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著名的客車品牌中,除了曼恩旗下的NEOPLAN(尼奧普蘭)客車公司外,奔馳商用車旗下的SETRA(賽特拉)客車,也在世界客車發展曆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實最早的時候,賽特拉客車還不叫賽特拉,它有一個我們更為熟悉的名字—— Kässbohrer ,中文翻譯過來就是——凱斯鮑爾。那麼,凱斯鮑爾是怎麼白手起家的,後來又是怎麼變成賽特拉的?接下來,小編就為讀者們詳細講述賽特拉SETRA品牌客車的輝煌發展曆史。
很多人可能已經了解了,“凱斯鮑爾”其實是個姓氏,也就是這個品牌創始人卡爾.凱斯鮑爾( Karl Kässbohrer )家族姓氏。
凱斯鮑爾家族的發源于德國烏爾姆(Ulmer),這是座歐洲最為古老的城市 ,始建于1480年的Fischergasse 23棟樓,見證了這一家族幾代人的成長經過, 卡爾.凱斯鮑爾的父親喬治( Georg )及其八個兄弟姐妹也在這座樓中長大。
1864 年 Karl Kässbohrer(卡爾.凱斯鮑爾)誕生
卡爾.凱斯鮑爾出生于1864年, 是家庭中的第三個兒子,他能從事貨車、客車的制造,其實十分的偶然。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他的哥哥們都學習了造船技術,但他的父親卻為他選擇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也是一份更有希望的職業。 因此,卡爾随後在烏爾姆市一位著名的馬車生産車間裡,開始學習輪辋、馬車和其他木制農具的制作技術。
在創辦自己的車輛制造公司之前,卡爾還曾在奧地利維也納著名的高級馬車制造商那裡工作将近十年,這些艱辛的成長歲月,對于他後來的創業發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1893年 貨車制造工廠的開端
1893年,當時已經29歲的卡爾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在此之前,他還将公司開業的消息發布在烏爾姆Tagblatt日報上。 1897年,這家工廠交付了第一輛非常承載式車身的貨車,并在使用手冊中标識:“豪華和商用車輛的生産商”。
從1907年開始,“ Wagen fabrik Kässbohrer(凱斯鮑爾貨車廠)”正式更名為Ulmer Karosseriefabrik KarlKässbohrer”“(烏爾姆凱斯鮑爾車身工廠 )”。
1896年 創新發展的開端
其實那時候說是貨車制造廠,由于動力主要還是馬匹,更準确意義上應該是馬車制造廠,下圖為卡爾.凱斯鮑爾在他的馬車制造企業開業後不久(1896年),設計出來的比較前衛的狩獵車型,不難看出,它就是一輛馬車車型。
也是從此之後,卡爾.凱斯鮑爾便開始了他的創新之路,盡管當時烏爾姆市的大多數新車,都是從斯圖加特或慕尼黑銷售而來,但這并沒有阻止卡爾.凱斯鮑爾進行他自己的車輛制造計劃。 慢慢地,諸如Landauers、Victoria車和很多新造型的馬車被添加了到其産品系列中。
1899年 公司有史以來第一台巴士誕生
最為劃時代的創新在1899年,在這一年, 卡爾.凱斯鮑爾的公司生産出了一台用于烏爾姆市的,可乘坐多人的“旅遊觀光馬車”,該車型由四輛馬車推拽, 在晴朗的天氣裡主要以下圖中所示的“敞篷”為主,即使遇到陰雨天,在座椅側面的支架帶有可拆卸車頂上裝的預留孔位,可以保護多達18位乘客免受雨雪的影響。
毫無疑問,這款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也是這家公司後來主推的各類“豪華巴士”的鼻祖車型。
進入20世紀,由于内燃機的應用,此前車輛的動力——馬匹,就逐漸的被取代了, 卡爾.凱斯鮑爾的公司也順勢推出了内燃機動力的車型。
上圖就是卡爾.凱斯鮑爾早在1907年為當地的啤酒廠制造的多用途客貨兩用車型,車身下方的地闆展開後成為帶有軟墊的靠背座椅,明顯的看出,它已經使用了内燃機動力。據了解,該車型周一到周五期間用于烏爾姆市内的啤酒桶運輸工作,而在周六、周日,它則作為市内短途旅行的觀光巴士使用。
1910年2月, 卡爾.凱斯鮑爾設計的這款多用途客貨兩用車型通過專利申請。
