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煙台市西部,西臨渤海萊州灣。東臨招遠市,東南與萊西市接壤,南連平度市,西南與昌邑市相望,西、北瀕臨渤海灣。
隋朝,境域為掖縣。文帝開皇五年(585)廢東萊郡,改光州為萊州,仍治掖城。炀帝大業三年(607),改萊州為東萊郡。1988年4月,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因古萊州府駐地得名),為山東省轄縣級市,煙台市代管。 礦産資源有滑石、菱鎂、花崗岩、鹵水等。工業有化工、建材、機械、紡織、食品等行業。農業主産小麥、玉米、花生,盛産蘋果、花卉、對蝦、梭子蟹、文蛤、大竹蛏,是全國花生出口基地和水果集中産區。煙濰公路過境,萊州港在境内。主要旅遊景點有雲峰山、大基山、千佛閣、黃金海岸。文峰山摩崖石刻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紀墓、當利故城址、栾大墓、神仙洞、蒜園子新石器遺址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重新确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2019年10月8日,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
全市陸域面積1928平方公裡。萊州市下轄6個街道、11個鎮:文昌路街道、永安路街道、三山島街道、城港路街道、文峰路街道、金倉街道、沙河鎮、朱橋鎮、郭家店鎮、金城鎮、平裡店鎮、驿道鎮、程郭鎮、虎頭崖鎮、柞村鎮、夏邱鎮、土山鎮。市政府駐文昌路街道府前街96号。
萊州市戶籍人口84.36萬人,比上年下降0.5%。人口出生率為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
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663.6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8.4%(比上年,下同)。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31.0億元,增長5.1%;第二産業增加值134.6億元,增長22.5%,其中工業增加值122.8億元,增長24.1%;第三産業增加值68.0億元,增長17.2%。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7211元,增長17.9%,按當前彙率計算,折合3359美元。“十五”期間,全市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2.3%。 産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全市地區生産總值中的三次産業比重由上年的14.6:55.6:29.8變化為13.3:57.6:29.1,第一、三産業比重分别下降1.3和0.7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比重上升2.0個百分點。全部稅收收入占GDP比重達到6.19%,提高0.23個百分點;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達到3.47%,提高0.48個百分點。
萊州地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節點位置,是黃河三角洲的東部橋頭堡,扼居膠東半島要沖,海、陸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萊州港是黃河三角洲區域内規 模最大的深水良港,是國家一類開發口岸,現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2個,港口年吞吐能力達到3000萬噸。疏港公路、疏港鐵路、百萬噸石油儲備庫、臨港物流園、萊州——濰坊輸油管道等項目快速推進,臨港保稅倉庫、海關萊州陸路直通口岸已建成運營。榮烏高速、206省道、海萊公路、三藍公路等交叉成網,大萊龍鐵路縱穿南北,與全國鐵路和高速公路網連成一體,已融入青島、煙台、濰坊1小時經濟圈。
萊州市公路通車裡程2668.6公裡,其中國、省道公路通車裡程343.6公裡,縣鄉村公路通車裡程2325公裡,境内鐵路通車裡程68公裡。沿海港口完成吞吐量2880萬噸。
