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石柱特色産業

石柱特色産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2:06:17

石柱特色産業?9月24日,中益鄉最大的養蜂戶陳小平在自家蜂場内檢查蜂箱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攝,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石柱特色産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石柱特色産業(重慶石柱深山裡的)1

石柱特色産業

9月24日,中益鄉最大的養蜂戶陳小平在自家蜂場内檢查蜂箱。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攝

9月23日,中益鄉正在舉辦農民豐收節。中益鄉宣傳部供圖

中益鄉打造的中華蜜蜂小鎮的美食街,房屋刷成了蜂蜜黃色,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攝

當地利用地廣林地面積大、蜜源植物種類多等優勢養蜂,蜂蜜産業促增收,帶動村民脫貧

從87歲農婦馬培清家院落中擡眼望去,對面的山峰上,題寫着“中華蜜蜂谷”幾個大字。

馬培清的房屋是一幢嶄新的三層姜黃色小樓,圓形竹箕裝飾着陽台上的木樁,上面貼着紅色對聯:幸福中國,甜蜜華溪。

馬培清所在的華溪村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這裡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9年4月15日,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學校、農村,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脫貧攻堅是我心裡最牽挂的一件大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麼樣。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在馬培清的院子裡,同村民代表、基層幹部、扶貧幹部、鄉村醫生等圍坐在一起,共話脫貧攻堅。

2018年,中益鄉把養蜂作為了主導産業。通過“甜蜜的産業”來帶動村民緻富。馬培清家也通過養蜂、種植中藥材等,去年家庭收入4萬多元錢。

今年6月,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539戶1840人全部達到了脫貧的标準。

養蜂就像養寵物

8月底是取蜜的時節。天一擦黑,中益鄉鹽井村35歲的陳小平開始取蜜。他穿着一身迷彩色防護服,手戴橡膠手套,頭頂一盞紅色探照燈,雙手使勁抖幾下排滿了六角形蜂巢的蜂脾。

直到大部分的蜜蜂脫落,再用刮闆将成熟蜂蜜刮進木桶,放入搖蜜機。

他是鄉裡最大的養蜂戶,養了600多個蜂群。作為打造中的“中華蜜蜂小鎮”,中益鄉一共有470戶蜂農,養殖了8000多群中華蜜蜂(簡稱“中蜂”)。

如果是白天,能看到細細的蜂蜜絲黏着,像黃色的液體綢緞。陳小平不會講花哨的話,他憨厚地笑,“養蜂就像養寵物,隻要你心細就行。”

自從養殖中蜂之後,陳小平整天都觀察着蜂群的狀态。早晨5、6點鐘,他的蜜蜂就結隊從蜂箱裡出來,開始了一天的采蜜活動,直到天黑才回來。陳小平有時琢磨,“蜜蜂和人一樣,勤勞、愛幹淨。”

五倍子花盛開的季節,樹幹上“嗡、嗡、嗡”地圍滿了蜂群。中華蜂區别于西蜂,是中國獨有的蜂種,它體軀較小,頭胸部是黑色,腹部黃黑色,全身披黃褐色絨毛,喜歡零星蜜源,不追趕花期。

按照陳小平的理解,中蜂個頭小,性格也斯文,喜歡細嚼慢咽。

由于武陵山區山形複雜,從低到高的山坡上,都生長着各類蜜源植物,陳小平不需要像北方的蜂農一樣轉場,過着追花逐蜜的生活。他在村裡設置了五六個場所,定點養殖,一年取一次蜜,今年收了4000多斤蜂蜜。

如果天氣再好一點,他預計能收七八千斤蜂蜜。他把老家的房子改造成蜂場。蜂場還沒完工,一堆堆的磚頭和水泥摞在院壩裡,他甚至設想,在門框的磚縫裡飼養一群蜜蜂,遊客來的時候,能看到蜜蜂排着隊,在門框上飛進飛出。

去年陳小平賣了2000多斤蜂蜜,加上賣蜂群,掙了将近30萬塊錢。他的蜂群在成倍繁殖,他的生活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走不出窮困,原地踏步。

“我們世代都是蜜蜂的守護者”

