮教育呢?
由奢入儉難,在教育方面也是這樣,但不同的是我們思維定式中的“儉”有可能被驗證是一種偏差,并且可能成就出另一個層面的奢。
在經濟預期偏悲觀的大背景下,2022年高考志願的熱門榜就很說明問題。
“四工一醫”的前五大熱門專業被媒體解讀為考生的專業選擇更加“向實”,但這裡的“實”卻沒有解釋清楚,怎麼這些專業就“實”了?
其實仔細琢磨不難發現,這些專業都是需要終身學習、不停地接受職業教育的專業。再說得更深層一點就是這些專業的人才紅利,釋放的後勁更足。
當然,并不僅僅隻有這五個專業需要終身職業教育,也不是隻有今年會體現出這樣的專業選擇特征,未來還有哪些更“向實”的專業受追捧誰也不敢說,但三五年形成的趨勢,或許會影響後面的三五十年——教育不再隻是校門内的事情。
如果說職業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才紅利得以為繼。那麼富而教之的背面一定不是窮而棄教,而是“向實”地拉長教育周期,以“利滾利”的方式保持職業教育的常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