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精武門》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筆者認為,電影除了将武俠電影情懷上升到了民族主義的高度之外,李小龍截拳道的自由技擊方式也影響着日後的功夫片和動作片的發展趨勢,
若評價為是一部武俠革命之作也絕不為過。
李小龍飾演的陳真出自才子倪匡筆下,當然也有傳,這個人物的原型是霍元甲大弟子劉振聲。
或許倪匡怎麼樣想不到,這個虛構的角色竟成功到與曆史上的黃飛鴻、霍元甲、王五、蘇乞兒并稱中國武俠片中的“五大民族豪傑”。
自李小龍猝逝之後,形形色色的《精武門》續集版本層出不窮,
《精武門續集》,無論從片名,演員陣容以及制作風格來說,似乎更貼近李小龍版。導演李作楠來自台灣地區,為使電影與前作緊密相連,除了田豐、李昆等原班人馬加盟之外,電影也大量使用了《精武門》的素材,試圖不斷勾起觀衆的回憶。
電影開篇便是陳真的葬禮片段(《精武門》李小龍犧牲于精武館門口),随後引出了陳真的胞弟陳善出場,
飾演陳善的台灣演員何宗道,無論外形和身手與都李小龍較為接近,當年吳思遠打造的傳記電影《李小龍傳奇》,何宗道便一闆一眼的模仿了李小龍的表演風格。
然而本片中,導演卻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再現陳真痛打洋人的情節,
就連最終保全“精武門”招牌的橋段也極為相似,影片落俗的表演方式和令人熟悉的劇情,還是讓人感覺這部續集乏善可陳。
與此同時,原作導演羅維也沒閑着,他聯合成龍推出了《新精武門》。
這部電影并沒有利用陳真再大作文章,而是重新塑造了全新的形象。成龍無論是外形、動作招式和表演風格都與李小龍大相徑庭,這在當時模仿李小龍蔚然成風的作品中無疑是一種全新的突破。
有趣的是,《新精武門》和《精武門續集》也在暗中較量。羅維也同樣邀請了苗可秀擔當女一号,甚至親身上陣客串。但筆者認為,兩部續集都非真正嫡傳,
當年“精武門”的版權一部分掌握于嘉禾手中,一部分歸屬其衛星公司——李小龍的協和影視,無論是台灣版還是香港版都沒有改編權,隻有部分使用權,無奈兩位導演隻能重新創作。
有趣的是,《精武門》的翻拍版本,也是各種續集不斷。
《精武門》改編最成功版本的是陳嘉上的《精武英雄》,
李連傑版的陳真更睿智冷靜,在袁和平的調度和優秀劇本的共同發力下,李小龍截拳道精神有了更以武入哲的深度展現。
和《精武門》不同的是,李連傑版陳真巧妙地逃脫了日本人的包圍圈,
這一劇情設計被許多版本的《精武門》所沿用。譬如石天龍版的《重振精武門》,故事便利用了《精武英雄》的結局進行全新編撰。
不過離譜的是,台灣電影導演戴徹曾假借《精武英雄2》的名義拍攝了一部名為《鐵保镖》的動作電影,
内容描寫陳真重返上海,重挫東洋人的故事。
雖然拍攝于1996年,但電影畫質和動作設計、人物表演均粗劣不堪,電影内容是新拍片段和老武俠片素材的拼湊。
最讓人稱奇的是,這部影片竟能憑借香港功夫片的餘熱直殺歐美市場,并發行了錄像帶和DVD等媒介,毫無疑問,這是所有《精武門》續集當中制作最粗鄙的一部。
《精武門》諸多的翻拍版本,還有一部被公認為制作水平較為出色精良的,就是1995年亞視版本《精武門》。
這部電視劇推出于李小龍逝世22周年之際,因此該劇除了對電影版情節進行了增添和潤色之外,表達思想和精神都基本完全忠實于李小龍原作。
乃至很多鏡頭和腳本,都刻意模仿電影版本。
相信不少觀衆認識甄子丹,就是從這部劇開始。而甄子丹也成為李連傑、梁小龍之後扮演陳真的不二人選。
所以2010年的《精武風雲》,很多人會誤認為這是亞視《精武門》的電影續集。
但實際上,這卻是陳嘉上打造的《精武英雄》的第二部曲。
不過這個新版的陳真被賦予了更現代化的個性和形象,其審美更接近西方黑暗的超級英雄。
也算是陳嘉上和劉偉強在民族英雄身上所做的一種創新實驗。
《精武門》的一再翻拍,表達了諸多電影人對一代宗師李小龍的懷念之情,有的試圖在原版電影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和超越,但有的,卻隻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颦。
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人們往往把精力都用于創作“後陳真”的故事,他們也明白,真正的李小龍,無法複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