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海最為繁華的地帶之一,高樓鱗次栉比。白天,人聲鼎沸、川流不息;夜晚燈火璀璨、光怪陸離,這裡的一切充滿了現代化的摩登氣息。但是,在這個被稱為“魔都”的城市中,在這最繁華的南京路上,在這喧嚣的最深處,竟有這樣一座莊嚴、典雅的存在,它就是綿延了千年的傳說——上海靜安寺。
靜安寺全貌(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上海佛教協會供圖)
靜安寺,又稱靜安古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路靜安區,其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是一位叫康僧會的僧人主持所建。康僧會來自西域,是康居國丞相的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家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
靜安寺山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上海佛教協會供圖)
康僧會于公元247年來到三國時的東吳。在建業(現南京)建立寺廟,供奉佛像弘揚佛法。不久受到孫權的信敬,并為他建佛塔,造佛寺。
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建起了一座名叫“滬渎重元(玄)寺”的佛教寺院,這就是“靜安寺”的前身。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禅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靜安寺”,延用至今。
靜安寺格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上海佛教協會供圖)
靜安寺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後塔的格局,主要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從南至北順序為山門、丹墀、大雄寶殿、法堂、香積樓。東西兩側分布鐘鼓樓、東西廂房、觀音殿、牟尼殿、知恩閣、報恩閣、觀景台、拜經台等。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寺内藏有八大山人名畫、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長卷。靜安區亦由靜安寺而聞名于世。靜安寺的建築風格是仿宋的建築風格,典型的代表就是鬥拱的形制。靜安寺的諸多佛教造像中,尤以純銀本師釋迦牟尼禅定像和巨幅彩玉雕“八相成道”壁畫中的佛像最為引人注目。
靜安寺具有鮮明的宋代建築特色(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上海佛教協會供圖)
靜安寺之建寺,早于上海之建城。早在元代,僧人壽甯就将寺院裡每一處景色吟為“靜安八景”,三國時記載建寺經過的“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桧”、原于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甯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渎壘”。
靜安寶塔(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慧海)
靜安寶塔(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慧海)
然而,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靜安寺興亡盛衰,飽經滄桑,房屋數次傾頹,庭院幾度遷徙,遺景不複存在。但有關“靜安八景”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
明洪武二年(1369年),靜安寺舉行6000斤銅鑄大鐘鳴響儀式,在屢經風雨滄桑而殘存的孤寂的大雄寶殿前,恭請當時著名詩人王逢唱誦百字銘文、祈禱寺廟重鑄輝煌。
上海靜安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慧海)
清初以來,靜安寺屢經興廢。清乾隆六年(1741年),禮部侍郎麥煥出資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縣人孫思望倡議捐資重修殿堂。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餘後的宋代銀杏樹幹,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于寺内供奉。清同治元年(1862),上海租界築跑馬道至靜安寺,形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鹹豐年間,靜安寺毀于太平天國戰亂,唯餘一座大殿獨存。
上海靜安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慧海)
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住持鶴峰法師收拾殘物, 在本地鄉紳李朝觀等的資助下,于次年修建了山門和佛殿,落成那天,恰逢釋迦牟尼佛誕辰,鶴峰法師遵照佛教儀規舉行了盛大的典禮,城鄉老幼四方雲集, 紛紛前來進香禮佛,觀光遊覽,同時買賣耕牛、購置農器,極一時之盛。從此,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都要舉行廟會,為期三天,寺院的四周設立攤位,出售農副産品、衣服及日用品等,每日燒香的信徒及遊覽的觀衆多達成千上萬人,各種車輛為之停駛。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峰法師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于寺内。
靜安寺大雄寶殿(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上海佛教協會供圖)
“靜安寺”如今矗立在上海市最繁華的中心地帶,這座綿延了千載的古寺經曆了盛衰枯榮,始終屹立不倒,在滾滾塵世為衆生提供着一方可以安心養息的淨土。一生必訪的108佛教聖地之一,來上海靜安寺吧,來這兒感受千年古刹的厚重滄桑,感受喧嚣鬧市中獨一份的清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