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膠到底是啥?花膠,又叫魚膠 魚肚 魚泡等,是各種魚鳔的幹制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花膠到底是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花膠,又叫魚膠 魚肚 魚泡等,是各種魚鳔的幹制品。
花膠在《齊民要術》《本草拾遺》等都有記載。花膠自古就是貢品,補品,與燕窩 魚翅齊名,海味四寶“鮑參翅肚”中的“肚”就是魚肚也是花膠。魚膠與燕窩 海參 魚翅 鮑魚 幹貝 魚唇 魚子等被譽為“海八珍”。
每個地方對魚膠叫法不同,廣東潮汕地區一般稱為“魚膠”,香港 珠三角地區叫“花膠”有些地方叫“魚肚”,都是指同一種東西—魚鳔的幹制品。
魚漂是魚體内可以自由漲縮的氣囊,其體積約占魚身體的5%左右。魚鳔裡充填的主要是氧氣 氨氣和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最高,在缺氧的環境中,魚鳔可以作為輔助呼吸器官,為魚提供氧氣。魚類通過充氣和放氣來改變魚鳔的體積大小,從而調節身體的比重,控制浮力的大小,使魚可以停留在不同的水層,保持魚體平衡。潛水艇的蓄水艙就是仿照魚鳔的原理發明的。
“花膠”一般是指已經脫水幹燥的魚鳔,魚民将新鮮魚鳔從魚體内取出,把少壁的薄膜 脂肪層以及毛細血管等剝去,洗淨後進行自然晾曬或者風幹,最後制成的幹制品位花膠也就是魚膠。
花膠有很多不同的形狀,這是因為各種魚類的魚鳔形狀不一,有圓筒形,錨錐形,胡蘿蔔形,卵圓形,心髒形,馬蹄形等等。
在古代,花膠無疑是皇親國戚或者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美食。南北朝時期《南史》記載:齊帝就很喜歡愛“壓胞”,花膠在唐代正式開始成為貢品。明代,石首魚漁業非常發達,“夜網初收曉市開,黃魚無數一時來。”可見明代石首魚數量很多,魚鳔産量由此驟增,為民間廣泛食用,普通人家也能一飽口福。到了清朝,花膠被列為補品。
花膠在之前的年代屬于高檔滋補品,價格昂貴,一般非富即貴的人家才能享用的珍馐美味。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食療養生問題,随着魚膠品種的增加,一些魚膠的價格也開始适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逐漸變成“平民化”,為大衆所接受,因此,現在普通家庭也會購買魚膠作為日常食補所用。
普遍來說,人們對花膠的認識還不是很多,花膠在廣東沿海地區 香港福建以及江浙一帶的認識度相對來說會較高,但在東北以及内陸一些城市,很多人都幾乎不認識了解花膠。
潮州商人是繼晉商 徽商之後,在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著名商幫。從曆史看,潮商雖未曾像晉商和徽商那樣稱霸中國商業,但在世界商業史上,潮商的全球聲譽則遠比晉商 徽商響亮的多。
長期以來,海味是香港衆多的轉口商品之一,當年南北行的重要交易貨品。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墨西哥金錢鳘魚膠,東南亞海域多個不同品種的魚膠如白花膠,蜘蛛膠和赤嘴鳘魚膠,以及南美洲的北海魚膠等等,都是香港轉口貿易的重要魚膠品種。正是由于南北行的轉口貿易業,使香港在無形中繼承了魚膠海味飲食傳統,傳揚了魚膠海味文化。
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内,香港仍然是内地跟世界貿易往來的主要中介和橋梁。但是随着内地港口 機場交通網絡等方面的逐漸完善,經香港轉口的貨物份額也逐漸減少,魚膠貿易方面當然也不例外。而21世紀初國内赤嘴鳘及淺色黃姑魚等養殖業的興起,也令内地魚膠市場悄然發生變化,再加上長期以來從事魚膠貿易的潮汕人居多。
慢慢地潮汕地區逐漸成長為全球較為重要的魚膠貿易市場之一。
汕頭于1861開始,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汕頭開市通商更是帶動了海上運輸和商業貿易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30年代,汕頭開市通商僅次于上海 廣州 菊全國第3位。
潮汕地區一直都有吃魚膠的傳統,汕頭地處東海和南海交彙處,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海底資源豐富,漁業發達,魚民常捕撈到石首魚,石首魚漁業發達。因此,在石首魚漁業和魚膠飲食文化不斷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潮汕人無疑成為最了解魚膠的人。
由于我國沿海資源日漸枯竭,國内的漁業專家一直近海養殖的研究和發展,石首魚 赤嘴鳘等在廣東和福建地區興起,随着養殖技術的迅速發展,淺色黃姑魚魚膠是白花膠。赤嘴鳘魚從投入魚苗生長到适合取膠的成魚需要2—3年,淺色黃姑魚需要時間則長些。野生魚膠價格逐年上漲。花膠越陳營養更好吸收,價格更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