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統文化裡有《三字經》和《孟母三遷》的故事,都說到孟母為了孟子能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帶着孟子進行了三次搬家。“昔孟母、擇鄰處”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那麼,孟母到底三次搬家是在什麼情況下,為什麼般,怎麼搬,搬了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到底選擇了什麼樣的鄰居,才讓孟母有了三遷的決定?
請跟着我一起看下去。
戰國時期鄒國,孟子三歲,其父離世,等于孟子是幼年喪父。孟子的母親仉氏就帶着孟子在丈夫墳前蓋了座房子居住,因為這個地方是墳山,四裡鄉親有死了人的都擡到這裡埋葬。
整天這個地方凄凄慘慘,悲痛欲絕的哭聲不斷,孟子就在這環境下成長。經常孟子回到家就往地上一躺:我滴爹啊,你怎麼死的這麼早啊……孟子模仿埋葬親人的哭喊聲以及動作。孟母一看,就問:轲兒,你怎麼會這個的呢?孟子就回答我天天能看到他們這樣啊。孟母聞言一驚,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怎麼能學會知書達理呢,于是就決定搬家。
孟母就帶着孟子離開墳山,搬到城裡的鬧市區,居所的旁邊就是個菜市場,從早到晚做小買賣的、賣菜賣肉的吆喝聲不斷。孟子出去玩沒事就回來模仿集市商販的吆喝聲。孟母一看,這也不是個事啊,雖然說做小買賣也是安身立命之本,也不能看起人家,可是孩子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至少要能明事理啊。于是就決定搬離這個地方,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孟母帶着孟子離開集市,又往城裡搬了幾條街,這次左右都是深宅大院,沒有叫賣聲了。可是,孟子居所的隔壁住着一個屠夫,整天殺豬屠狗。孟子晚上回來就拿把刀模仿屠夫來回比劃。孟母吃驚就問:轲兒,為什麼整天玩刀呢?孟子回答說:我天天就看到屠夫殺豬,我就學他的樣子啊,别的我也學不到啊。孟母這次又要搬家,在這種環境下,不等孟子長大,也被刀給傷着。
這一次,孟母帶着孟子搬到一處學宮的旁邊。學宮就是古代的公辦學校,私人辦學的叫私塾,公家辦學的地方叫學宮。學宮裡整天都是一幫孩子搖頭晃腦的讀書聲。孟子每天都到學宮聽孩子們念書,晚上回來就念給孟母聽,孟母一看孩子對念書有興趣,就送到學宮跟其他孩子一起念書,最終成為和孔子齊名的“孔孟”一代儒家宗師,稱之為“亞聖”。
孟母剛開始和孟子住在墳山,後來搬到集市旁邊,這是“一遷”。又搬到屠戶的隔壁,這是“二遷”。最後搬到學校旁邊,這是“三遷”。
這個傳統文化故事告訴我們,當今的家長教育子女,給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家有讀書氛圍,孩子就愛讀書,如果你家父母整天捧着個手機,那孩子肯定也有個愛玩手機的問題。
所以,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不能自己随意妄為,而限制孩子的選擇,那樣你會害了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