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寒冷又漫長的冬天到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學會“冬眠”,睡上幾個月,睜開眼睛的時候,就已經是春光明媚的季節了。不過,我們都知道,人類是不會冬眠的,那麼,未來我們有辦法通過科技手段,來實現“人工冬眠”嗎?
人類冬眠或指日可待!
如今,北半球的春天已經到來,而這個時候,很多科學家也在期待着第一批醒過來的實驗動物——一群毛茸茸的小矮狐猴。
什麼是小矮狐猴呢?這是一群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在1966年,又重新現身于馬達加斯加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特點是,矮小、有袋,同時,作為靈長類動物,它們也是人類的近親之一。
我們都知道,雖然地球上冬眠的動物有很多,不過,哺乳動物中冬眠的卻不多見,而靈長類動物中,可以進行冬眠的更是不多了,小矮狐猴就是其中之一,它們也是人類想要搞清楚動物冬眠機制的最好實驗對象。
在馬達加斯加的野外,小矮狐猴們在冬季到來的時候,都會冬眠,而在實驗圈養的環境中,科學家們也同樣完美複制了它們的野外生存環境,這樣一來,這些小矮狐猴們仍然可以在圈養的狀态下,也進行和野生小矮狐猴一樣的冬眠。
研究者表示,在馬達加斯加,小矮狐猴們甚至可以連續7個月都再冬眠,而在冬眠之前,它們會在身上,特别是尾巴上儲存足夠多的脂肪,這樣一來,即使冬眠時間非常漫長,它們醒過來的時候,也仍然是毛茸茸的,肥嘟嘟的。
在所有的靈長類動物中,小矮狐猴是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親戚,這也意味着,人類可以在它們的身上學到很多,事實上也的确如此,經過一個冬天的觀察研究,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它們的冬眠機制:心率持平、體溫驟降、呼吸變慢。
小矮狐猴們在冬眠到來的時候,它們呼吸到底有多慢呢?簡單來說,一開始科學家們甚至還認為它們已經死掉了,因為他們在呼吸間隔的過程中,竟然可以間隔21分鐘左右的時間。要知道,人類哪怕隻是間隔(憋氣)1分鐘左右的時間,都會覺得難受。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在小矮狐猴的基因中,本身就攜帶着“冬眠基因”,此外,它們的長壽機制,或許也與它們每年都會用大約50%的時間來冬眠有關。
科學家為何要研究小矮狐猴冬眠?
對于現代人類來說,冬眠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甚至如果人類冬眠了,那麼,人類文明可能會毀之一旦,因為如果所有的人類在冬天到來的時候,都會全部陷入沉睡,那麼,幾個月後醒來,或許世界早已經因為意外事故大變樣了。
即使沒有意外發生,人類的各項設施也會因為無人看管,而導緻沒有辦法繼續使用。說起來,冬眠的動物之所以冬眠,是因為它們在冬天很難獲得充足的食物,如果不冬眠,那麼,新陳代謝就會迫使它們需要更多的食物,這樣一來,它們就會在饑寒交迫中死亡。
所以,冬眠對于動物們來說,事實上也是一種求生的辦法。不過,對于人類來說,雖然在地球上無法進行冬眠,但是,未來的太空航行中,卻可以通過這種辦法,讓我們保持生命特征,有機會去往更遠的地方。
比方說,如果未來人類的飛行速度沒有辦法大規模提升,那麼,人類想要去往更遠的星球,哪怕是木星系統,都需要數年的時間,如果人類從地球出發後,就可以進入到“休眠倉”之中,等到快抵達目的地了再醒過來,由于低溫節能,即使時間已經過了幾年,宇航員們仍然是可以保持年輕體魄和活力的。
在科幻片中,我們已經看過了大量類似的鏡頭,同時,現代科學也發現,如果人類可以将體溫降低,人類也可以延長壽命,這意味着,低溫導緻新陳代謝變慢,的确可以讓人類變得更為長壽。
幸運的是,雖然人類沒有“冬眠”的技能,但是在大自然中,我們卻有着很多優秀的“老師”,比方說小矮狐猴。
伴随着第一年的冬眠研究順利結束,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為它們準備、籌備第二次的實驗冬眠了,希望一切順利,也希望人類可以早日破解冬眠難題,幫助人類去往更遠的地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