陳小平的爺爺是一個養蜂人。在他的印象裡,爺爺養蜂也是祖輩傳承下來的。

他們用古法傳統養殖,“把泡桐樹的芯掏空,做成木桶,用竹條箍住,在桶的内側塗上一層焦黃色的蜂蠟,野生的蜜蜂自然地被吸引過來。靠天吃飯,運氣好蜜蜂就多。”

中益鄉位于武陵山區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位置偏遠、土地貧瘠。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深居簡出,以挖黃連、養蜂為生。

雖然有養殖中華蜜蜂的傳統,但過去缺乏規劃引導和産業項目載體,蜜蜂産業、旅遊産業始終都沒有發展起來。

陳小平父親這一代,已經漸漸看不到養蜂的價值。年輕時,他父親選擇去外地打工,成為一名伐木工人。在廣東惠州的林場,每月能賺三四百塊錢。

讀書時,陳小平跟随父親來到廣東一段時間,後來又返回老家。

結婚後,陳小平先是買了一輛面包車拉客,之後養殖牛、羊。

2018年前後,當地政府發現,該地有着絕佳的養蜂條件:地廣林地面積大、蜜源植物種類多、飼養蜜蜂曆史悠久。該地發展中蜂産業的氣候、植被、曆史條件都比較适合。

于是,中益鄉提出農旅融合發展的思路,決定大力發展中蜂産業,規劃建設中華蜜蜂産業園,打造以“中華蜜蜂谷”為品牌的特色生态旅遊目的地。

陳小平看到了商機,準備重操祖業。那時,鄉政府請來技術專家,每天開培訓課,陳小平風雨無阻地去上課。

一開始并不容易,他需要操心蜜蜂是否生病、蛀蟲、蜂群打架,以及秋繁、越冬等事宜。

“我們世代都是蜜蜂的守護者。”縣裡的技術員向光偉告訴陳小平,“我們要做出環保、生态,真正有品質、口碑的高端蜜。”

向光偉每次來他家,總是輕輕提起巢框,觀察蜂量是否充足。他對陳小平說,蜜蜂喜歡安靜,動作粗魯了,它就變得暴躁。蜂箱不能放在有噪音的地方。“你的技術沒多大問題,抓緊把蜂場建好,給全鄉起一個示範帶動作用。”

中益鄉鄉長劉登峰設想的是,如何帶動蜂農更積極地創收。他們準備布局蜜源植物,擴大養殖量,通過評定星級養蜂戶、蜜蜂人家等方式,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同時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農業産業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光靠市場,它的競争力有限,農民的信心也會随着市場的價格波動。評定星級養蜂戶以後,我們收購他蜂蜜的價格,比一般蜂農要高,且随着星級的晉升,有一定的補助。”

在陳小平的設想下,明年他的蜂場就能完工。那時,圍牆上是蜜蜂的彩繪,後山搭起草棚,擺滿蜂箱,可供參觀。他不僅賣蜂蜜,也做認養蜜蜂的生意。客戶買他的蜜蜂,每年繳納一點兒管理費,他代為養殖,取來的蜜全部寄回給客戶。

“甜蜜”事業帶動脫貧

養蜂逐漸在鄉裡普及起來,成為貧困戶增收的主要渠道。

馬培清的兒子陳朋,49歲。因長期酗酒,2014年,他患上了酒精肝、腦血管堵塞、高血壓等疾病,住院花費2萬多塊錢。兩個兒子上學也要錢,這一年,他們被識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平時,陳朋種洋芋、玉米,日子艱難又清苦。

在村支書王祥生的印象裡,陳朋早上出工要先喝二兩酒,再醉醺醺地扛起鋤頭往地裡走,不到中午,又回家喝兩口。

今年3月,陳朋養殖了8群中蜂。白天在鄉裡務工,傍晚時分,從工地回來,他總是爬上山坡,細心地清潔蜂箱,查看蜜蜂是否健康、有無害蟲、産卵過程等。未來,他準備擴大規模到50群。

母親馬培清發現,陳朋發生了轉變。他改掉了酗酒的毛病,每天早出晚歸,參與建造了蜜蜂橋、農貿市場、吊腳樓等工程,除了養蜂,還承包了5畝黃精自己管理。

“書記視察後的一年以來,我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陳朋說,他添置了一台大彩電和洗衣機、雙開門的冰箱,安裝了熱水器和沖水馬桶,去年家庭收入4萬多塊錢。

