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四個漢字,分别是“皮”部的“皰、皯”和“㼱”部的“㼱、[㼱灷]”。雖然“㼱”是部首漢字,但這四個字在現代漢語都是生僻字,隻有“皰”的異體字“疱”較為常用,因為我們的課程是依《說文解字》字序進行解說的,所以,本課四字不能跳過。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皰。讀pào。《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皰,面生氣也,從皮,包聲。”形聲字。本義是面瘡。徐锴《說文解字系傳》:“面瘡也。”漢字很有趣,臉上生疱,造了個漢字,就是“皰”,它的意思就是“面生氣也”。【猜想】哈哈,臉要表達意見,所以起了個疱。《淮南子·說林》:“潰小皰而發痤疽。”高誘注:“皰,面氣也;痤疽,癰也。”挑破叮疱而引發毒瘡。
(額頭生疱)
“皰”在現代漢語一般由它的異體字“疱”替代。多指皮膚上起得像水泡的小疙瘩。《廣雅·釋诂一》:“皰,病也。”《正字通·皮部》:“皰,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謂之皰。”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
本義之外,皰還指眼皮。清代顔元《存性編·駁氣質性惡》:“譬之目矣,眶、皰、睛、氣質也;其中光明能見物者,性也。”
“皰”的小篆寫法如圖:
(皰的小篆寫法)
2、皯。讀gǎ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皯,面黑氣也,從皮,幹聲。”形聲字。本義是皮膚黧黑枯槁。《廣雅·釋诂一》:“皯,病也。”《楚辭·漁父》:“顔色憔悴”,王逸注:“皯黴(méi)黑也。”《列子·黃帝》:“焦然肌色皯黣(měi),昏然五情爽惑。”面色枯黃黝黑,形容憔悴萎靡,頭腦昏沉,情志迷惑。
(黑臉張飛)
要注意,這個“皯”指的不僅是臉黑,同時還指不健康,多指病态之黑。
“皯”的小篆寫法如圖:
(皯的小篆寫法)
3、㼱。讀音有兩個:
(一)ruǎ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㼱,柔韋也,從北,從皮省,從敻省。讀若耎。一曰嶲。”會意字。本義是鞣制皮革。既然是會意字,就看看字形演變:
(㼱的字形演變)
“㼱”字的古文和籀文都可以看出一個人彎腰鞣制皮革的會意,《段注》:“從皮省,從人治之。”發展到小篆後字形規整,上部成“北”,即兩人共同治皮,下部”皮“形訛化為”瓦“。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柔者,治之使鞣也。韋,可用之皮也。”關于這個“北”,孔廣居《說文疑疑》:“從二人相背以治皮。關于“從敻(xiòng)省聲”段玉裁認為應是“敻”省去了上部和下部以表聲。如果是這樣,“㼱”就成了形聲字了。實際上,這裡的“敻省”,是用的“敻”的“營也”之義,表示人在操作鞣皮之事。
(鞣制皮革)
合起來的字形就是兩個人在反複鞣制皮革,就是“㼱”的本義鞣制皮革。即《說文》“柔韋也"之義。
邵瑛《群經正字》:“今經典作[上北下䆓],《考工記·總目》鄭司農注:‘《蒼颉篇》有鞄[上北下䆓]。’《鮑人》職司農注同,《釋文》:‘[上北下䆓],柔革工。’蓋俗傳寫之訛,正字當作㼱,讀如‘薦’。”
也作柔軟。龔自珍《尊任》:“廣西實天下之高山大川,氣蒼蒼莽莽,不為中原㼱滑所中。”是說廣西有險峻的高山大川,不像中原地區一樣平坦。
(二)jùn。這就是《說文》所說的“若雋”。《廣韻》的讀音亦同。指打獵穿的皮褲。《廣韻·稕韻》:“㼱,獵之韋袴。”
(穿皮衣皮褲的獵人)
“㼱”的小篆寫法如圖:
(“㼱”的小篆寫法)
4、[㼱灷](GB字庫無此字,隻能描述字形)。讀jù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羽獵韋绔。從㼱灷聲。……《虞書》曰:‘鳥獸[衣 朕]毛。’”徐锴《說文系傳》:“[衣 朕],鳥以柔毳為衣,故從衣。”形聲字。本義是打獵時穿的皮袴。王筠《說文釋例》:“此或即今之套袴,有衩無要者也。”
(清代的獵袴)
其實,這個字的意義,第二個讀音的“㼱”字就可以替代了。
“[㼱灷]”的小篆寫法如圖:
([㼱灷]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85,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