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的詩詞和詩意?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清明假期,晴雨相間紛飛的冷雨讓“清明時節雨紛紛”變得頗為應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于清明的詩詞和詩意?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清明假期,晴雨相間。紛飛的冷雨讓“清明時節雨紛紛”變得頗為應景。
清明三候 花開彩虹初現
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黃經達15°,清明來臨。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到來,萬物“吐故納新”,大地欣欣向榮,一片春和景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的節令劃分方式。中國古代二十節氣專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七十二候劃分二十四氣,對應每一個節氣,用三候來表現節氣後一旬的事物變化。
清明一候,“桐始華”。桐,是指白桐花。意思是清明時節,白桐花開。這是指清明節後,春陽旺盛,各種春花競相開放。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鹌。”鹌,是指鹌鹑類鳥。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後,田鼠躲回洞穴,取而代之的是喜愛溫暖的小鳥開始活躍起來。這是指清明後,天氣也溫暖了起來。
清明三候,“虹始見”。虹是指天上的彩虹,因為清明時節多雨,所以彩虹也時常出現。
在重慶,“清明時節雨紛紛”并不隻是一句詩。根據重慶市氣候中心數據顯示,重慶中心城區在過去10年的清明節中,有6個年份出現了降雨。
重慶市氣候中心總工程師唐紅玉介紹,清明時節在4月,此時是冬季向夏季的過渡階段。在氣候上,不僅存在北方南下的冷空氣,而且南方的暖濕氣流也活躍了起來。清明節前後,冷暖空氣更易交彙,就容易形成降雨,出現“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情景,這是有氣象科學依據的。
踏青賞雨 詩詞中的清明
人們常說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實際上,清明時節的雨是不少中國古代詩人的靈感來源。宋代的黃庭堅就寫出了“細腰宮外清明雨。雲陽台上煙如縷,雲雨暗巫山。”的煙雨美景。
詩人楊萬裡的《清明雨寒八首》則用“苦階滴雨翠方濃,須把寒珠濺鹿蔥。”描繪出清明春雨中萬物蒼翠欲滴的美麗。
除了雨,清明時節人們多會祭奠親人, 詩人黃庭堅寫道,“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不僅展現了詩人對于死亡的見解,也表達了對逝去故人的懷念。
在詩中,踏青更是清明時不可或缺的活動。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描繪了清明時節,梨花紛紛,人們相繼出城踏青的情景。詩人程颢的《郊行即事》中,“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則直言清明出遊不要樂而忘返。
清明養生 蔥姜不隻是調味品
清明前後,氣候複雜,人們又應該怎樣保證健康呢?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中醫與風濕免疫科主任鄒慶華介紹,天氣易出現忽冷忽熱、時晴時雨的變化,早晚溫差較大,雨水增加,如果增減衣物不及時、調護不得當,可能出現感寒傷風的發生,出現發熱、怕冷、咳嗽、流鼻涕的感冒症狀。
當感覺自己受涼或出現風寒症狀後,沒有更嚴重的症狀,可以通過食療小處方驅散風寒。
生姜是臨床中常用的祛散風寒的中藥,具有“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因此如果感受風寒後,可以用開水沖泡去皮生姜水,直接飲用。
另外,蔥白辛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使用時可以連着蔥須一起服用,可以緩解頭痛、鼻塞的症狀。如果有鼻塞症狀,吃點蔥或者放在鼻子下聞一下,可以緩解症狀。
清明前後多雨多濕,易傷脾胃,可能出現不欲飲食、腹脹、腹瀉等情況,所以調養脾胃也很重要,飲食上可選擇食用溫胃祛濕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扁豆、冬瓜、芡實、山藥等。除此之外,飲食清淡,避免肥甘、油膩食物的過多食用也是保護脾胃功能的要點。
上遊新聞記者 石亨
本文來自【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