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9月25日消息(記者程立龍 唐磊)9月20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發布山東首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1年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全文2萬餘字,内容以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為核心,涵蓋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設、海洋開放合作和海洋綜合治理,突出展現了海洋對山東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可以說,這份《報告》是山東對現階段海洋經濟發展情況發布的一份全面、系統的“體檢報告”。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作為海洋資源大省,山東擁有3500多公裡海岸線,約占全國海岸線的1/6,擁有16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居全國第一。可以說,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實現高質量發展,山東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科技賦能 劈波斬浪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山東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理順管理體制,加大政策支撐,實施《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全面開展“十大行動”,海洋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探索走出了一條“科技引領、陸海統籌、改革推動、合作共赢、人海和諧”的海洋特色發展路子。2021年,全省海洋生産總值達到1.49萬億元,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9.7%,占地區生産總值的18%,占全國海洋生産總值的16.5%,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2位。
以創新為引領,山東以大國重器的定位推動船舶和海工裝備産業持續做優做強。
今年9月1日,産自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号”的首批大黃魚起魚上市,65噸大黃魚第一時間到達了百姓餐桌。
該船總長249.9米,排水量13萬噸,載重量10萬噸;共設15個養殖艙,養殖水體近9萬立方米,單艙水體量超過2個标準遊泳池,堪稱“漁業養殖航母”。據了解,該船将引領海水養殖産業的變革,集約化、工業化的漁業生産新模式将推動海水養殖産業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向世界提供了深遠海養殖的“中國方案”。
“國信1号”模型(央廣網記者唐磊 攝)
同樣在青島,海洋創新平台、創新團隊、創新成果不斷集聚,推動衆多海洋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海洋科技成果不斷 “破土而出”。
走進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透過電腦監控畫面可以看到一排排封藏着基因序列的生物樣本。“我們目前破譯的海洋生物基因組,占全球的26%,占全國的47%,這些成果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貢獻了華大力量。”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範廣益告訴記者。
在煙台,煙台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成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全國五大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之一,國内交付的半潛式鑽井平台80%在煙台制造。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大國重器“藍鲸1号”“藍鲸2号”在南海順利完成兩輪可燃冰試采任務,将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帶入世界先進行列。蓬萊中柏京魯船業是農業部授予的全國唯一“遠洋漁船建造與技術示範基地”,蓬萊大金海洋重工海上風電裝備國内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海洋科技處處長郭懷芳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山東将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持續優化海洋創新創業生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争當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為經略海洋“走在前、開新局”貢獻科技力量。
藍色海洋 綠色發展
近幾年,山東開展渤海攻堅海洋生态修複、“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等工作,加強海岸線、海洋保護地和濱海濕地生态保護,完成渤海攻堅海洋生态修複任務,整治修複濱海濕地4675公頃、岸線62.82公裡,分别完成任務目标的123%、285.5%。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藍色海灣前的綠色草地上,記者見到了前來露營的霍先生及其朋友。帳篷裡,三五好友喝酒聊天;草地上,燒烤架上的肉串正滋滋冒着熱煙;而遠處,海浪拍打岸邊礁石的聲音不時傳來。在西海岸新區生活了17年,霍先生對于這裡的改變有切身的體會,“這裡以前就是當地漁民養海參的地方,可以說是髒亂差,在經曆了一系列整治後,現在進行了旅遊開發,這也給當地市民帶來了很多便利,周末來露營、燒烤,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去處。”
整治後的藍色海灣(央廣網記者劉博倫 攝)
改變正在全省海洋的各處發生。
以山東港口日照港為例,2016年,日照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港口岸線退用還海項目——海州灣日照港北區港口岸線退港還海修複整治工程。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山東港口日照港将靠近主城區的煤炭作業區逐步搬遷至遠離城區的石臼港區南區,同時對騰空的海岸線進行修複再造,為城市圍上一條“金腰帶”。2020年10月,海龍灣工程作為我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複整治生态岸線項目正式竣工驗收,昔日的煤堆場變成了碧海藍天的黃金岸線。
遊客在海龍灣欣賞海岸景色(央廣網記者劉博倫 攝)
“主動融入日照市的發展大局,為城市發展讓渡空間,把‘碧海藍天’還給日照人民和廣大遊客,成為山東港口日照港堅定不移地選擇。”山東港口日照港工程建設部副部長範江山說。
放眼望去,東營市“退養還濕”40多萬畝,濱海濕地“紅地毯”景觀重現,黃河三角洲區域濱海濕地生态系統功能不斷提升。濰坊市設立了全國唯一以柽柳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海洋生态特别保護區,打造海岸帶生态修複“濰坊樣闆”,沿海鹽堿地正變成海上“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長島實施“退養還礁”,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新布滿海岸,白江豚、鲸魚等海洋生物頻繁出現,北海獅、黑天鵝、海龜等物種首次出現。
專家表示,從山東全省來看,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環境保障。
陸海統籌 向海圖強
港口是陸海統籌走向世界的重要支點。山東擁有青島、煙台、日照、威海、濰坊、東營、濱州7個沿海港口,318條航線聯通全球,數量和密度穩居中國北方港口首位;21個内陸港、72條海鐵聯運班列搭建輻射黃河流域九省區、連接歐洲物流大通道。
為促進港口提質增效升級、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功能布局,打造國際一流港口,山東組建山東省港口集團,實行一體化運營。2019年8月6日,山東省港口集團在青島成立,四大港口合而為一,形成“以青島港為龍頭,日照港、煙台港為兩翼,渤海灣港為延展,各闆塊集團為支撐,衆多内陸港為依托”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這不僅是一場改寫航運市場格局的大整合,也是作為龍頭的青島港實現曆史性新跨越的開始。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裡的高速軌道吊(央廣網記者 賈曉琳 攝)
一系列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疫情環境下,吞吐量連跨三個億噸台階,2021年突破15億噸;集裝箱量突破3400萬标箱,穩居全球第一、第三位;主要财務指标實現曆史性突破,與成立時比較,營業收入實現翻番,利潤增長近40%;資産總額、淨資産額均增長30%以上,分别達到2500億元、1000億元;獲省國資委業績考核A級,穩居省屬企業第一方陣……
作為全國首個交通強國“智慧港口建設試點”單位,山東港口以創新為“關鍵變量”,以科技賦能港口,取得顯著成效:與高科技頭部企業深度合作,山東港口在行業内首創“1 N”智慧港口頂層設計,全自動化碼頭7次刷新世界紀錄,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智能空軌(示範段)建成,日照港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成功落地,煙台港“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全球首創幹散貨專業化碼頭控制技術正式發布,渤海灣港全球首台自動化門機正式投産,集裝箱無紙化管理系統在國内兄弟港口推廣應用。
如今的山東港口,正全力推進“風光儲氫”“雲大移物智”、5G、區塊鍊等智慧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推廣,緻力于成為科技強國的“優質試驗田”。
“深藍一号”和養殖工船(央廣網發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山東将牢牢把握‘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緊緊扭住‘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重點任務,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環境優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現代化海洋強省。”山東省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東介紹,力争到2025年,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初步形成,世界一流港口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海洋生态環境顯著改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