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木質素,廣泛存在于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所有的維管植物等木質化植物的細胞中,起到強化植物組織的作用。
“我”的“植物骨架”
在自然界中,“我”總是與纖維素、半纖維素共存,合力構築植物骨架。人們把我分為三種:闊葉樹木質素、針葉樹木質素和草本木質素。一般來說,“我”在植物細胞中呈一定規律性分布,胞間層的“我”濃度最高,次生壁内層濃度次之,細胞内部濃度最少。作為自然界第三大有機資源,“我”雖然早在數千年前就被人類所使用,但至今沒能被廣泛開發。
工業生産中的“我”
在中國,“我”最早可以追溯到造紙術的發明,制漿造紙的目的在于保留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去除“我”。原料涉及麥草、稻草、蘆葦、甘蔗等。中國傳統造紙工業産生的“我”,大量存在于造紙廢液中,直接排放将會導緻嚴重的污染問題,且廢水數量之大,已成為國内工業廢水處理的一大重點難題。
國外相關的工業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來自木材水解分離出木材中的“我”;另一方面針對造紙工業的廢水問題。國外研制出了一套木材造紙廢液處理流程,首先将廢液中的“我”進行堿回收,再将回收後的我用于燃燒供能,在解決了污染問題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實現了能源的節約。
“我”的分離與提取
為了提高“我”的有效利用,國内外科學家們積極地研究“我”的分離與提取。工業化生産中,一般是在利用纖維素時将我分離、提取出來的。從科研的角度來說,人們分離、提取“我”是為了獲得純度較高的樣品,或者是具有特定結構、性質的樣品。
總的來說,“我”的分離有兩大類:一類是将植物體中除我以外的成分溶解出去,再過濾分離出不溶的“我”,典型例子是在木材水解工業中,纖維素在酸的作用下水解為葡萄糖,“我”作為水解的殘渣被分離;另一類則是将植物體中的“我”溶解,分離出其他成分再析出得到“我”。
後一類分離常見于造紙的制漿過程,又細分為兩類分離方法,前者是用含有鈣、鎂、鈉、氨的酸性亞硫酸鹽溶液,在130~140℃加熱蒸煮碎木,将原本的“我”磺化為水溶性的木質素磺酸鹽,再用石灰乳處理,即可沉析出“我”;後者是用濃燒堿液高溫蒸煮碎木或切碎的稻草、麥稭,将“我”變為具有堿性的“我”,過濾出纖維素,剩下的溶液再進行酸處理,即可沉析出“我”。
“我”的“三重人格”與諸多特長
“我”是以苯丙烷為結構單元的聚酚類三維網狀高分子化合物,共有三重人格(即三種基本結構):愈創木基結構、紫丁香基結構和對羟苯基結構,我的元素組成因植物品種和分離方法的差異而各不相同。
“我”的結構中有許多官能團(芳香基、酚羟基、醇羟基、羰基、甲氧基、羧基、醛基、共轭雙鍵等活性基團),使得“我”可以發生多種化學反應,諸如:氧化、還原、水解、醇解、酸解、光解、酰化、烷基化、硝化、醚化、磺化、縮聚或接枝共聚等。
以“我”為原料合成的樹脂在生産一般模塑零件的成本上比酚醛樹脂低,具有一定的工業化價值。“我”與天然橡膠膠乳共沉的木質素乳膠,“我”起到了補強劑的作用,從而代替較貴的炭黑,降低橡膠制品的成本。“我”還可以用作生産油田化學品的原料,提高油田開采的采油率和油品質量。
除此之外,“我”還可以用作表面活性劑、肥料添加劑、農藥緩釋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随着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将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大顯身手。
“我”的發展現狀
目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多相催化轉化研究組,在李學兵研究員的帶領下,對“我”做了大量的開發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許多成果,其中效果顯著的有:
NbOx-Ni/ZnO-Al2O3催化氫解木質素示意圖(圖片來源:Ind. Eng. Chem. Res. 2019, 58, 7866−7875)
王玉陽等人制備了一系列雙組分的NbOx-Ni/ZnO-Al2O3催化劑,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在加氫反應中起到促進作用。
在這個催化體系中,Ni和NbOx有效地打破了C-O鍵,ZnO-Al2O3則起到阻止加氫産品的再聚合,成功地将“我”解聚成芳香單體和低聚物。
通過實驗證明了“我”的氫解反應是金屬催化反應,提出了“我”的氫解包括激活C-O鍵和打破C-O鍵兩個過程。NbOx的引入促進了Ni組分的減少,提高了催化性能。
木質素衍生碳鑲嵌鎳納米顆粒催化劑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Bioresource Technology 289 (2019) 121629)
科研人員以“我”作為碳源,制備出了木質素鑲嵌鎳納米顆粒催化劑,并通過一系列的表征技術研究了該催化劑的結構、電子性能及“我”的解聚效果。所得單體産物主要為芳香族化合物。同傳統的碳負載鎳催化劑相比,增強了斷鍵能力,表現出了良好的解聚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産品的單體收率和生物油收率,實現了“我”的充分利用。
這就是“我”——木質素的應用曆程。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