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21:24:27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孔子君子修為讷于言而敏于行)1

我們知道,言與行是人主體活動的兩種方式,而語言又是與人溝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

夫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讷言”以寡失

對于說話,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讱、讷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讷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據說孔子在家鄉行走,就常常是這般恭順溫和、不善言辭的“讷言”形貌。

對于為什麼要“讷言”,孔子給出的回答是:“禦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一味逞口舌之利,以應對快來對付人,這是常招人讨厭的,而約束自己、言語簡約的人普遍行為合規、過失較少。

放言易、力行難,在日常的為人處世過程中必須笃行“讷言”。

《詩·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白圭的斑點可以磨掉,而說出口的錯誤無法挽回,這是強調慎言以避免失言。孔子門徒南容對這幾行詩句極感興趣,反複誦讀,孔子以此認為南容大可造就,就把侄女嫁給了他,據此可見孔子對“讷言”的看重。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孔子君子修為讷于言而敏于行)2

“讷言”以成信

“讷言”,也有成就信用的意思。

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一個人言語過多,就會有不能兌現之言,反而喪失了信用,是“巧言亂德”或自取恥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誠信,還是少說話、不空言為好。

孔子曾對學生說:“予欲無言”,表示他準備不再說話了。老師不說話怎麼教育學生呢?

孔子解釋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天什麼話都不說,但春夏秋冬依次更替,沒有紊亂和差失,這才是一種高度的誠信品格。

孔子一再強調:“巧言令色,鮮矣仁。”甘美悅人之言,喜狎悅人之色,很少出于仁德之人。相反,“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是接近德性的正道。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孔子君子修為讷于言而敏于行)3

“讷言”以多思

“讷言”體現着主體的謙遜、勤學和深思,他把“讷言”視作智識積累和提升的重要環節。孔子平時處事“溫良恭儉讓”,這種謙遜恭讓,就包含多聞以求學思之意。

他曾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主張遇事多聽多看,保留疑問,弄清問題,再将有把握的部分說出來,“讷言”在此是多思多問的環節。

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機靈敏銳,長于言談,顔回木讷如愚,好學善思,所謂“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當着子貢的面評價說,你子貢的确是趕不上顔回。在孔子看來,讷言多思自然優于善言少思。

而“讷言”也是智慧的體現,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明智的人不随便說話,随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隻有通過不言和愚鈍才能免于流俗,才能堅守自己内在的智識,做到大智若愚。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孔子君子修為讷于言而敏于行)4

讷言”求時中

“讷言”并非要求人不說話,孔子說:“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話還是要說的,但不能随便地說出來。

“讷言”必須講求“時”和“中”。即看準時機,在該說的時候才說,在該說的時候就說。

孔子認為:“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與人交往,對方沒說到就搶先說,是急躁;對方說到了還不說,是隐瞞;不看對方臉色就貿然說,是“眼瞎”,這三種過失都是因為沒把握好說話的時機。所以,講求“時”是“讷言”的重要原則。

同時,說話也不能誇誇其談,徒逞口舌之能,而必須切中要害。

一個人在說話時必須要慎重考慮,善于言談的,不會留下把柄,這種無過失的“善言”即服從于所謂“不言而善應”的天道,也合于“以其言下之”的謙卑方式” ,這是人們應該追求的一種處世方式。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感悟(孔子君子修為讷于言而敏于行)5

讷言”而“敏行”

言與行是個體生命活動的兩個維度,也是其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方式。

孔子曾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他認為人的許多思想和理念應當用行動來表達,行動是最好的語言,也是獲取智慧的最佳方式。

孔子主張要用 “敏行”輔助“讷言”, 根據“敏則有功”的理念,孔子認為敏行是成就功業和完成人格的根據。所以他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隻要有能力,行動就能證明自己,用不着擔心别人不了解。由此可見,他堅信行為是最好的語言。

《易傳》提出“天行健”,認定天通過四時運行和生成百物的“行”來成就功德,其無言而行、以行為言,正是“讷言而敏行”的理想典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以上種種,無不映照着孔子讷言而敏行的思想智慧,有志之人要謹記于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