萊州市城市公交營運車輛126輛,營運線路13,線路總長144.7公裡,客運量1085萬人次。年末農村客運車輛200輛,營運線路35條,客運量261萬人次。年末營運出租汽車450輛。
萊州梭子蟹、對蝦、文蛤、竹蛏為古時貢品,被譽為萊州傳統的“四大海鮮”。萊州灣是中國富饒的海灣之一,大清河、小清河、濰河、膠萊河等入海河流為其帶來大量營養鹽和有機物,為衆多海珍品的生活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場所和優質餌料,盛産200多種海産品,素有“魚蝦搖籃”之稱。
梭子蟹,俗稱大蟹子。因背甲隆起三個疣瘤,整體似梭子形,故學名為三疣梭子蟹。萊州灣灘緩波穩,适合蟹子的潛沙習性。境内膠萊河、沙河、王河等十幾條河流攜帶大量營養物質入海,促使浮遊生物繁衍,給蟹子準備了充足的餌料。
大竹蛏,竹蛏屬貝類,萊州沿海的膠萊河至過西的淺海區出産頗多。皮薄肉嫩,味道鮮美,是很受人們歡迎的營養珍品。當地婦女産後奶水不足,以蛏子湯催乳。萊州市有資源面積數萬畝,品種有大竹蛏、細長竹蛏、小竹蛏等四種。
西施舌,以我國古代美人西施命名的西施舌,屬貝類,是一種雙殼軟體動物,個大、殼薄而光滑,殼頂泛紫紅色豔光,象西施紅潤的面頰,分外俏麗。萊州沿海均有分布,尤以三山島至膠萊河口一帶最多。西施舌營養豐富,其足肌肉白嫩細膩如舌狀,味道鮮美,可作多種佳肴。
萊州市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是月季的理想生長發育之地。據史料記載,萊州栽培月季可以上溯到明洪武二年,在當時即被列為宮廷貢品,已有640多年的曆史。明清時期,萊州栽培的月季花南銷江蘇、浙江、上海,北運天津、長春、哈爾濱,遍及長城内外、大江南北。萊州人栽種月季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萊州種植的月季品種就已達500多個,規模栽培面積2000多畝。因為月季花容秀美,芳香馥郁,月月常開,耐人久賞,被譽為“花中皇後”。1990年,萊州市把月季花确定為“市花”,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為本市月季花節。伴随着月季花節演變為萊州市民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月季花城”也成為萊州市的城市名片。
萊州毛筆有400多個品種。為出口免檢産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筆頭的形狀,有葉鋒形、壯筍形、寶塔形的。按筆頭的材料分類,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山兔毛)、金雞毫、石獾筆以及胎毛筆等。按筆頭的長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用途分有字筆、畫筆、眉筆等。筆杆也多種多樣,有湖南湘妃竹、福建鳳眼竹、水牛角、有機玻璃、象牙、玉石等。萊州毛筆從選料到制成,經過選、配、墊、梳、圓、修、捋等120多道工序。狼毫筆尖的原料,要選長度适宜、筆杆直順、粗硬挺拔、鋒穎細長的公黃鼠狼尾毫,以保證筆尖尖銳,筆柱鋼性充足;筆頭的蓋毛則要選母黃鼠狼顔色嫩黃的尾毛,精工細做。
草藝品最原始的雛形是草辮,在萊州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先民受發辮的啟示,用雙手将一根根的麥杆,經過不同的挑壓交叉,編掐出了各種紋理結構的花樣草辮。以後品種漸增,用它們制的生活用品也越來越多,至明朝,通過直隸、豫州等地,在國内外傳播開來。20世紀50年代末,又以玉米皮為主要原料,生産出了提籃、提袋、挎包、茶墊、地席、草帽、門簾、果盒、紙簍、嬰兒籃等生活用品,品種己達上千種。20世紀70年代後,麥稈貼畫問世。它将麥稈漂染,經過削、剪、沖、搶、撕等工藝處理,制成類似禽羽、獸毛等物,巧妙拼成畫。集國畫、油畫、工筆畫等藝術于一身,擅長表現花鳥蟲魚和山川風光。
萊州是中國石材之鄉,據地質資料顯示,境内石材資源儲量豐富,是國内最大的花崗岩、大理石産地之一。僅易于開采的大理石、花崗岩總儲量就達30多億立方米,占全國1/10左右,擁有芝麻白、黃金麻、櫻花紅、晶白玉、萊州青、珍珠紅、雪花白等20多個品種。萊州石材業曆史悠久,從20世紀80年代又進入了一個曆史快速發展期,到21世紀初,已跻身全國四大石材基地之一,2003年11月,萊州市被中國石材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石都”。
