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社會科學六大基礎學科

社會科學六大基礎學科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13:33:47

社會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作者:蘇迎科學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社會科學六大基礎學科?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社會科學六大基礎學科(科學是什麼)1

社會科學六大基礎學科

作者:蘇迎

科學是什麼?

查閱一下,百度是這樣定義科學的:科學,本指分科而學的意思,後指将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 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定義,因為它強調了科學研究的成果,即人類積累的知識集合,卻完全忽略了科學的實質和精髓,即觀察-猜想-驗證-更新的方法和過程。

科學不止是一系列人類積累的知識和事實證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手段,更是一套方法和過程。

科學實際上是通過觀察得到假想,然後盡可能地收集事實證據,進行批判性的、合乎邏輯的推理來檢驗假想,不斷更新認識的步驟。這樣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和過程才是科學的實質和精髓。

這套方法和過程最終彙總為一套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知識體系。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在不同的階段,受人類的認知手段的限制,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不是一樣的。從一開始基于本能和條件反射對自然界的應激反應,逐步借助語言的出現,人類一直在尋求對自然界邏輯自洽,且基本符合既定事實和對未來預測的認知體系。這套體系最早是傳說、宗教以及各類哲學流派,最終在歐洲文藝複興後,人們則越來越多地接納了科學。就目前而言,在各種解釋自然界以及宇宙的知識體系中,科學可以毫無愧色地說,即使現在的解釋仍有瑕疵,科學仍是所有知識體系中最與世界運行本質接近的那一個。

當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後,人們開始逐步認同科學的力量,肯定科學的成就。科學的成就其實僅僅是科學方法和過程的足迹——科學之所以重要和強大,不僅是因為這些成就和足迹,更是因為科學給了我們接近真相的方法。

科學研究的成果經常是暫時的——即使為當時所有的事實證據所支持,日後在新的證據面前,在這種不斷的驗證和更新步驟中也會有很多被推翻。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會讓我們更清楚,目前科學研究的結論哪些是被現在的證據支持的,哪些是存疑的,哪些是否定的。等有新的颠覆性證據出現時,我們又可以用同樣的思維方式,最有效地重新歸納,哪些結論進一步得到了證實,哪些結論變成了存疑。

所以當你讀到科學研究有不同的結果,甚至有時前後打嘴巴的時候,不用太驚奇。這就是科學認識世界的過程和方法,不斷在新的證據面前懷疑、否定、更新和進步。有争論,有反複,很緩慢,但每一步都是踏實的、有根據的、真實的,總的趨勢是漸進、遞增。而不可質疑的,不會發展的,則永遠不會是科學。

“對科學家而言,當有了新的證據時,改變自己的想法并非過錯。正是科學家的超然,你可以稱之為科學的冷血,使科學的應用和對人類的進步是殺手級的。”(《科學的戰争:他們為何圍觀科學?”》”Why Do Many Reasonable People Doubt Science”, Joel Achenbach, National Geographic, March 2015)

科學的世界裡沒有終極真理;科學家承認人類認知的有限,承認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目前不知道的,甚至是永遠不可能完全了解的。對于未知的問題,科學的态度就是,承認我們不知道或不确定,同時将這種存疑放在一邊,繼續尋找證據,試圖接近真相。

在牛頓,甚至達爾文的時代,科學距離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并不遙遠。在歐洲上流社會的沙龍裡,名媛紳士有時會是個時髦話題,是體現談話者學識修養的一個顯示個人格調的利器,一些科學家也被作為重要嘉賓被邀請參加上流社會的社交。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的爆發性發展,使得科學出現了專業化和細分化的特點,科學家在實驗室從事的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論文,對科學界之外的人士,以及科學界之内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來說,都存在實在而深刻的隔膜。這種隔膜,往往會讓社會公衆對科學産生深深的誤解,繼而反對和抵制科學。

攻擊科學的人多半對科學究竟是什麼不理解或者有誤解。他們看到科學不願意在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夠的情況下去做與證據份量不相符的推理和結論,看到科學在說“不知道”、“不确定”、“讓我們再找找或者再等等再說”,他們把這認為是科學的無能。他們隻看到了科學在猜想-驗證-更新的過程中那些試錯的腳印,隻看到科學不斷地對自己懷疑和否定,卻看不到正是通過這些反駁,科學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艱辛卻是紮紮實實地往前拱。

而在我國各種各樣的質疑科學的運動中,總是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不管是宗教和另類醫學,一方面總是以宣稱自己是科學的為榮,另一方面,卻不斷地貶低科學,力圖将科學踩在腳下。這種既需要借助科學的光芒,又否認科學光芒的現象,其本質上是其内在知識體系的不自信。

而這種對科學萬能的期待,對科學“無能”的失望,本質上是對科學的一種宗教式期許,而科學本身恰恰反對的是對科學的任何神化和全能期許。當科學的“無能”讓這些人失望至極,轉而尋求其他知識體系時,雖然他們會因對方的全能性承諾,而獲得短暫性的愉悅和平靜,但長久看來,基于解決問題手段的匮乏,他們必然最終陷入心靈雞湯或者其他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而科學與其他知識體系最大的區别,恰恰是科學不是宗教,不具備宗教的任何特征。科學不需要被崇拜。

作者簡介:蘇迎,統計學博士,近十餘年來在美國制藥業支持臨床實驗和病理學研究。深感榮幸能有機會和醫藥業的其他科學家們并肩作戰,一窺科學的實質,用科學的方法和态度為人類的健康做着踏實的點滴探索和貢獻。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雜志2016年1月刊《評論》欄目。

閱讀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科學家”公衆号(kexuejia2016),查閱曆史内容。

《今日科苑》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社會性科技期刊。緻力于發揮老科技工作者培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與青年科技工作者聯系溝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傳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經驗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養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的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