二十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于德國軍隊的解散,卡車的需求開始下滑,德國各個城市對長途客運巴士的需求量則逐漸增加,因而 卡爾.凱斯鮑爾帶領工廠的20名員工進入了令人興奮的輝煌十年,在此期間,伴随着實心橡膠輪胎和更強的車架的底盤的進步, 卡爾對巴士車身的創新仍不斷湧現,包括白蠟木或橡木的木闆用于配置高端車型等等。
1922年,卡爾與兒子Otto Käsbohrer(奧托.凱斯鮑爾)采取分工負責制的方式進行新車型的創作發展, 卡爾看到了公路貨運領域的巨大商機為此運輸業開發大噸位貨運上裝;而兒子Otto則負責建造馬車、汽車和客車車體。父子二人不僅表現出巨大的野心,而且表現出非常典型的的毅力以及強烈的家族使命感。
1928年,全面加強客車業務
1928年,卡爾.凱斯鮑爾接手了烏爾姆市的Neuer&Thieme車身制造廠,便開始進一步加強客車生産制造水平。 上世紀20年代,歐洲各種各樣汽車廠生産的客車款式大緻相同,為了獲得更好的市場份額,卡爾公司成功地研發出了更舒适,更先進的巴士車型,如在1929年推出的第一台帶有天窗和上部玻璃幕牆的全景旅遊車型,成為後來許多高端豪華巴士的雛形型。
20世紀20年代後期,凱斯鮑爾工廠靠隻生産用于客車,卡車和牽引車的車身,獲得穩步發展并得以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中幸存下來,這類業務在今天依然處于成熟化運作之中。
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于歐洲許多公司同時具備客運和貨運經營業務,一些運營商發現,僅為客運購買巴士,産生的單方面收益會帶來巨大的财務風險,而購買政府補貼的多功能車型還可以減少稅收,因此,這一時期,所謂客車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多功能适應性。
卡爾.凱斯鮑爾和他的設計師意識到了這一挑戰,并提出了一個出奇簡單解決方案。1930年,基于載重級别6噸的MAN品牌卡車底盤改裝而成的多功能車型,可以在短短幾分鐘通過改變上裝布局,實現貨箱與帶有30個座位的客車車廂的靈活轉換。
1935年 第一台流線型客車誕生
當時,内燃機的動力還都比較弱,為了達到更高的行駛速度,制造商必須制造盡可能輕巧和精簡的車輛,當時除乘用車外,旅遊巴士也采用這類低風阻的流線型設計。
從1935年開始,第一批流線造型的客運巴士駛出凱斯鮑爾工廠,并陸續投入到了當時德國國家鐵路公司運營的公路客運線之中,服務了成千上萬的德國公衆。
1935年 凱斯鮑爾第一款大容量公交車誕生
除了流線車型的創新,凱斯鮑爾的創新還包括車輛承載人數的巨大提升。
上世紀30年代初,當時的客車巴士最多承載40人,使用半挂車運輸人員的想法,則大大改變了這種情況。 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凱斯鮑爾生産出了全球最大的牽引式客車,最大可容納170名乘客。 下圖這款奔馳的長頭卡車被用作拖拽客車車廂的牽引車,盡管其總長度達到18.7 米,但牽引式車廂通過性還是非常出色。
直到30年代末,公司根據市場需求,還大量生産了類似的三軸和四軸的超長客車車廂,設計可容納80至100個座位。
1935年 全景天窗設計的開端
大容量客運車輛僅作為凱斯鮑爾工廠創新車型的一部分, 當時歐洲客車外觀設計,大部分将注意力集中在巴士的外形和技術創新方面。
而凱斯鮑爾則已經開始了向具有更好的乘坐體驗以及旅途享受轉變, 比如當時推出的這款采用全景天窗的車型,新的躺椅不僅可以縱向調節,甚至可以橫向調節。其前部安裝有折疊桌、閱讀燈,車廂前部帶有冰箱、車載酒吧、衛生間以及衣櫃,甚至收音機都在這款當時的車型中融入進來。
九層之台,起于壘土,這便是凱斯鮑爾Kässbohrer品牌的早期發展史,作為這家“百年客車老店”創新發展的基礎階段,我們可以看出,即便當時沒有高超的科技研發中心,但憑卡爾.凱斯鮑爾超人的智慧,他已經走出了一條與衆不同的創新之路。
1950年,凱斯鮑爾工廠正式更名為賽特拉( SETRA )客車公司,從此開始緻力于專業豪華型客車的制造工作。這也預示着公司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那麼,在此後,凱斯鮑爾的公司還有着怎樣的輝煌曆史,敬請期待賽特拉客車發展史大科普(二)——賽特拉之後,凱斯鮑爾家族帶給我們那些經典客車!
圖/文:BOVA33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