對于63歲的華溪村村民譚登周來說,養蜜蜂曾是他的夢想。

夫妻倆大半輩子都過着貧苦的生活。2014年,譚登周夫婦建檔立卡成為貧困戶。他們在家裡養了兩頭豬,種植辣椒和水稻,勉強糊口。

2019年,譚登周向駐村副書記羅風華提出,想養幾群蜜蜂。不久後,屋後的山上就擺上了五個新蜂箱。

進入9月後,雨水逐漸多了起來。每逢陰雨天,他就挂心着自己養的蜜蜂,沒法出去采蜜。于是,他花了700多塊錢買了蜂糖水,給蜜蜂補充食糧。

一聊起蜂蜜,譚登周的臉上便浮現了笑容。有遊客來他家拜訪,就會拎幾瓶蜂蜜帶走。他的蜂蜜因為是中藥材五倍子的花蜜,品質好,一斤能賣到150元。不少城裡人特地來詢問購買。

在羅風華看來,這一年譚登周的精氣神好了不少。以前,譚登周總是佝偻着腰,縮在角落裡,寡言少語,整個人灰暗暗的,眼神裡沒有陽光和希望。“現在他身體好轉了,跟别人接觸也多了,想靠自己的勞動去生活。”

村裡第一個“中字号”企業

2017年9月,華溪村收到一家企業的10萬元扶貧捐款。當時村裡正發展生豬産業,不少村民建議,用這錢買幾十噸豬飼料,免費發給貧困戶。

華溪村第一書記汪雲友不贊同。華溪村戶籍人口542戶1466人,其中貧困戶87戶301人。如果按此建議辦,受益人隻能是貧困戶,且豬飼料用完後便沒了,是典型的“輸血式”扶貧。

汪雲友想,何不用這10萬元當啟動資金,整合其他扶貧資金,帶動村民入股成立公司發展産業,“生”出更多錢呢?

他們最終決定把錢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這個想法得到縣裡的支持,并引來了一筆90萬元的幫扶基金。

華溪村以村集體股份和部分村民出資共同入股的模式,2017年11月,成立了石柱縣中益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們戲稱這是村裡第一個“中字号”企業。

32歲的姑娘成世芳,現在擔任中益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

成世芳說,公司主要售賣農産品,并與重慶的兩家公司合作經營蜂蜜加工扶貧車間。蜂蜜是公司的主要産品,通過收購散戶的蜂蜜在車間進行罐裝。中益鄉農戶的蜂蜜産品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北京、上海、廣州等50多座城市。目前公司已打造了兩個蜂蜜自主品牌,分别是“華溪村土蜂蜜”和“三峽蜜罐”。

9月26日中午,一輛郵政大貨車駛來,成世芳等公司職工開始往車上搬運成箱的蜂蜜。

這還不是訂單最多的時候。中益公司在多個電商平台上建立了“華溪村扶貧館”,邀請縣委書記、縣長直播帶貨,今年4月份的一場直播帶貨帶來了15000多個訂單,“遠遠超出了預想和承接量”。

500克罐裝的蜂蜜,在“華溪村扶貧館”上的售價是168元。在詳情頁上,是石柱縣委書記和縣長直播帶貨的宣傳圖。“緊密不分層,自然結晶的蜂蜜才真。”産品介紹寫道。

在一處溪澗旁,姜黃色的兩層小樓屹立在山巒之間。黃色的拱形門上是一隻小蜜蜂的雕塑。

這是華溪村的蜂蜜加工扶貧車間。2019年10月,作為東西扶貧協作項目,由山東淄博高新區援建的扶貧車間投入運行後,蜂蜜在車間進行罐裝。

華溪村以車間使用權入股,每年享受3萬元的保底分紅和每斤蜂蜜5元的效益分紅。

扶貧車間每年可實現産值600萬元,帶動200養蜂戶戶均收入1.5萬元。

數據統計,中益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8萬元,2019年收入32.4萬元。

探索認養蜜蜂模式

發展蜂蜜産業後,更多的外地商人,在中益鄉發現了商機。

岑歡是石柱縣城人,一個年輕有朝氣的小夥子。以前,他在縣城做活動策劃,做宣傳片。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中益鄉的親戚說起,自家産的蜂蜜沒有銷路,不敢擴大養殖的規模。