雲峰山
又名文峰山,俗稱筆架山,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萊州市南15華裡處。雲峰山岩石嶙峋,峰高、谷幽、林茂,景色如畫。春來,蒼松滴翠,百花吐豔;初夏,刺槐花開,皚皚雪白;秋日,松濤波湧,霜染楓紅。“春桃”、“夏槐”、“秋楓”為三時絕景。雲峰山名勝古迹衆多,自山麓至山頂,分布曆代刻石37處,聞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寶貴題刻17處,均刻在山内險峻的摩崖之上。鄭道昭被譽為“北方之聖手”,著名的《荥陽鄭文公之碑》高2.8米,寬3.6米,為魏碑之冠。另有《論經書詩》、《觀海童詩》等亦為名刻。其字體承隸啟楷,書法謹嚴渾厚,蒼勁飄逸,曆來為金石家、書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國字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18-19]
毛紀墓
毛紀為萊州籍人士,明代官至内閣大學士,首輔宰相。據記載,毛紀在朝為官清廉,頗有政績。毛紀告老還鄉後留下很多民間傳說,呂劇《姊妹易嫁》的主人公毛紀經上演宣傳,在齊魯大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毛紀死後葬于萊州城西西山張村旁的山崗之上,陵園當初規模宏大,至今仍留有石獸、石馬,皇帝谕祭石碑等。1994年曾由民間籌資進行過修複,雖不似當初規模,但也是萊州市重要景點之一。從城區向西行駛2公裡穿過西山張村,即到達毛紀墓。
千佛閣
千佛閣遊樂園,位于萊州市區文化東路南側,集娛樂、購物、休閑于一體。景區級别為A級。主要有牌坊、千佛大殿、羅漢堂、城隍廟、文廟、四公祠、文山和動物園區。千佛殿塑有千手千眼菩薩,有善财、龍女、韋馱、散脂随侍。三廟用巧制的模型再現廟宇舊制,在殿外擺有唐代、宋代文物。四公飼塑造的是清于七清廉自重的萊州太守揚震;忠貞不屈、甘為一城人獻身的萊州知府朱萬年;清忠耿亮的東閣大學士毛紀;重修千佛閣的張忻、張瑞父子。文山由千噸臨胸巧石築成,山頂噴泉飛花、山腰瀑布輕跌。文山周圍是珍禽猛獸,文山曲水兩側,是150米長的鄉賢長祠,記載着萊州籍出士入仕的名臣和曆代重大事件。新文化名人館展示了新文化名人的業績。千佛閣還建有十二米長的九龍壁,大理石浮雕的九條雲龍活靈活現。千佛閣有精美的文物景觀,濃縮着一部萊州史。
大基山森林公園
大基山,位于萊州市東南12公裡處,主峰海拔478米,為山東省省級森林公園-雲峰山森林公園的組成部分。該山群峰環抱,中為幽谷,山上松柏桃李等三十多種植物密布,構成了流芳溢翠的林海景觀,是古掖縣八大勝景之一。自古至近代,有道士和道姑在此修身養性,至今仍留有古道觀的遺迹。宋末元初的著名道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丘處機曾在此修煉,并在西摩崖留有題刻,故此山谷稱為道士谷。北魏永平年間(公元508-512年)光州刺史鄭道昭常于公務之暇率僚佐、攜道友來此山中談經論道,吟詩揮毫,設仙壇五處。大基山自山谷至山頂分布曆代摩崖石刻24處,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于公元512年在此山留下珍貴題刻12處。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詩》、《中明之壇》等,同雲峰山鄭道昭石刻成為一體,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月季園
中華月季園地處雲峰山腳下,占地270畝,設計理念是以花為媒讓花海、陽光、碧水、山林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諧景觀環境,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景觀效果。栽植雜交茶香、豐花、藤本、微型、蔓性五大種類,七個色系,20多萬株月季。園區内建立的月季種植資源庫現已保護收集1200多個品種,其中所發掘保護的中國古老月季更是月季中的活化石,是現代月季的鼻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物質遺産。中國古老月季活體存世極少,本園已經收集到20多個品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