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做“江郎才盡”,意思是說一個原本有才華,能夠寫出好文章的人,到後來卻才華耗盡,就像那個“江郎”一樣,寫不出什麼有水平的東西來了。這個“江郎”是誰呢?他就是南朝有名的才子:江淹。
據說江淹小時候,不僅是個高智商的“神童”,而且還特别勤奮好學,六歲的時候便能寫詩,十八歲便能将《五經》“倒背如流”,他所作的《恨賦》、《别賦》更是因為文思隽永,被譽為千古奇文。這麼一個大才子,怎麼會在身後,就讓一個充滿貶義色彩的成語伴随了一千五百多年呢?
原來江淹到了晚年,生活舒适安逸,再無佳句出世,世人因此皆道:江郎才華已經耗盡,所以才會再無所出。這件事倒是成了後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以至于後世提到江淹,便會想到“江郎才盡”,而忘記了他年輕時所做的錦繡文章。
那麼江淹又是如何才盡的呢?這事還真的值得好好聊一聊。
一、民間傳說很神奇
關于江淹才盡的緣由,在民間流傳廣泛的有這麼兩個傳說:
1、郭璞讨筆傳說有一天中午,江淹正在涼亭中午睡,恍惚間突然看到大文學家郭璞走到自己身邊,對自己說:“我有一支筆落在你這裡久矣,現在正揣在你的懷中,請将筆還給我吧。”江淹半信半疑地往懷裡一摸,果然掏出來一支五彩筆,于是,江淹便将筆還給了郭璞。
可是自江淹一覺醒來之後,便文思全無。這位曾經因文章才動天下的大才子,竟然再難寫出佳句,從此後便“江郎才盡”了。
2、張協索綢緞這個說法依然是在夢中,不過這回他夢到的不是郭璞,而是西晉大文學家張協,而這次張協向江淹索要的不是五彩筆,而是幾匹綢緞。當然最後的結果,與郭璞讨筆是一樣的,自從張協夢中取走綢緞後,江淹便從此“才盡”了。
二、江淹的人生際遇,恐怕才是他“擱筆”的真正原因
當然不管是郭璞讨筆,還是張協索綢,都隻是傳說而已,平時聊天講故事解解悶兒還是可以的,卻不能當作江郎才盡的真實原因。江淹晚年不見佳作的原因,恐怕跟他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生經曆,有着很大的關系。
據史料記載,南朝的宋順帝時期,江淹曾因為才華出衆,而成為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在建平王身邊做文書工作。後來廣陵令郭彥文獲罪,其口供牽連到江淹,江淹也被投入大牢中。
江淹在獄中用自己的如花妙筆,寫文章為自己鳴冤。劉景素看過之後,非常愛惜江淹的文采,便将他釋放。後來江淹又因為策論文章做得出色得到上司的賞識,從此官運亨通,在南朝的宋、齊、粱三朝皆為高官,去世後被梁武帝賜谥号“憲伯”。
品味一下江淹的人生經曆,二十多歲初入仕途,開場并不順利,還有了牢獄之災,可是偏偏是這段時期,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最高。後來江淹縱橫官場、青雲直上,官做得越來越大,可是能拿得出手的詩文作品卻越來越少,這又是為何呢?如果讓筆者分析,無非是下面這兩點原因:
1、公務纏身,忙于應酬。精力基本都用到研究官場厚黑學去了,哪還能夠沉下心來研究如何寫出好文章來?隻怕是連寫文章的靈感和感悟都消失在官場忙忙碌碌的日常事務中了。
其實,這種情況也不僅僅限于江淹,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是在官職被貶黜,或人生不得志的時候,作品最多,抒發的感慨和感悟也最能打動人心。古代的官員,往往越被邊緣化,越會有大把的時間,來品味人生。
而在事業風光無限,前程似錦的時候,往往都是瑣事多、應酬多,也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來慨歎生活,借文抒懷了。想來江淹的境遇,也是因循了這樣的軌迹,所以說,越到後來,越沒有時間和心思琢磨詩文、辛勤筆耕了。時間久了,自然生疏,也就懶得再去寫什麼作品了。
2、也有人認為,江淹是害怕才高震主,給自己帶來無妄之災,所以才主動封筆保身的。筆者覺得這樣的觀點也是不無道理的。
江淹出身貧寒之家,自幼苦讀,除了天賦之外,才學也是靠自身努力,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是下了苦功的童子功,怎麼可能在人生的壯年時期,才華說沒有就沒有了呢?
如果說,他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明哲保身,從此封筆,确實很有可能的。畢竟言多語失,他年輕時受郭彥文牽連,招緻牢獄之災,多多少少也是有這方面的原因的,江淹如果是為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放棄了文學發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表面上的“才盡”,很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其實,江淹除了文學才華,政治眼光也是相當敏銳獨到的。齊東昏侯元年,崔慧景擁兵造反,士族官紳見形勢不妙,紛紛投降了叛軍,隻有江淹緊閉大門,稱病不出。後來沒過多久,崔慧景一敗塗地,衆人不得不對江淹判斷時局的本領佩服不已。
後來蕭衍率兵起事,官紳們有了上次的經驗教訓,全都貓在家裡靜觀其變了,隻有江淹把舊朝的官服一脫,麻利兒投奔了蕭衍。後來的結果大家應該知道了,蕭衍獲勝、建立梁朝,成為梁武帝,而江淹也因為判斷準确,站隊及時,受到了梁武帝的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
我相信江淹如果生活在現代社會,八成會成為一名炒股的高手,看看這一動一靜的兩次政治判斷,精準程度簡直猶如神算。那麼問題也來了,雖然人生後半段沒有寫出好文章,但在政壇上如此出色的江淹,真的能夠算是“才盡”嗎?恐怕說他是調整了一下人生的發展方向,由文學之路,改道為政治發展,會更為合理貼切一些。
江淹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人生當适性為樂,安能精益苦力,求身後之名哉?”這就很明确地表達了他的人生觀:人生活在當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又何必為了自己看不見聽不到的身後留名,費勁吧啦地白白辛苦呢?
這麼看來,世人流傳的所謂“江郎才盡”,恐怕是對江淹的誤解,他應該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自己更喜歡,更适合自己的領域中去謀求發展而已。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江淹年輕時代攻文賦,成就斐然;中年之後謀仕途,也能一帆風順,這種“幹一行,行一行”的本事,哪裡是什麼“才盡”的表現,簡直就是會被世人羨慕不已的社會精英才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