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養老?在我國已成為大型險企“标配”的養老社區基本走的都是持續照料養老社區(CCRC)路線而在CCRC這一概念緣起的美國,老年人是如何進行養老的?CCRC在整個美國養老産業體系中是什麼角色?美國的保險公司在養老投資中的作用又是怎樣的?美國經驗能帶給我國養老産業發展怎樣的啟示?,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美國如何養老?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我國已成為大型險企“标配”的養老社區基本走的都是持續照料養老社區(CCRC)路線。而在CCRC這一概念緣起的美國,老年人是如何進行養老的?CCRC在整個美國養老産業體系中是什麼角色?美國的保險公司在養老投資中的作用又是怎樣的?美國經驗能帶給我國養老産業發展怎樣的啟示?
帶着這些問題,近日第一财經記者專訪了從事美國養老社區投資/收購和資産管理工作的Atlantis Investment Advisors, Inc.董事總經理王曉川以及上海融金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國際銀行金融學院養老産業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包虹劍。他們表示,美國的養老分層是根據老人的身體機能來進行劃分的,相對而言,目前我國養老機構正在快速發展中,但還沒有形成豐富的層次,需要加快數據庫建設、标準化建立等基礎性工作。
按身體機能分層的美國養老産業體系
“9073 或9064”,這串數字代表了目前我國養老模式的主流。“‘9073’,指的是90%的老人選擇傳統居家養老,7%左右選擇社區養老,而另外3%的老人則會去機構養老。目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分這三個層次。而美國的養老社區起步相對較早,目前已經形成了涵蓋多種服務類型的産業體系。”包虹劍表示。
“美國人的養老居住和服務體系是按照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同,從而需要幫助或輔助的程度不同來進行分層的。”王曉川說。
綜合包虹劍及王曉川的介紹,首先,身體較為健康的老年人除了居家養老之外,還會選擇55歲以上的活力老人社區,即養老社區模式,其除了提供居住之外,還配套了各種适合老年人的休閑娛樂設施。美國著名的養老社區太陽城(Sun City)和村群(The Villages)就屬于這類活力養老社區。
而随着老人年齡增高、身體機能日益減弱,美國還有以提供各類養老服務為主的社區可供選擇。按照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及照護服務層次的不同,這類養老機構可以分為自理型的獨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再進一步的協助生活(assisted living)、失智失憶照護(memory care)、以及最高護理層級的專業護理(skilled nursing)等不同類别。
如果一個社區既包括獨立生活區域,又包含協助生活、記憶照護、專業護理等專業區域,則稱為持續照料養老社區,簡稱CCRC。
“在這些機構分層中,養老機構并不是從概念出發‘一步到位’,而是設計的時候就留有一些空間,後續根據客戶需求的改變逐漸進行開發。實際上有的老年公寓開始偏向于為55 活力老人提供活動安排,等到入住老人年齡逐漸增加後可能就需要提供增加的服務(比如包括餐飲),整個養老公寓就會逐漸向獨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的功能轉變。”包虹劍表示。
整體來看,各類養老社區已經成為美國老年人退休後的重要選擇。美國老年人居住與照護投資中心(National Investment Center for Seniors Housing & Care,簡稱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美國共有住宅規模在25個單元以上的養老社區和設施 24500個,總計住宅單元超過314萬,目前已居住的單元占美國75歲以上家庭的比例(滲透率)達18.6%。其中CCRC有1900個,超過62萬套住宅單元,目前已居住的單元占美國75歲以上家庭的比例為3.9%。
我國養老機構體系建設還需加強“基礎設施”
随着中國老齡化的日益加快,中國的養老産業體系也正在快速發展。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底,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 20.4 萬個,養老床位合計 775.0 萬張。到了2020年底,養老機構和設施數增長至32.9萬個,而養老床位數則增至821萬張。
不過,王曉川認為,中國目前的養老機構是從傳統老年福利機構逐漸轉化和發展而來,10多年前還是以接收“三無”對象和優撫對象為主,絕大多數的老人屬于自理型。現在自理型的仍然居多,護理型的較為缺乏。不過随着市場經濟發展和需求增加,也在逐漸的進行變化。實際上目前我國正強調要增加護理型床位。同時,自理型養老機構也可以進一步細分,包括拓展至協助生活類型的服務或者專注于獨立生活類型的養老社區建設,目前在我國也能看到這一趨勢的發展。”