岑歡思考,何不探索一種不一樣的銷售模式,在産品出來之前,能不能把蜂蜜先賣出去?“對于大城市的人來說,價格已經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了,品質永遠是他們最渴望的東西。但是他們無法把控源頭的品質,那麼通過認養就可以實現。”

他決定将公司遷來鄉裡,做認養蜜蜂的商業模式探索。

岑歡的公司和中益鄉的多個村集體合作,由村集體購買蜂群,承包給公司喂養,村集體享受每個蜂群140元的固定分紅。

他們共同開發了網上認養平台,做網上運維。蜂群的情況,盡在客戶的掌握之中。“管理員在蜂場說話的聲音也能聽到。”

在微信搜索“我的蜜平方”小程序,就能實現“雲養蜂”。認養客戶在上面選擇蜂場、技術員以及認養的蜂群,然後打開監控頁面,24小時都能看到蜂群的實際狀況,以及蜜源植物、蜂場的實時溫度、空氣指數,技術員管理蜂群、取蜜等過程。

岑歡經常領人參觀他的蜂場。他一共有12個蜂場,飼養了1500群蜂,去年賣了7000多斤蜂蜜。每個蜂箱都寫着“社交小蜜蜂”,一旁安裝着二維碼和攝像頭。

今年的取蜜日,許多認養客戶來到了岑歡的蜂場,他們找到自己認養的蜂群,技術員當面取蜜脾、搖水蜜、割蜜蓋、搖純蜜、過濾、裝罐,最終是成熟的原蜜。

産量最多的客戶,總共收獲了15.3斤的蜜。不足6斤的客戶,公司為他們補足。

認養模式,為中益鄉的蜂蜜探索了另一條銷路。岑歡預計,在2021年底,他的自營示範蜂場将達到30個,落地蜂群達5000群。

他還在高海拔的地方,設置了蜂場。通過人力背蜜蜂上去,花費成倍的價格管理,每年隻做1000份高端蜜,“那将是真正代表中益品質的蜜。”

在岑歡的設想裡,除了認養定制土蜂蜜,将來還要推出傳統古法養殖的蜂蜜品牌。“蜂蜜的産量是有限的,因為自然環境對養蜂的承載量有限,中益鄉計劃控制在1萬群以内。未來我們要通過文化變現的方式,挖掘中益的古法養殖曆史,建設一個産學研相結合的蜜蜂文化主題莊園。”

打造“中華蜜蜂第一鎮”

在中益鄉,農房外牆被刷成了蜂蜜黃的顔色,路燈上挂着蜜蜂的标志。選這個顔色,是鄉政府請重慶大學和四川美術學院的專家們反複調研确定的。農民很喜歡,外面來的遊客也說漂亮。

如今,中蜂養殖已經是中益鄉重點産業之一,該鄉産業結構調整涉及的多項産業,都考慮到了能為中蜂提供穩定的蜜源。

“甜生活,新中益”,這句宣傳語在中益鄉多處可見。普通農戶養十幾箱蜜蜂,一年可增收兩三萬元。

中益鄉鄉長劉登峰說,通過認養模式,帶動旅遊業的發展,也是中益發展中蜂産業的布局。“光靠農業産業,能解決基本的收入問題。農文旅相結合,以農業為基礎,旅遊才是我們最終的發展方向。”

“把中蜂産業賦予旅遊的屬性,串成一個從一産到三産的紐帶,使得一産更優,三産更強。”劉登峰說,圍繞中蜂主題,他們正在打造蜜樂園、蜜蜂科普館、蜜蜂遊樂園。

在劉登峰的設想中,未來,小朋友将在遊樂園裡穿着蜜蜂的衣服,制作蜜蜂蛋糕。“街道的路燈是蜜蜂的标志,我們還準備在中華蜜蜂谷安置一個巨大的蜂桶,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以後成為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劉登峰說,他們正在挖掘蜜蜂文化,将中益鄉打造成“中華蜜蜂第一鎮”。

“以中華蜜蜂小鎮為載體,在後脫貧時代,能讓中益鄉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到前面去。”劉登峰說,未來要争取把“中華蜜蜂第一鎮”做到名副其實。

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實習生 裘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