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13:09:26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在曆史長河裡,留下了中國先賢尋求真理的思索;2300多年後,“天問一号”帶着跨越時空的期盼,在3.2億公裡外的紅色星球上,首次留下了中國人的印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學習關鍵詞大有可為)1

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在曆史長河裡,留下了中國先賢尋求真理的思索;2300多年後,“天問一号”帶着跨越時空的期盼,在3.2億公裡外的紅色星球上,首次留下了中國人的印迹。

從《天問》問天,到“天問一号”巡天,中華民族探求科學真理的腳步從未停止。

5月30日,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題是“創新争先、自立自強”。

過去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飛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也離不開科技工作者。

“當了後,我第一個來科技組。”這是在2013年參加全國兩會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時的開場白。輕松的話語中,滿懷關愛之情。十年來,出席科技界重要會議,走進科研院所、基層科研一線,緻信科技工作者……的關心一如既往。

“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許。

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标邁進,是責任也是挑戰。扛起責任、迎難而上,9000多萬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決心,從未改變。

仰望夜空、繁星點點,尋天宮、望北鬥、話嫦娥,許多人的童年裡,都曾有這樣美好的畫面。

如今,“天宮”授課、“北鬥”導航、“嫦娥”登月,那些兒時的童話,命名了一批世界級科技成果。這些都是我國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1731克月球樣品被帶回到地球,中國成為第3個從月球帶回月壤的國家。

“中國天眼”,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比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靈敏度高10倍,比美國阿雷西博350米望遠鏡綜合性高10倍,能收到100多億光年外的電磁信号。

2021年2月,農曆牛年春節前夕,正在貴州考察的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幹。指出,“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令人感動。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東等傑出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5月29日,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與長征二号F遙十四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态良好,後續将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科技工作者們用愛國情懷、學術造詣和科學視角,讓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矗立在祖國大地——

“天問一号”開啟火星探測,“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我國深空探測實現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海鬥一号”等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國具備了萬米全海深譜系化的探測能力……

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還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指出,“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推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北京,中關村大街旁,“生命,獻給新技術開拓者”的雕塑十分醒目。

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号召。坐落于中關村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走出了7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近30位中科院院士,“孵化”出一批新的核科學研究機構。

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走出中南海,就把“課堂”搬到了這裡。對“中關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提出殷切期望。

2019中關村論壇開幕,主席向大會緻賀信指出,中關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

△2021年9月25日,2021中關村論壇展覽(科博會)開放公衆參觀。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持續湧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

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無到有,跻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在江蘇,生物醫藥、第三代半導體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繼落戶,2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呈現體系化和特色化态勢;在安徽,大科學裝置建設進入快車道,目前建成、在建、預研11個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并形成集群發展态勢。

數據顯示,2021年的全社會研發費用是2012年的2.7倍,基礎研究費用是2012年的3.4倍。十年來,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國中唯一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

從“向科學進軍”到“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背後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他們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沒有走過的路的勇氣,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對标一流水平,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搶占世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袁隆平去世前兩個月還在雜交稻基地工作,吳孟超96歲還堅持上手術台,這給我們樹立了傑出的榜樣。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隻有研究真問題、做真學問,才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十大代表、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回憶起這一幕幕,感觸頗深。

一年前,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2022年5月4日,我國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中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并架設了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高水平創新人才從哪裡來?多次為科技工作者“松綁減負”,激發其創新活力。

2018年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不能讓繁文缛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2021年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

“此話一出,台下掌聲雷動。”中國科協十大代表、“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說:“十分重視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這些話一下子說到關鍵上。讓英雄有用武之地,科研人員自己也要自立自強。”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一再強調,“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挂帥出征”,“不論資曆、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破四唯”“立新标”“揭榜挂帥”……越來越多的“千裡馬”在創新沃土上競相奔騰。

馬克思曾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2020年9月,在與科學家座談時深情展望,“我相信,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

總監制丨錢蔚 王姗姗

監制丨 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甯黎黎

編輯丨楊彩雲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程昱


掃描下圖二維碼看更多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