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驷馬難追的出處

驷馬難追的出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13:09:35

白馬非馬是什麼?白馬非馬的出處?如何解釋白馬非馬?以下為您介紹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簡介

白馬非馬是中國古代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闡述了“個别”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别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系,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從“白馬是馬”到“白馬非馬”,是詭辯之術從低級階段到了一個高級階段的表現。

驷馬難追的出處(白馬非馬如何解釋)1

白馬非馬出處

《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是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後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著作,《漢書·藝文志》中收錄了《公孫龍子》十四篇,但隻有六篇保存下來了。第一篇《迹府》也是後人搜集的有關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孫龍所作。

作為名家的代表作,他以“白馬非馬”論和“離堅白”而著名,他的這些思想分别見于《白馬非馬論》和《堅白論》中,這是公孫龍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公孫龍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點就是誇大這種矛盾,并否認兩者的統一,所以最後得出違背常理的結論。即白馬不是普通所說的馬,顔色中的白色和質地的堅硬他也人為地分裂開來論述。

驷馬難追的出處(白馬非馬如何解釋)2

白馬非馬的提出者

公孫龍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公孫龍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隻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驷馬難追的出處(白馬非馬如何解釋)3

不同的角度解釋白馬非馬

一、白馬非馬哲學角度解釋

哲學追求事物的真實,面對“白馬非馬”的論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會落入掩耳盜鈴似的邏輯謬誤。這裡“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範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

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于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裡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價于”的邏輯關系。而“白馬”的概念是屬于“馬”,但不等價于“馬”的。

從心理學角度講,“白馬”的稱謂在普适認知裡暗示出它與“馬”的聯系,而“非馬”的判斷則違背邏輯慣性,讓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時借助“巴納姆效應”式的安慰原則讀者自己對“非馬”論述找到合理支撐,從而使常識和理性判斷産生邏輯矛盾。

驷馬難追的出處(白馬非馬如何解釋)4

而且詞語本身讀來耳目一新,易記順口,而且還有哲學韻味,能一定程度上顯示運用者有思考的傾向,所以作為一個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固定了下來且流傳開來,實質上是哲學中邏輯學範疇裡“語義謬誤”的體現。同時,哲學不否定“白馬非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還有其它含義。

二、白馬非馬數學角度解釋

利用數學中的集合論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并清楚地看到這個辯論的要點在哪裡。

馬做為一個集合,定義為A。白馬屬于馬這個集合中的一部分,是元素B。這裡用到集合論中的兩種符号,一種符号是"∈",表示元素屬于某個集合的一部分。另外一個是最出名的"=≠",表示兩集合相等或不等。所以有以下的結論:

1、B∈A

2、B≠A

翻譯成語言就是:

1、B屬于A(成立);B是A(成立)="白馬是馬"(當然成立)。

2、B不等于A(成立);B非A(成立)="白馬非馬"(當然成立)。

"是"表示屬于,"非"表示不等于,這當然屬于合理的用法。其它人辯不過公孫龍,很明顯的地方就在于沒有強迫公孫龍把"是和非"的表達定義清楚(請見上科學視角)。

從結論上來說公孫龍并沒有說錯,這也不是詭辯,是集合論中正常的表達。而公孫龍也沒有使邏輯或常識産生矛盾,因為以上的1和2是同時可以成立的,隻是其它人被"忽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