事實上,養老服務床位以及護理型床位的數量提高已經成為了我國“十四五”的重要工作之一。國務院今年2月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給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達到900萬張以上;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
不過,在王曉川看來,目前我國養老産業發展在“基礎建設”的完善和監管等方面還有待改進。“從美國發展曆史來,美國護理院發展也經過一個起起伏伏的過程。在快速發展時期出現了很多質量問題。目前在我們快速發展的階段,對于發展質量的監管需要尤為注意。”王曉川說,目前我們需要加強基礎性工作,包括數據庫建設以方便進行前置化動态監管;進行标準建設,包括護理級别标準、專業護理院标準、康複和長期護理标準等。
險資參與養老投資的兩條路徑
老齡化加深帶來的銀發經濟熱潮中,“保險 醫養”已經成為了被我國保險業普遍認可的趨勢。
據包虹劍介紹,我國有衆多險企選擇“輕資産”的方式切入養老布局,用采購服務或者平台撮合的方式來提供康養服務。
除此之外,重資産布局CCRC型的養老社區則成為我國許多大型險企共同的選擇。2021年中旬的行業數據顯示,我國已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為全國20餘省市提供床位數超8萬張。另外,也有部分險企采用“輕重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養老産業布局。
但包虹劍表示,盡管我國保險公司及許多房地産公司、投資公司都在投資養老社區,不過截止到目前來看,真正已經獲得盈利回報的鳳毛麟角,且盈利數可能僅為“個位數”,養老産業的投資盈利問題仍沒有清晰的答案。
那發展更為成熟的美國養老産業市場,養老投資市場現狀如何?
王曉川介紹稱,從美國的經驗來看,保險公司參與到養老行業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将其長期資金投資于養老行業,作為大類資産配置的一個資産類别,例如參與到REITs計劃中。第二個層次主要是健康險公司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參與到養老健康産業中,例如近期聯合健康決定以54億美元的現金收購LHC Group Inc.(一家大型的居家健康服務公司),以此可以更深度地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中。在這個鍊條中,保險公司可以獲得相應的健康養老數據,發現潛在痛點,在優化成本結構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升針對這些65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服務的質量,同時也能吸引他們購買其健康保險。除了保險公司之外,越來越多的私募基金、PE公司也進入了美國養老産業投資市場。而個人投資者則可通過REITs、私募基金和項目投資等方式,參與到美國養老産業的投資中。
吸引這些機構和個人的一個方面是養老産業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據王曉川介紹,例如獨立生活、協助生活類型的養老住宅這一細分市場,相對于學生公寓、酒店、辦公樓等其他細分行業來說,收益更高。
業内人士表示,從過去幾年的收益表現來看,與其他大類資産相比,美國設施型社區的收益率表現較好,相比于股票、大宗商品,收益更加穩定;相比于債券,收益率更高。
但王曉川也提醒,從投資人角度來看,并不是所有的養老社區都能有很好的收益。在投資養老社區之前一定要做好市場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其次要分析目标入住老人群體的支付能力和區域市場的競争關系。
包虹劍也提醒,目前我國很多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剛剛超過50%,而美國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大多數機構入住率在80%以上。從經驗數據來看,入住率低于70%的養老機構盈利較為困難。所以,她認為我國在“9073”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細分。“事實上随着老齡化加深和人均壽命的延長,養老機構對75歲以上的老人才真正具有吸引力。不進行市場分層盲目投入會産生很大風險。各個城市因人口流動形成不一樣的特點,如在部分二三線城鎮,空巢老人的情況比較普遍,而在北上廣深,則同時有大量空巢老人和随子女遷入的外地老人,他們對養老機構的需求也存在着明顯差異。”包虹劍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