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15:13:04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紅薯這種普通的農作物,在很長一個時期,曾是普通民衆的主要口糧。中國清代中期出現了康乾盛世,人口大量增長,這一方面是土地政策的調整,康熙時規定永不加賦,雍正時又實行了攤丁入畝。另一方面和甘薯的興起有密切關系,我們就來說說紅薯的曆史。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紅薯原産我國還是引進物種)1

據清代陳世元《金薯傳習錄》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發現當地朱薯産量高耐旱,容易成活。他躲過邊境檢查,秘密帶回紅薯的藤條,并試栽成功,經經巡撫金學曾支持,在福建大力推廣,救活很多饑民,所以人們将朱薯改稱金薯。一般認為這是紅薯就是在此時傳入中國的。因為這種紅薯從國外引進,又稱番薯。

紅薯由中美洲或南美洲人馴化,瑪雅人曾經種植。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航海到中美洲群島時,發現了紅薯,并帶回國内獻給女王,而菲律賓的紅薯正是西班牙殖民者帶入的。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紅薯原産我國還是引進物種)2

《說文解字》中并無薯字,這不奇怪,因為紅薯從明代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國的。《說文解字》有薯的異體字“藷”,讀為zhū,釋為:藷蔗。根據《說文解字注》即今天的甘蔗。按《正字通》藷有另音,讀shū,即薯蓣。指今天的山藥。《正字通》蓣字條下特别指出,薯蓣籠統的來說指山藥,但具體又有分别,這就不能不到西晉稽含的《草木狀》。

他中第一次提到甘藷(shu)一詞,并指出這種植物根如芋頭,可以蒸食,暴曬後可以作為幹糧儲備,主要生産在珠崖地區(今海南島地區)。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紅薯原産我國還是引進物種)3

其實,最早的記載還見于東漢楊孚的《異物志》,記述了海南境内,少數民族的生活情況。在頭皮上雕刻花紋,把耳廓镂刻成條狀,連在臉上,一直下垂到肩膀上。說他們“食藷,紡績為業。”根據賈思勰《齊民要術》所引:楊孚在《異物志》中說過:甘藷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專食以為米谷。明确指出,這是的藷與芋頭是不一樣。

文豪蘇東坡曾貶居海南,他有詩道: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和陶酬劉柴桑》)他的弟弟蘇轍在《追和陶淵明詩引》中提到:東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可見這裡的薯蓣的确不是芋頭,并且也有了紅薯的稱呼。

再往前推,文獻中還有更早的記載,這可以追溯到山海經。《山海經·海内南經》: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郭璞注:“锼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穀,噉蚌及藷藇也。這和楊孚的記載何其相似。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紅薯原産我國還是引進物種)4

《山海經·北山經》:又南三百裡,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郭璞注:“根似羊蹄,可食;曙豫二音。今江南單呼為儲,語有輕重耳。” 清代郝懿行疏:即今之山藥也。郭注告訴我們藷就是藷藇。我們可以推想,也就是薯蓣,形聲字聲旁寫法不同而已。

紅薯種植推廣開後,引起了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關注,他在家守制期間,恰遇當地出現了洪澇災害,出現饑荒,他立即上書皇帝,請求赈濟災民。恰在此時,他了解到南方福建地區有紅薯這種農作物,他托福建商人為他帶來薯種,經他試種,在家鄉上海成功。為此,他特别寫了《甘薯疏》,這是徐光啟研究農學的第一部作品。由此,紅薯的種植區域又得到了擴大。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紅薯原産我國還是引進物種)5

紅薯又叫苕,或紅苕。

《詩經·小雅·苕之華》裡說:

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紅薯是從哪國引進(紅薯原産我國還是引進物種)6

不過,這裡的苕,并不是紅薯。《毛詩故訓傳》:苕,陵苕也,將落則黃。鄭玄注:陵苕,今謂之淩霄花。本草謂之紫葳。蔓生,依緣樹木,皆黃花,少見有白花者。依《爾雅》:苕,黃華稱蔈,白華稱茇。這樣我們就明白原來詩經中的苕是淩霄花。就是現代詩人舒婷《緻橡樹》中提到那種植物。

紅薯是除稻米麥子玉米外,在我國居于第四位的糧食作物,它可以加工成紅薯粉,紅薯幹,紅薯粉條,紅薯果醬等食品。不過随着人們口糧的豐富,早已不靠高産的紅薯填飽肚子啦。土豆有望趕超紅薯,坐上第四位的寶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